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伯温

鎖定
毛伯温(1482年-1545年),字汝厲,號東塘,江西吉水(吉水縣八都鎮上毛家村人)人,祖籍浙江三衢明朝兵部尚書,將領。 [1]  [27] 
正德三年(1508年)進士,授紹興府推官,擢御史。曾先後巡按福建、河南,遷大理寺丞、右僉都御史,進左副都御史。嘉靖十八年(1539年),修築大同所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瞄五堡,募軍3000人防守,給田免賦,邊防加強,錄功加太子少保。次年,進駐南寧,安南莫登庸乞降。明廷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莫登庸為都統使,加毛伯温太子太保。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為兵部尚書。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因韃靼小王子入犯畿輔,被人誣陷彈劾,發放邊疆,後歸。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毛伯温因背上長出疽瘡而死。 [20-21]  [28] 
隆慶元年(1566年),明穆宗給毛伯温恢復了官職,並賜予卹典,天啓初年,明熹宗追諡他為“襄懋”。 [3]  萬曆元年(1573年),明神宗下詔誇獎毛伯温功績。毛伯温工詩,著有《毛襄懋集》《東塘詩集》等。 [27] 
(概述圖片來源 [5] 
汝厲
東塘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西吉水
出生日期
1482年
逝世日期
1545年
主要成就
征討安南,穩固邊防
主要作品
《東塘詩集》等
本    名
毛伯温

毛伯温人物生平

毛伯温早年經歷

明朝弘治初年,毛伯温遊歷至廣東省惠州府博羅縣主簿丁震家,丁震對毛伯温一見深器,就收留了他,並供他讀了三年書。 [6]  毛伯温離開廣東後還專門尋找過丁震,並給丁家贈送了匾額。 [4] 
正德二年(1507年),毛伯温中舉人
正德三年(1508年),毛伯温考中進士,初任紹興府推官。
正德六年(1511年),升任河南道監察御史,先後巡按福建、河南。 [7]  任河南巡按期間,在湖南郴州汝城修建了繡衣坊,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專門旌表監察官員的牌坊。 [5] 
嘉靖元年(1522年),宦官張鋭、張忠等被判死刑,其同黨蕭敬、韋霦暗中想拖延行刑。毛伯温上書請求一併殺了蕭敬、韋霦,宦官們因此才閉上了嘴巴。 [8] 

毛伯温仕途多舛

嘉靖初年,毛伯温升為大理寺丞,後又升為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後因李福達一案被重提,毛伯温因為在大理寺時誤判重罪,被罷官歸鄉。
嘉靖十一年(1532年)九月,毛伯温因為他人推薦而恢復舊職,朝廷令其巡撫山西,後又改為巡撫順天,但他都沒有上任。朝廷於是讓毛伯温改為辦理都察院的事務。
嘉靖十二年(1533年),毛伯温升任為左副都御史。在這個職務上,他又受到趙王府的族人朱祐椋的攻擊,被解除官職聽候考察。過後又被開除了職務。 [9] 

