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福梅

鎖定
毛福梅(1882年12月18日~1939年12月12日),女,奉化巖頭村人。1901年與蔣介石結婚。1910年誕下蔣經國。1927年與蔣介石離婚。1939年12月12日,日寇飛機轟炸溪口,毛福梅被炸遇難。 在毛福梅死後11年,她被當作“蔣母王氏義女”、“蔣介石義姊”,載入《溪口蔣氏宗譜》。 [1] 
中文名
毛福梅
別    名
從青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2年12月18日
逝世日期
1939年12月12日
出生地
寧波市奉化區巖頭村
前    夫
蔣介石

毛福梅人物生平

福梅生於1882年12月18日。奉化巖頭村人。1901年與蔣介石結婚,她比蔣介石大5歲,蔣才14歲。
她嫁給蔣介石,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辦婚姻,沒有感情基礎,二人不僅年齡相差較遠,感情上的差距也很大。1905年,蔣介石離開奉化溪口,到寧波讀書,毛福梅奉蔣母之命,前去伴讀。此時,她與蔣介石的感情還算是融洽的。過了半年。蔣介石考入浙江武備學堂,毛福梅離開蔣介石回老家。後蔣介石進了保定軍校,接着又去日本留學。從此,她與蔣介石分居兩地,蔣介石也難得在假期回來一趟。自從丈夫離家外出,毛福梅一直陪伴婆母王太夫人誦經唸佛,朝夕相處,相依為命。
1907年,蔣介石納姚怡誠為側室,不久,又與蘇州女子陳潔如同居。這並沒有影響毛福梅在蔣家的地位,她仍然是蔣介石的原配夫人。1921年,與她朝夕相處19年的婆母王老夫人不幸逝世。她失去了最親的親人,也失去了關愛、庇護和依靠,開始了漫長的孤獨、寂寞、悲涼的生涯。
1927年,她在蔣家的地位受到了嚴重的挑戰,她的命運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和變化。這年1月15日,時任黃埔軍校校長、北伐軍總司令的丈夫,在廣州孫中山家認識了宋美齡,第一眼就愛上了這位留學美國,年輕漂亮的總統姨妹。3月26日,在上海宋子文私邸,再次相逢。5月15日,二人登焦山遊覽名勝古蹟,縱情于山水之間。這一次焦山之行,決定了宋美齡第一夫人的金交椅,也決定了毛福梅在青燈古佛間度過殘年餘生的命運。
1927年6月,蔣介石與宋美齡正式訂婚。此前,蔣介石特地回到溪口,強迫毛氏與他離婚,但採取離婚不離家的辦法,讓毛氏仍住在老宅豐鎬房,生活費仍由他供給,依然承認她是蔣家的一個成員。
毛福梅雖然與蔣介石離了婚,兩個人的關係並未因此而中斷,她仍舊對蔣介石有禮有節。每次蔣介石回來,她都親自下廚,為蔣介石做幾樣可口的家鄉菜。每年都要送幾十斤奉化芋艿頭到南京給蔣介石吃。蔣介石與毛氏雖然辦了離婚手續,他在鄉親們面前,和毛氏還保持着一定的感情。就是宋美齡陪蔣介石回溪口,毛氏總是熱情相待。宋美齡也總要帶些貂皮、人蔘送給毛氏。他們三個人一直和平共處,相安得宜。
1939年12月12日,日寇轟炸溪口。日寇扔下的炸彈,炸中了弄口的圍牆,牆倒屋坍,毛福梅被埋在下面。第二天才被人發現,已經死亡。 [1] 

