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毛主席在花山

鎖定
《毛主席在花山》是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閲讀材料的第一篇課文。
中文名
毛主席在花山
選    自
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閲讀材料 [1] 
發生時間
1948年

毛主席在花山課文簡介

《毛主席在花山》記敍了毛主席1948年春夏之交住在花山村時的幾件事情,表現了毛主席熱愛羣眾、關心羣眾、和羣眾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懷,深刻反映了毛主席既是偉人,也是普通的羣眾。

毛主席在花山詞句解析

毛主席在花山句子理解

(1)“這會影響羣眾吃飯的,不能因為我們在這裏工作,就影響羣眾的生活。”
這是毛主席聽了警衞員的報告後講的話。毛主席講話的態度是嚴肅的,話語中“不能……就……”的句式,看出毛主席熱愛人民羣眾,關心人民羣眾的生活,把羣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2)“注意,抽着煙和羣眾説話是不禮貌的。説話態度要誠懇。”主席説。
這是毛主席對警衞員説的話,提醒他要注意工作方法。從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毛主席與羣眾的情誼,可以體會到毛主席對警衞員的關心和教育。語氣是那樣和藹,態度是那樣誠懇。
(3)一位老人細細端詳着毛主席,説:“這位首長,好像在哪兒見過。在哪兒呢?”
這句話意味深長,表面是説由於毛主席當時在花山,沒有公開自己的身份,來碾米的老人對毛主席似曾相識,但未完全確認眼前的首長就是毛主席。深層來講,毛主席的所言所行,和普通羣眾是那樣的近、那樣的親,他就是一名普通羣眾,或者説是千千萬萬普通羣眾的一員,老人感到親切,似曾相識。

毛主席在花山詞語理解

夜以繼日:用晚上的時間接上白天,形容日夜不停。以,用來。
局面:一個時期內事情的狀態。
旮旯:方言指角落。文中指狹小偏僻的地方。
操勞:辛勤勞作。
拘束:拘謹,不自然。
在行:(對某事、某行業)瞭解底細,富有經驗。
耽誤:因拖延或錯過時機而誤事。
石碾:用圓柱形石頭做成的粉碎糧食使用的加工工具。

毛主席在花山課文分析

這篇課文按事情的發展過程記敍了三件事:讓警衞員把到別處碾米的羣眾請回來;派警衞員給碾米羣眾送去茶水;毛主席來到碾米羣眾中交談並幫羣眾推碾子。這三件事在思想感情的表達上層層深入,步步推進。讓警衞員把羣眾請回來碾米,不要影響羣眾正常生活,表現了毛主席對羣眾的關心。進而派警衞員每天給碾米羣眾送去茶水,表現了毛主席對羣眾的體貼、愛護。最後,毛主席來到羣眾中,親手給羣眾遞上茶水,幫羣眾推碾子,表現了毛主席深入羣眾、和羣眾打成一片的作風。
善抓細節,通過細微之處來表現毛主席普通羣眾的情懷是本文的一個特色。“昨天這個時候,門口花椒樹下的碾子有碾米聲,現在又到了碾米的時候,怎麼沒動靜了呢?”“你也看見了,這個村只有兩台石碾,讓鄉親們集中到一個碾子上碾米,就會耽誤一半人的正常吃飯。”這説明毛主席十分注意體察民情,他不僅為解放全中國的事業操勞着,而且惦記着普通羣眾的日常生活瑣事,試想,若沒有一種普通羣眾的情懷,誰去管日復一日的碾米聲和村子裏有幾台碾子?“半年多不推這玩意兒了”、“一邊推,一邊用笤帚往碾盤裏掃碾出來的玉米碎粒。”這幾處細節描寫,更加直接地反映了毛主席對普通羣眾的情懷,他不僅想着羣眾,而且能做、會做普通羣眾所做的生活小事。

毛主席在花山中心思想

表現了毛主席關心羣眾、愛護羣眾、處處為羣眾着想的思想品質。

毛主席在花山寫作特點

本文中心明確,前後內容聯繫密切,圍繞中心選擇的材料較典型。文中關心羣眾碾米和給碾米的羣眾送茶水這兩件事是主要的,寫得比較詳細。毛主席為解放全中國操勞則寫得比較簡略,這樣顯得主次分明,可以更好地表達中心思想。

毛主席在花山課文結構

全文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寫毛主席轉移到花山村。
第二段(第2至4自然段):寫毛主席關心羣眾碾米的事。
第三段(第5至6自然段):寫毛主席讓警衞員給碾米的羣眾送茶水
第四段(第7至8自然段):寫毛主席勸鄉親們喝茶和替母女倆推碾子。

毛主席在花山關於毛主席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於一個農民家庭。1920年11月,在湖南創建共產主義組織。1921年7月,出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後任中共湘區委員會書記,領導長沙、安源等地工人運動。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他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參考資料
  • 1.    温儒敏主編,教育部組織編寫.語文 六年級 下冊.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12: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