毛伯温出征安南

嘉靖十五年(1536年)冬天,皇子朱載壡出生,明世宗打算向外國頒佈詔書。禮部尚書夏言認為安南多年不來朝貢,不應當派遣使節,並進而請討伐它。明世宗於是起用毛伯温為右都御史,讓他和咸寧侯仇鸞整兵待命。毛伯温以父喪在身推辭,明世宗不答應。 [10] 
嘉靖十六年(1537年)五月,毛伯温到達北京,遞上六條方略。恰好這時安南國王孫黎寧派遣陪臣鄭惟僚等人來訴説莫登庸弒君篡權,請明朝興兵替他們復仇。明世宗懷疑情況不真實,命令毛伯温暫緩出兵,傳令兩廣、雲南守臣調查以後報上來,同時讓毛伯温協助辦理都察院的事務。御史何維柏奏請讓毛伯温守完喪,世宗不答應。毛伯温只好稱病不出,一直到除喪服的祭祀過後才出來理事。同年冬天,毛伯温升任工部尚書。 [11] 
嘉靖十七年(1538年)春天,黔國公沐朝輔等拿莫登庸的降表獻給朝廷,請求寬恕其罪,允許安南來朝貢。在此之前,雲南巡撫汪文盛奏稱,莫登庸聽説朝廷將發兵前往討伐他,派人偷偷來偵察我們。明世宗已傳令要大臣按照以前的詔書出兵,汪文盛又採納安南投降過來的武文淵的計策,上書説莫登庸可以拿下來的情況,一面又傳檄要莫登庸向朝廷上表獻地。 [12]  此時,明世宗在大臣的意見下改命毛伯温擔任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限期上任。後又因為明世宗的個人原因加上兵部尚書張瓚的無能,沒有什麼像樣的計策,明世宗感到不高興,責怪了張瓚一番,軍隊又停止出征了,毛伯温受命再次協助辦理按察院的事務。 [13]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明世宗住在承天,詔令毛伯温去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軍務。不久選用東宮官員,又給他加官,兼任太子賓客。大同所管轄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座城堡,距城二百多里遠,是接近敵人營帳的最邊遠地帶。自從巡撫張文錦因為修築這些城堡導致兵變後,沒有人敢再主張維修它們了。伯温説:“兵變所以發生,是因為張文錦用人不當,並不是他的建議有什麼不對。”於是修復了這些城堡,招募三千士兵在這裏防守,分給他們空閒的田地,永久地免除他們的田賦。邊防依仗這一點很有威力。論功,毛伯温被晉升為太子少保。 [14]  時,莫登庸害怕明朝討伐他,幾次上書請求投降。明世宗也想借此機會安撫他,就派侍郎黃綰去招安。黃綰過多地提出各種要求,明世宗一怒之下罷了黃綰的官。然後又下交羣臣議論,大家都説應當討伐安南。明世宗同意了,就在閏七月裏命令毛伯温、仇鸞南征,文武三品以下官員不聽命令的,允許他們按軍法處治。伯温等到達廣西后,召集總督張經,總兵官、安遠侯柳珣,參政翁萬達張嶽等商定,徵調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共十二萬五千多人,分置三處哨所,從憑祥、龍峒、思陵州挺進安南,再用兩支奇軍作為聲援部隊。又傳令雲南巡撫汪文盛率兵駐在蓮花灘,也分兵三路進軍安南。部署已定,碰上仇鸞因罪被召回,就讓柳珣取代了他。 [15] 
嘉靖十九年(1540年)秋天,毛伯温等人進駐南寧,傳檄安南臣民,告訴他們大明王朝要選擇黎氏子孫繼承祖宗的家國,只治莫登庸父子的罪,有帶領郡縣投降的,就拿這個郡縣封賞他。又懸重賞緝拿莫登庸父子,同時傳令登庸只要交上土地、人民的簿冊並依此納款,就照詔書中講過的那些饒恕他的罪過。莫登庸非常害怕,派了使臣到萬達那裏求降,措辭很是可憐。萬達把他們送到毛伯温那裏。毛伯温奉命答應了,向他們傳達了天子的恩德和威嚴,收取了安南國的地圖、户籍,還有他們所歸還的欽州四峒地區,暫且命令莫登庸的使臣回國聽令。伯温把這些情況飛章上奏,明世宗極為高興,發佈詔書把安南國改名安南都統使司,讓登庸當都統使,世代相承,在境內分設十三個宣撫司,由他自己安排。毛伯温接受討伐安南的任務一年多時間裏,沒射過一支箭,安南就被平定,這是因為世宗本來就不打算動兵的緣故。事後論功,毛伯温被加官為太子太保 [16]  此戰後,毛伯温將功勞很大的翁萬達張嶽推薦給明世宗,二人遂得任用。 [17] 

