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比較生理學

(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鎖定
《比較生理學》是2021年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楊志偉、譚毅。 [1-2] 
中文名
比較生理學
作    者
楊志偉、譚毅
出版時間
2021年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ISBN
9787030683564

目錄

比較生理學內容簡介

本書是實驗動物科學叢書比較醫學系列中的一部,重點比較分析了人體與常用實驗動物的生理功能之間的相似性和差異性。全書共11章。第一章概述了比較生理學的概念、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應用四個方面。第二章到第十一章分別系統性地比較分析了人體與常用實驗動物的內穩態平衡、血液系統、血液循環、免疫系統、消化與吸收、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排泄系統和生殖系統的生理功能,並論述了各系統的生理相關動物模型。本書以人體生理學為主線,適時介紹動物生理學的相關知識點,內容新穎,編寫過程中既濃縮了長期從事人體生理學、實驗動物學教學和科研工作的經驗與體會,也蒐集了部分國內外人體生理學、比較生理學、動物生理學領域專家的科研成果和研究進展。 [3] 

比較生理學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什麼是比較生理學 1
一、比較生理學的定義 1
二、比較生理學的簡史 2
第二節 比較生理學的研究內容 2
一、研究對象 2
二、研究目的 3
三、研究範圍 3
第三節 比較生理學的研究方法 3
第四節 比較生理學的應用 4
第二章 內穩態平衡 5
第一節 概述 5
第二節 體液組成及其調節方式 5
一、體液的組成成分 5
二、體液的功能 8
三、體液的調節 9
四、人工體液 12
第三節 體温調節 13
一、人類的體温調節 13
二、體温調節的方式 14
三、體温調節的活動 15
第四節 內穩態平衡生理動物模型 17
一、酸鹼平衡紊亂模型 17
二、發熱模型 18
三、水腫模型 18
參考文獻 18
第三章 血液系統 19
第一節 概述 19
第二節 造血功能及調控 19
一、造血系統 19
二、血細胞分化和發生 24
三、血細胞增殖、成熟 26
四、造血調控 28
第三節 血液的主要組成、代謝特徵和功能 29
一、血液的化學成分 30
二、血液的主要功能 30
三、血細胞及功能 31
第四節 生理性止血 35
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過程 35
二、生理性止血的調節 36
第五節 人類及常用實驗動物血型系統 37
一、人類 37
二、小鼠 37
三、兔 37
四、犬 37
第六節 血液系統疾病常用動物模型 38
一、缺鐵性貧血動物模型 38
二、再生障礙性貧血動物模型 38
三、溶血性貧血動物模型 38
四、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動物模型 39
五、急性非淋巴細胞白血病動物模型 39
參考文獻 40
第四章 血液循環 41
第一節 概述 41
第二節 循環系統功能和調節 41
一、循環系統的演化與構成 41
二、心臟的泵血功能及其機制 42
三、心臟泵血功能的基本評價指標 43
四、影響心輸出量的因素 44
五、心音 45
第三節 心臟的電生理學及生理特徵 45
一、心肌工作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46
二、心肌自律細胞的跨膜電位及其產生機制 47
三、心肌的生理特性 49
四、體表心電圖 51
第四節 血管生理 52
二、心臟電生理異常模型 66
三、心臟功能異常模型 67
四、血管結構和功能異常模型 67
參考文獻 68
第五章 免疫系統 69
第一節 概述 69
第二節 免疫器官 69
一、中樞免疫器官 69
二、外周免疫器官和組織 71
第三節 免疫細胞 76
一、T淋巴細胞 76
二、B淋巴細胞 78
三、抗原提呈細胞 79
四、造血幹細胞 80
五、固有免疫細胞 80
六、其他免疫相關細胞 81
