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傳鄭箋

鎖定
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傳”意為闡明經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註,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箋”意為補充與修訂。 [1] 
書    名
《毛傳鄭箋》
作    者
毛亨
毛萇
作    者
鄭玄
類    別
註解
原作品
毛詩故訓傳

目錄

毛傳鄭箋內容簡介

漢代毛亨、毛萇為《詩經》所作的註解名為《毛詩故訓傳》,簡稱“毛詩”,“傳”意為闡明經義。東漢鄭玄又為“毛詩”作箋註,名為《毛詩傳箋》,簡稱“鄭箋”,“箋”意為補充與修訂。

毛傳鄭箋作者簡介

毛傳鄭箋毛亨

毛亨與毛萇雕塑 毛亨與毛萇雕塑
毛亨,生平不詳,毛遂的侄兒,秦末漢初學者,戰國末期趙國邯鄲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相傳是古文詩學“毛詩學”的開創者。 [1]  據説他學《詩》於荀子,而其詩學傳自於子夏,曾作《毛詩故訓傳》,簡稱《毛傳》,以授侄子毛萇,世人稱之“大毛公”。創古文“毛詩學”。

毛傳鄭箋毛萇

毛萇 毛萇
毛萇,西漢趙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古文詩學“毛詩學”的傳授者,世稱“小毛公”。孔子刪定《詩經》後傳給了子夏,子夏傳給了曾申,曾申傳李克,李克傳孟仲子,孟仲子傳根牟子,根牟子傳荀卿,荀卿傳給毛亨。可惜,毛亨生不逢時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書坑儒”。整天以語《詩》為事的毛亨不知何時大禍臨頭,攜帶家眷一路倉惶地從魯地北上,一步步遠離塵囂,最後來到相對荒僻但水草豐美的武垣縣(今河間市,當初屬趙國的北部)居住下來,隱姓埋名,甚至裝成本地人。這也是後來史家有的稱他為魯人,有的直接稱他為河間人的原因。直到漢惠帝撤銷了“挾書律”,天下太平了,毛亨才敢光明正大地重新整理《詩經詁訓傳》,並親口傳授給毛萇。

毛傳鄭箋鄭玄

鄭玄 鄭玄
鄭玄(127年-200年),字康成。北海郡高密縣(今山東省高密市)人。東漢末年儒家學者、經學大師。鄭玄曾入太學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統曆》《九章算術》,又從張恭祖學《古文尚書》《周禮》和《左傳》等,最後從馬融學古文經。遊學歸裏之後,復客耕東萊,聚徒授課,弟子達數千人,家貧好學,終為大儒。黨錮之禍起,遭禁錮,杜門註疏,潛心著述。晚年守節不仕,卻遭逼迫從軍,最終病逝於元城(今河北大名縣境),年七十四。鄭玄治學以古文經學為主,兼採今文經學。 他遍注儒家經典,以畢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遺產,使經學進入了一個“小統一時代”。著有《天文七政論》《中侯》等書,共百萬餘言,世稱“鄭學”,為漢代經學的集大成者。唐貞觀年間,列鄭玄於二十二“先師”之列,配享孔廟。宋代時被追封為高密伯。後人建有鄭公祠以紀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