毛伯温整飭邊防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正月,毛伯温班師回朝,仍舊辦理都察院的職事。邊關上幾次傳來警報,毛伯温請修建京師外城。明世宗已批示説可以,給事中劉養直説修廟的工程正在進展中,物力跟不上,世宗就傳令暫停修築外城。同年十月,兵部尚書張瓚去世,毛伯温就代理兵部的事務。張瓚為人迷戀權柄,不能盡職,在兵部當了八年尚書,軍事設施全給荒廢了。毛伯温召集朝臣們商議後奏上二十四條防邊建議,軍令為之一新。有言官建議核實新軍、京軍及內府力士、工匠名額,以便節約開支,充實國庫儲備。毛伯温於是遞上關於應當裁減的冗濫人員的二十多條意見,舉凡錦衣、騰驤等衞,御馬內官尚膳等監,這些一向被宦官們佔據的部門,都在裁減之列。明世宗稱讚這個建議,命令立即照此清理。朝廷中多年來存在的這些弊端得到了很大改善,卻得罪了朝廷之中的宦官。 [18]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二月,明世宗南巡承天府,下詔讓毛伯温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不久,遴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毛伯温建議將大同管轄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五堡重新營建,募軍三千防守,因此被加封為太子少保。 [19] 

毛伯温削籍病逝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秋天,順天巡撫朱方因為防秋結束請撤回臨時派駐的客兵。不多久,北寇大舉入侵,直逼京師近郊。明世宗大為震怒,一併逮捕了總督翟鵬,讓他充了軍,把朱方打死在大棍之下。御史舒汀説,朱方只是建議撤回薊鎮的客兵,主張把宣府、大同的客兵一起撤回的是毛伯温和職方郎韓最。明世宗於是把毛伯温削除官籍,把韓最打了八十大棍,發配到最邊遠的地方充軍去了,途中被赦免歸鄉。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毛伯温因背上長出疽瘡而死。 [20-21] 

毛伯温人物成就

毛伯温征討安南既用軍事攻略,又用政治攻勢。他調集兩廣、福建、湖北等官兵12萬餘人,分三路包圍莫登庸,又向安南官兵宣傳“揖讓”政策,後不費一刀一箭平定了安南,靖邊安民,創造了明朝有史以來兵不血刃的戰績,擴大了明王朝的版圖。 [2]  其後,毛伯温又穩固邊防,修築了很多防禦措施,為明朝的邊防作出了貢獻。

毛伯温人物評價

《明史》:①伯温氣宇沉毅,飲啖兼十人。臨事決機,不動聲色。 [22]  ②毛伯温能任翁萬達張嶽,以成安南之功,不失為持重將。萬達飭邊備,整軍實,其爭復套,知彼知己,尤深識遠慮雲。 [22] 
《四庫全書》:伯温文格頗疏暢,詩非其長。 [23] 
明神宗:往徵南粵,克清萬里之妖氛,晚遂優遊,久聞淪謝,眷老成之在唸,宜卹典之薦加。 [4] 

毛伯温軼事典故

帝王贈詩
毛伯温奉命出征安南時,明世宗寫詩一首贈予其,詩名《送毛伯温》。 [24] 
與俞大猷
安南地區叛亂,毛伯温受命出征,時俞大猷向毛伯温毛遂自薦,還陳述了自己的作戰方案。毛伯温看後十分欣賞,還誇獎了他幾句,但最後並沒有任用俞大猷。 [25] 
修三賢祠
毛伯温擔任河南巡按御史期間,為了紀念三位詩人,在開封古吹台上雕塑三賢像,修建了三賢祠 [26] 
知恩圖報
鴉雀巢一角 鴉雀巢一角
毛伯温年少時受過丁震的資助,後來毛伯温任兵部尚書、都察院都御史後,為了報答丁家的恩情,出資在丁家村建造了宏偉壯觀的“鴉鵲巢”。 “鴉鵲巢”堂內分上廳、下廳,中間設有天井,廳上由八根直徑40釐米的石柱支撐起大廳的木構樑架,呈三角形屋頂。祠堂內雕樑畫棟,造型奇特,形式各異。梁託上雕有人物、動物、花草、鳥獸,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屬於典型的客家建築風格。 [4] 