毛福梅人物經歷

毛福梅與蔣介石離異

毛福梅1901年與蔣介石結婚。後來,蔣介石的事業飛速發展,他活躍於戰場和情場,迅速接受着新觀念,對於這個大自己5歲的姐姐式的人物,感情也迅速惡化:從依賴到容忍,最後到厭惡。此後他寧肯與出身於風月場所的姚冶誠同居並帶回奉化老家,也不願再俯首帖耳地回家做模範丈夫。
蔣介石回家後與毛福梅爭吵不斷,關係惡化很快,1921年6月9日,他在日記中記載:“見毛氏而心驚,見其親戚心尤不快也。”不僅如此,兩人的感情惡化甚至殃及他們的兒子,蔣介石對於與毛福梅生養的蔣經國也顯得冷淡許多。 [6] 
1927年8月 ,蔣介石第一次下野回到家鄉溪口,為了與宋美齡結婚,向毛氏提出要求離異。毛氏堅決不同意。 蔣介石無奈,只好請蕭王廟鎮的舅父母調解。
當時毛氏的情緒很激動,蔣介石也很不耐煩,二人頂牛頂得很厲害。 舅母蔣妙緣和丈夫做雙方面工作,最後以毛氏“離婚不離家” 為條件,雙方都作了讓步,才達成協議,在離婚書上籤了字。接着 , 蔣介石把這張《協議離婚書》送到奉化縣政府,完成了離婚的法律手續。
蔣介石之所以要辦理完整的法律手續,主要還是為了滿足宋美齡的要求。 因為宋家提出,按照基督教義,一個男子不能同時有兩個妻子,蔣介石必須與原配割斷關係,才能向宋家求婚。 宋氏全家皈依基督,向蔣介石提出的另一條件是必須入教。 蔣介石為了向宋家證明自己確已與髮妻毛福梅離婚,所以辦妥書面證據,再去向宋母求婚。
由於宋家提出的條件,蔣介石一一辦到,而且手續清楚,所以他去日本向宋母求婚,非常順利,回國不久,即於 1927年12月1日與宋美齡在上海完婚。 [3] 

毛福梅堅持為兒子舉辦中式婚禮

毛福梅失去丈夫的愛,只能把全部感情傾注在蔣經國身上,也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這唯一的兒子身上。兒子是她精神的寄託。也是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蔣經國於1910年在溪口出生,童年、少年時代在溪口度過。他還在母親腹中,蔣介石就出外闖蕩去了,很少回家,是她在孤苦中把兒子一手撫養大的。她對兒子悉心扶養,厚愛有加。後來蔣介石發跡了,把兒子帶到上海讀書,又送他去蘇聯留學。她與兒子從此關山阻隔,杳無音信,兒子是死是活,她無法得知,她只有天天在佛像前祈禱菩薩保佑,兒子在外平平安安,早日歸來。
1937年3月,她兒子蔣經國帶着妻子、兒女回到故國。一踏上國土,就馬上去奉化看她,她會見了闊別13年的兒子。一時悲從中來,滿肚子心酸,哽咽地流着眼淚,半天説不出話來。好一會,才破涕為笑。攙扶起跪在她膝下的兒子和洋媳婦,把孫子緊緊地摟在懷裏,熱淚直流。
兒子和媳婦在蘇聯結的婚,沒有舉辦婚禮。她是一個很傳統的人,非常崇尚封建禮教,堅持要為兒子、媳婦補辦婚禮,而且要按舊式婚禮的儀式行事。蔣介石拗不過她,只得依從她的安排。於是,她讓人給蔣經國趕製了長袍馬褂,讓新娘戴上了鳳冠霞帔,在家裏舉行了隆重的拜堂儀式。她與已離婚的蔣介石,並排坐在披着紅氈的太師椅上,接受兒子、媳婦三拜九叩的大禮,平時臉色蒼白的兩頰泛出難得見的紅暈,喜氣洋洋地望着兒子、媳婦,嘴角上露出了少有的笑容,激動得雙眼滿含熱淚。 [1] 

