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地黃鼠尾草

鎖定
毛地黃鼠尾草(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為多年生直立草本植物。主要產於中國雲南,生於松林下蔭燥地或曠坡草地上。
中文名
毛地黃鼠尾草
拉丁學名
Salvia digitaloides Diels [4] 
別    名
銀紫丹蔘
白元參,玉名喇叭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唇形目
唇形科
鼠尾草屬
毛地黃鼠尾草
分佈區域
中國雲南

毛地黃鼠尾草形態特徵

毛地黃鼠尾草 毛地黃鼠尾草
毛地黃鼠尾草外形
毛地黃鼠尾草外形(16張)
多年生直立草本。莖高30—60釐米,密被長柔毛。葉通常為基出葉,間有莖生葉,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長3.5—1l釐米,寬2—5釐米,先端鈍或圓形,基部圓形,邊緣具圓齒,堅紙質,上面深綠色,被疏柔毛,下面微皺,密被白色短絨毛;基出葉葉柄長6—8釐米,莖生葉具短柄或至無柄。 [1]  [5] 
輪傘花序4—6花,3—8組成長13釐米頂生的總狀花序,有時由於此花序下部分枝而成圓錐花序;苞片倒卵圓形或卵圓形,全緣,被長柔毛;花梗長3—4毫米,與序軸密被長柔毛。花萼鐘形,長10—12毫米,展開後先端寬10毫米,鮮綠色,外面被長柔毛,具紫脈,內面被小粗伏毛,二唇形,上唇寬三角形,長2—2.5毫米,寬5.6毫米,邊緣被長柔毛,先端有靠近的三尖突,下唇較上唇稍大,半裂成2齒,齒寬三角形,先端鋭尖。
花冠黃色,有淡紫色的斑點,長3.3—3.5釐米,外面被小疏柔毛,內面離基部5毫米有斜向小疏柔毛毛環,冠筒伸出萼外,長約2.4釐米,基部寬約2.5毫米,漸向上彎曲,並漸膨大,至喉部寬達1釐米,冠檐二唇形,上唇長圓形,長8毫米,寬7毫米,先端圓形或微凹,下唇較上唇大,長12毫米,寬13毫米,3裂,中裂片倒心形,寬達10毫米,側裂片半圓形,寬約鬥毫米。
毛地黃鼠尾草
毛地黃鼠尾草(5張)
能育雄蕊略伸出花冠,花絲扁平,水平狀伸出,長7毫米,藥隔長6毫米,弧形,上臂和下臂等長,二下臂有斜生的藥室,並互相聯合。花柱超出花冠很遠,先端不相等2淺裂,後裂片極短。花盤前方稍膨大。子房裂片卵圓形。小堅果灰黑色,倒卵圓形,腹面具稜,長4毫米,寬2.5毫米,光滑。花期4—6月。

毛地黃鼠尾草生長環境

生於松林下蔭燥地或曠坡草地上,海拔2500—3400米。

毛地黃鼠尾草分佈範圍

產雲南西北部;模式標本採自雲南鶴慶松桂谷地。

毛地黃鼠尾草主要價值

雲南用根入藥,功用同丹蔘。
【納西藥】辛參啃,玉名喇叭:根治療熱病煩渴,咽喉腫痛肺熱咳嗽,熱疹蕁症《滇藥錄》。
根:補中益氣,調經,止血。用於月經不調,陰挺,崩漏,帶下病,惡瘡腫毒,痛經。
毛地黃鼠尾草為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分佈於滇西北地區,原產於地中海地區。同多數鼠尾草屬芳香植物一樣,它的幹葉或鮮葉可用作多種食物的調味料,特別是用於製作香腸的填料。用其葉片泡的茶,散發清香味道,很久以來一直用作為補藥。中世紀歐洲人認為鼠尾草能增強記憶和增進智慧,其香精油的含量最高可達2.5%。
藥用鼠尾草的許多種及變種在世界許多地區野生或栽培。作為觀賞植物,它也適於盆栽,因其高大、花序花形優美,可在花境、花壇、岩石園中應用,也可作自然式花卉佈置。 [2] 

毛地黃鼠尾草栽培技術

栽培:日照充足通風良好,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或土質深厚壤土為佳,有利生長。種子直播,每穴3-5粒,發芽一週後或獲株高達5-10cm時須疏苗。間距20-30cm。成株後可再次疏剪,增加距離,生長的較旺盛。不同品種的鼠尾草需要的光強度不盡相同,在栽培前需多加確認及瞭解。
繁殖方法:種子繁殖或扦插繁殖。
①種子繁殖
可在春季和初秋播種。播種前為提高出苗率以及早出苗,可先將種子用50℃温水浸泡,待温度下降到30℃時,用清水沖洗幾遍後,放於25~30℃恆温下催芽或用清水浸泡24小時後播種。直播或育苗移栽均可。由於鼠尾草種子小,宜淺播。播後要覆蓋薄土,並要經常灑水,以保持土壤濕潤。
②扦插繁殖
在5~6月,選枝頂端不太嫩的頂梢,長5~8釐米,在莖節下位剪斷,摘去基部2~3片葉,按行株距5釐米×5釐米,插入苗牀中,深2.5~3釐米。插後澆水,並覆蓋塑料膜保濕,20~30天發出新根後按行株距(45~50)釐米×(25~30)釐米的密度定植。
定植後應及時鬆土除草,乾旱時應適當灌溉,雨後必須及時排水。生長季節根據情況追肥2~3次,每次每畝可追尿素5千克左右。在長江以北,冬季需培土越冬,一般在地上部收穫後、冬凍前灌水後即培20釐米高的土,翌春終霜後扒開土澆水,使萌芽生長。華南地區不需覆蓋也可安全越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