毛伯温親屬成員

  • 祖父:毛超,廣西知府。 [1]  後因毛伯温被嘉靖皇帝加贈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4] 
  • 祖母:名不詳,因毛伯温被嘉靖皇帝加贈為一品夫人 [4] 
  • 父親毛榮,因毛伯温被嘉靖皇帝加贈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 [4] 
  • 母親:名不詳,因毛伯温被嘉靖皇帝加贈為一品夫人 [4] 
  • 妻子:謝氏,加贈為一品夫人。 [4] 
參考資料
  • 1.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毛伯温,字汝厲,吉水人。祖超,廣西知府。
  • 2.    毛伯温  .吉水縣政府信息網[引用日期2013-12-16]
  • 3.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穆宗立,復官,賜卹。天啓初,追諡襄懋。
  • 4.    跨越五百年的恩緣情結——明兵部尚書毛伯温與安遠丁氏的故事  .江西吉安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5.    明代吉水毛伯温仕途坎坷幾起幾落  .江西晨報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6.    安遠丁氏.《丁氏族譜》:安遠縣檔案局,1990年
  • 7.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伯温登正德三年進士,授紹興府推官。擢御史,巡按福建、河南。
  • 8.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世宗即位,中官張鋭、張忠等論死,其黨蕭敬、韋霦陰緩之。伯温請並誅敬、霦,中官為屏氣。
  • 9.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嘉靖初,遷大理寺丞。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李福達獄起,坐為大理時失入,褫職歸。用薦起故官,撫山西,移順天,皆未赴。改理院事,進左副都御史。為趙府宗人祐椋所訐,解官候勘。已,復褫職。
  • 10.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十五十五年冬,皇嗣生,將頒詔外國。禮部尚書夏言以安南久失朝貢,不當遣使,請討之。遂起伯温右都御史,與咸寧侯仇鸞治兵待命。以父喪辭,不許。
  • 11.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明年五月至京,上方略六事。會安南世孫黎寧遣陪臣鄭惟僚等訴莫登庸弒逆,請興師復仇。帝疑其不實,命暫緩師,敕兩廣、雲南守臣勘報,而命伯温協理院事。御史何維柏請聽伯温終制,不許。伯温引疾不出,至禫除始起視事。其冬遷工部尚書。
  • 12.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十七年春,黔國公沐朝輔等以登庸降表至,請宥罪許貢。先是,雲南巡撫汪文盛奏登庸聞發兵進討,遣使潛覘。帝已敕遵前詔進兵,文盛又納安南降人武文淵策,具言登庸可破狀,復傳檄安南令奉表獻地。
  • 13.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及是,下朝輔奏付廷議,僉言不可許。乃改伯温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剋期啓行。帝以用兵事重,無必討意,特欲威服之。而兵部尚書張瓚無所畫,視帝意為可否。朝論多主不當興師,顧不敢顯諫。制下數月,兩廣總督侍郎張經以用兵方略上,且言須兵三十萬,餉百六十萬石。欽州知州林希元則極言登庸易取,請即日出師。瓚不敢決,復請廷議。議上無成策,帝不懌,讓瓚,師復止。命伯温仍協理院事。
  • 14.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年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詔伯温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俄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大同所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堡,相距二百餘里,極邊近賊帳。自巡撫張文錦以築堡致亂,後無敢議修者。伯温曰:“變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議謬也。”卒營之。募軍三千防守,給以閒田,永除其賦。邊防賴焉。錄功,加太子少保。