毛福梅遇日軍轟炸 溪口罹難

抗日戰爭初期,侵華日寇為了逼蔣投降,多次在蔣介石的故鄉奉化縣溪口鎮狂轟炸。從1939 年12月至1941 年4月奉化淪陷,共計轟炸13 次。
1939年12月12日中午,蕭山上空發現日寇飛機6架,在奉境溪口投彈13枚,後向本縣,飛松門出海而去。日機這次轟炸以蔣介石故居豐鎬房、別墅文昌閣為主要目標,炸燬房屋百餘間。那天,毛福梅正在豐鎬房西邊平房做家務,聽到空襲警報,即出後門躲避,行至後門外,忽然想起房門未鎖,返回關門,第二次出門時,被彈片炸傷,倚卧弄堂對面蔣國權的牆下,接着牆被震坍,亂磚壓身,毛氏窒息而亡。
敵機飛去,警報解除後,其他出逃的人陸續返回,唯獨不見毛福梅。當時,有人猜想,説她到蕭王廟舅家去了,也有人説到巖頭孃家去了,還有人説到石鱔岙拜祖墳去了,於是派人四處尋找,但均無着落。晚上,大家才開始從近處找,發現後門口倒牆有隆起之處,懷疑毛氏可能被壓在瓦礫堆下。這時,奉化縣長何揚烈趕到,僱工20人,點起汽燈,扒開瓦礫,果然發現毛氏。屍體上身完好,下部中彈,腸子流出,一隻腳跟被炸飛。遺體由武嶺學校校務主任張愷的岳父梁祖光醫師整理、包紮,裝上假腳跟,停放於摩訶殿。同時,電告贛州,向蔣經國報訊。
蔣經國接到電報,立即告訴小車司機毛寧邰,叫他準備好車輛,回家奔喪。據毛寧邰回憶,第二天一早開車動身,日夜兼程,風馳電掣,駛過河口、上饒、巨縣、龍游、金華5個渡口,燒掉11瓶汽油,僅一天半時間,行程1000多公里,於14日下午到達溪口。蔣經國下車後,在兩人扶持下,從溪口街上跌跌撞撞經過財神殿弄,闖進摩訶殿,伏在母親遺體上嚎啕大哭,痛不欲生。悲憤之中,他手書“以血洗血”四字,於其母親罹難處勒石立碑,誓報殺母之仇!他在武嶺學校講演時,以拳擊桌説;“當前,我們的第一個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第二個敵人是日本帝國主義!第三個敵人還是日本帝國主義!” [4] 

毛福梅親屬關係

丈夫蔣介石,兒子蔣經國 [4]  哥哥毛懋卿 [7] 

毛福梅親友回憶

王載揚(字錦文,1905年生,江西安義人。黃埔軍校第5期炮科畢業 ):1939年春,我從江西省保安第6團上校團長接任第三戰區遊擊司令,晉升為陸軍少將,指揮第194師調防浙東。在5月的一個晴天,由奉化縣長俞濟民的陪同,我前往豐鎬房第一次拜見了毛福梅。我與俞濟民進門後,即聽到唸佛誦經聲,看到香煙繚繞中毛太夫人正跪在佛前唸經。待太夫人唸完經,俞縣長把我介紹給太夫人。夫人命侍婢泡茶,請我們坐下,吩咐説“好好招待,弄點心。” 太夫人儀容嫺靜,名門閨範,藹然仁者,十分客氣,以子侄視我。小坐片刻後,她還陪我們參觀了她的住所豐鎬房。 我 當時就想,太夫人可能由於從小纏過足,行走不便,故住在底層。
以後,每次我去奉化視察部隊時,都會去看望太夫人。毛太夫人每次都留我吃飯。她自己茹素,也以素菜待客, 我們吃得很香,間或辭謝,她就要動氣,她看到別人飽餐,心裏才高興。我捉摸着老人的脾氣,知道她定要留飯,後 來便往往帶些土產——香菇、木耳、筍乾之類。她見我誠意,也就笑納了。過往多了,相處熟了,她就不再叫我王司令,而直喚我名,對我説:“你的部隊守紀律,沒有聽到騷擾百姓的事,菩薩保佑,你人好 ,將來一定能當大官。”我笑笑説:‘這都是跟經國學的。” [2] 

毛福梅社會紀念

毛福梅墓
毛福梅墓位於摩詞殿東側花園內,坐西北面東南。墓圈用條石砌築成四方形,中堆黃土:東、西、北三面用青石欄板和望柱圍成,南面中間豎石碑一塊,行書陰刻“男經國敬立 顯妣毛太君之墓 丁亥十月 吳敬恆拜題”;拜壇地表用小鵝卵石鋪成,正中嵌青石浮雕“松鶴圖”一塊。墓四周遍植松、柏、梅等花木。 [5] 
毛福梅墓 毛福梅墓 [5]
參考資料
  • 1.    何遠辛:《蔣介石的元配夫人毛福梅》,《文史天地》2009年第3期,第16-18頁
  • 2.    李迅:《蔣經國生母毛福梅罹難前後》,《世紀》2003年第6期,第19-22頁
  • 3.    王舜祁:《蔣介石和毛福梅的》,《世紀》2002年第2期,第54頁
  • 4.    高雲貴:《毛福梅溪口罹難記》,《檔案時空》2007年第11期,第43頁
  • 5.    張牽牛,王瑋著,奉邑遺珠,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11,第31頁
  • 6.    《蔣介石日記中的毛福梅》,《作家文摘報》2010年7月23日,第12版
  • 7.    《蔣介石致毛懋卿函説離異》,《海峽都市報》2010年3月4日,第A7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