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比較高等教育

(阿爾特巴赫所著書籍)

鎖定
比較高等教育(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是指比較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比較不同國家高等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探索高等教育發展的規律,認識高等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相互關係,完善高等教育的內部機制,為教育決策和教育實踐服務。 [1] 
中文名
比較高等教育
外文名
Comparative higher education
定    義
比較教育和高等教育中一個新的研究領域

比較高等教育從事機構

比較高等教育 比較高等教育
興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主要藉助於社會科學“母體”學科的定量和定性方法,特別是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和歷史學的方法。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有國際組織、國家機構和學者個人。其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所屬機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其“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歐洲理事會、東南亞高等教育研究所、國際大學協會等組織有廣泛的國際影響。美國卡內基高等教育政策委員會和瑞典全國大學委員會等機構在這一領域也進行了許多重要研究。第一本專著是美國阿爾特巴赫於 1979 年出版的《比較高等教育:研究趨勢和文獻目錄》。經常發表比較高等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雜誌有《高等教育》(荷蘭)、《歐洲教育雜誌》(法國),《比較教育評論》(美國)和《比較教育》(英國)。阿爾特巴赫認為,比較高等教育“在目前還不是一門學術性的學科,甚至也不是一個分支學科,而是擴大眼界和了解其他國家經驗的一種思考高等教育的方法”。

比較高等教育中國史載

1933年,孟憲承的《大學教育》為現代我國最早一部具有代表性的比較高等教育著作。而孟憲承先生也由此而成為我國比較高等教育的先驅之一。我國第一部以“比較高等教育”作為書名的著作出版於1987年,由北師大外國教育研究所的符娟明、遲恩蓮和周蕖主編。該書以專題為綱,以國別為目,每個專題除按照國別鋪陳以外,還有綜合性和現象性的比較。以後的研究,除了楊漢清等人的《比較高等教育概論》以外,比較研究開始針對高等教育的某些具體側面,研究開始細化,專題研究越來越多。例如,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寫的《六國高等教育結構》、賈非的《各國大學入學考試製度比較研究》、區社能的《比較高等學校管理》、陶遵謙的《國外高等學校教師聘任及晉升制度》。這些研究的共同點在於能夠把研究的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範圍,但普遍的問題是介紹性分析過多,比較分析尚顯不足。
參考資料
  • 1.    顧明遠.教育大辭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