  • 15.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時是時登庸懼討,數上表乞降。帝亦欲因撫之,遣侍郎黃綰招諭。綰多所要求,帝怒,罷綰。再下廷議,鹹言當討,帝從之。閏七月命伯温、鸞南征。文武三品以下不用命者,許軍令從事。伯温等至廣西,會總督張經,總兵官安遠侯柳珣,參政翁萬達、張嶽等議,徵兩廣、福建、湖廣狼土官兵凡十二萬五千餘人,分三哨,自憑祥、龍峒、思陵州入,而以奇兵二為聲援。檄雲南巡撫汪文盛帥兵駐蓮花灘,亦分三道進。部署已定,會鸞有罪召還,即以珣代。
  • 16.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十九年秋,伯温等進駐南寧。檄安南臣民,諭以天朝興滅繼絕之義,罪止登庸父子,舉郡縣降者以其地授之。懸重購購登庸父子,而宣諭登庸籍土地、人民納款,即如詔書宥罪。登庸大懼,遣使詣萬達乞降,詞甚哀。萬達送之伯温所。伯温承製許之,宣天子恩威,納其圖籍,並所還欽州四峒地。權令還國聽命。馳疏以聞,帝大悦。詔改安南國為安南都統使司,以登庸為都統使,世襲,置十三宣撫司,令自署置。伯温受命歲餘,不發一矢,而安南定,由帝本不欲用兵故也。論功,加太子太保。
  • 17.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安南之役,萬達、嶽策為多。伯温力薦於朝,二人遂得任用。
  • 18.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十一年正月還朝,復理院事。邊關數有警,伯温請築京師外城。帝已報可,給事中劉養直言,廟工方興,物力難繼,乃命暫止。其年十月,張瓚卒,伯温代為兵部。瓚貪黷,在部八年,戎備盡墮。伯温會廷臣議上防邊二十四事,軍令一新。言官建議,請核實新軍、京軍及內府力士、匠役,以裕國儲。伯温因上冗濫當革者二十餘條,凡錦衣、騰驤諸衞,御馬、內官、尚膳諸監,素為中貴盤踞者,盡在革中。帝稱善,立命清汰。宿弊頗釐,而左右近習多不悦。
  • 19.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明年二月,帝幸承天。詔伯温總督宣、大、山西軍務。俄選宮僚,加兼太子賓客。大同所轄鎮邊、鎮川、弘賜、鎮河、鎮虜五堡,相距二百餘里,極邊近賊帳。自巡撫張文錦以築堡致亂,後無敢議修者。伯温曰:“變所由生,以任用匪人,非建議謬也。”卒營之。募軍三千防守,給以閒田,永除其賦。邊防賴焉。錄功,加太子少保。
  • 20.    《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傳第八十六》:十三年秋,順天巡撫朱方以防秋畢請撤客兵。未幾,寇大入,直逼畿輔。帝震怒,並械總督翟鵬遣戍,斃方杖下。御史舒汀言,方止議撤薊兵,而並撤宣、大,則伯温與職方郎韓最也。帝遂削伯温籍,杖最八十,戍極邊。伯温歸,疽發背卒。
  • 21.    《吉水縣誌》:嘉靖二十三年,毛伯温受誣除官,處以戍邊,後赦免返鄉,然而患病,卒。
  • 22.    《明史·毛伯温傳》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23.    名人大全:毛伯温  .逸名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24.    七言律詩 送毛伯温(明·明世宗)  .中國網[引用日期2015-02-16]
  • 25.    倒黴英雄俞大猷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5-02-16]
  • 26.    千古名園禹王台多元文化競春暉  .網易新聞[引用日期2015-02-16]
  • 27.    跨越五百年的恩緣情結——明兵部尚書毛伯温與安遠丁氏的故事  .中國吉安[引用日期2023-10-06]
  • 28.    熊武一,周家法總編;卓名信,厲新光,徐繼昌等主編.軍事大辭海 上.北京:長城出版社.2000.第453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