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萼香茶菜

鎖定
毛萼香茶菜(Isodon eriocalyx (Dunn) Kudô)是唇形科香茶菜屬的多年生草本或灌木狀植物。株高可達3米;莖帶淡紅色,密被平伏柔毛;葉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基部寬楔形或圓,具圓齒狀鋸齒或牙齒,兩面脈疏被柔毛;聚傘花序多花密集,組成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密被白色捲曲短柔毛,花萼鐘形,萼齒卵形,花冠淡紫或紫色;小堅果褐黃色,呈卵球形;花期7-11月;果期11-12月 [5] 
毛萼香茶菜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省地,常生長於海拔800-2600米的向陽山坡與灌叢中 [6]  。其喜潮濕的生存環境 [7]  。毛萼香茶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5]  。繁殖方法一般為蜜蜂授粉繁殖 [8] 
毛萼香茶菜味苦、辛,性温,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殺蟲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濕痹痛、瀉痢腹痛、腳氣、癰瘡腫毒等症狀 [9]  。其被稱為“天然蜜庫”和“無煙滷的糖廠”,是中國極為寶貴的野生蜜源植物之一 [10] 
中文名
毛萼香茶菜
拉丁學名
Isodon eriocalyx (Dunn) Kudô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香茶菜屬
毛萼香茶菜

毛萼香茶菜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或灌木,高0.5-3米,具匍匐莖。莖鈍四稜形,具淺槽,常帶紫紅色,密被貼生微柔毛。葉對生,卵狀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18釐米,寬0.8-6.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驟然變狹,下延至葉柄上部,邊緣具圓齒狀鋸齒或牙齒,有時全緣,堅紙質,上面欖綠色,下面較淡,兩面脈上及葉柄上被微柔毛;葉柄長0.6-5釐米。穗狀圓錐花序頂生及腋生,長2.5-35釐米,直徑約1釐米,頂生及腋生,到處密被白色捲曲短柔毛,由密集多花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具梗,梗長約2毫米,花梗較花萼為短;苞片小,線形。花萼花時鐘形,長1.5-1.8毫米,直徑1.8-2毫米,最初被灰白色綿毛,以後漸變少毛,萼齒卵形,近相等,長約為花萼長之1/3,果時花萼直立,增大,長約4毫米。花冠淡紫或紫色,長6-7毫米,外面被疏柔毛,冠筒基部具淺囊狀突起。雌雄蕊內藏,有時花柱略伸出。小堅果卵形,極小,污黃色。花期7-11月,果期11-12月。 [1]  [11] 
毛萼香茶菜

毛萼香茶菜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800-2600米的向陽山坡與灌叢中。其喜潮濕的生存環境。

毛萼香茶菜分佈範圍

毛萼香茶菜分佈於中國四川、貴州、廣西、雲南等省地。

毛萼香茶菜繁殖方法

繁殖方法一般為蜜蜂授粉繁殖 [8] 

毛萼香茶菜主要變種

這一變種與原變種不同在於下部的聚傘花序具長5-6毫米的總梗,疏鬆;花萼與總梗及序軸被較疏的綿毛。 [1] 
產雲南南部;生於石灰岩山上林下,海拔約1000米。模式標本採自雲南西雙版納勐侖攸樂山。 [1] 

毛萼香茶菜主要價值

現代研究表明毛萼香茶菜中主要含二萜、三萜及黃酮類化合物,尤其富含對映-貝殼杉烷二萜。而該類二萜成分作為香茶菜屬植物的主要代謝產物,具有廣泛的生物活性如抗菌、抗炎及抗腫瘤等 [2] 
毛萼香茶菜
毛萼香茶菜乙醇提取物及化合物1~4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對甲型流感病毒H1N1具有較好的抑制作用 [3] 
毛萼香茶菜味苦、辛,性温,具有祛風除濕、解毒殺蟲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感冒頭痛、風濕痹痛、瀉痢腹痛、腳氣、癰瘡腫毒等症狀 [9]  。其被稱為“天然蜜庫”和“無煙滷的糖廠”,是中國極為寶貴的野生蜜源植物之一 [10] 

毛萼香茶菜保護現狀

毛萼香茶菜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5] 

毛萼香茶菜植物文化

毛萼香茶菜 黑頭草(雲南通海),虎尾草(雲南麗江),荷(火)麻根(雲南楚雄),四稜蒿、火地花(雲南紅河),沙蟲藥(貴州興義) [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