七、動物的免疫細胞 82
第四節 免疫分子 82
一、免疫球蛋白和抗體 82
二、補體 85
三、細胞因子 87
四、白細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 89
五、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 89
第五節 免疫相關疾病動物模型 90
一、遲髮型超敏反應動物模型 90
二、過敏反應動物模型 91
三、自發性狼瘡動物模型 91
四、誘發性狼瘡動物模型 92
五、自發性免疫缺陷動物模型 92
六、獲得性免疫缺陷動物模型 93
參考文獻 93
第六章 消化與吸收 95
第一節 概述 95
第二節 消化系統的組成 95
一、口腔 96
二、咽 96
三、食管 96
四、胃 96
五、小腸和大腸 97
六、肛管 98
七、小消化腺 98
八、大消化腺 98
第三節 消化 99
一、機械性消化 99
二、化學性消化 105
三、營養物質的消化 109
第四節 消化道內物質的吸收 112
一、主要的吸收部位 112
二、水、無機鹽的吸收 113
三、營養物質的吸收 114
第五節 消化活動的調節 116
一、消化系統的神經調節 116
二、消化系統的胃腸激素調節 118
第六節 消化系統生理動物模型 119
一、胃部減肥手術模型 119
二、間歇性禁食動物模型 120
三、巴甫洛夫小胃模型 120
四、膽石症動物模型 120
五、小腸吸收動物模型 121
六、腸運動動物模型 121
七、腸道菌羣動物模型 121
八、胰液分泌動物模型 122
九、唾液分泌動物模型 122
參考文獻 122
第七章 呼吸系統 124
第一節 概述 124
第二節 呼吸系統的組成 124
一、上呼吸道 124
二、下呼吸道 125
三、肺 126
第三節 呼吸系統的生理功能 129
一、人的外呼吸功能 129
二、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 133
三、呼吸力學 135
四、呼吸調節 135
第四節 呼吸器官的防禦功能 138
一、生理性免疫反應 138
二、防禦反射 139
三、呼吸器官的代謝生理 140
第五節 呼吸系統生理動物模型 142
一、慢性氣道阻塞性炎症反應模型 142
二、肺氣腫型生理功能異常模型 142
三、肺水腫型生理功能異常模型 143
四、支氣管痙攣、高敏反應型生理功能異常模型 143
五、缺氧型生理功能異常模型 143
六、肺纖維增生型生理功能異常模型 143
七、呼吸調節模型 144
參考文獻 144
第八章 內分泌系統 145
第一節 概述 145
第二節 內分泌系統組成與演化 146
一、內分泌系統組成 146
二、內分泌系統演化 146
第三節 激素 147
一、激素的類別 147
二、激素的合成和釋放 147
三、激素的作用和特點 148
四、激素分泌的調控 150
第四節 主要的內分泌器官及其分泌物 151
一、下丘腦-垂體系統 152
二、松果體、胸腺和尾下垂體 154
三、甲狀腺內分泌 155
四、胰島內分泌 159
五、腎上腺內分泌 163
六、組織激素和功能器官內分泌 168
第五節 內分泌生理動物模型 169
一、生長激素模型 169
二、生物節律模型 169
三、催乳素模型 169
四、生殖模型 169
五、甲狀腺激素模型 170
六、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模型 170
七、胰島素模型 170
參考文獻 170
第九章 神經系統 171
第一節 概述 171
第二節 神經信息的傳導 172
一、神經信息傳導機能的發展 172
二、神經信息突觸傳遞的方式 174
第三節 腦 177
一、腦部結構和功能分區 177
二、學習與記憶 185
第四節 脊髓 189
一、脊髓結構 189
二、脊髓功能 190
第五節 周圍神經系統 191
一、脊神經 191
二、腦神經 192
三、內臟神經 192
第六節 中樞神經系統生理動物模型 194
一、脊髓損傷 194
二、腦出血 195
三、腦缺血 195
四、老年性痴呆 195
五、帕金森病 196
參考文獻 196
第十章 排泄系統 198
第一節 概述 198
第二節 腎臟生理 198
一、腎臟的類型和結構 198
二、尿液的生成 202
三、尿生成的調節 205
四、幾種動物尿的性狀 209
第三節 輸尿管、膀胱、尿道生理 210
一、輸尿管 210
二、膀胱和尿道 210
第四節 腎外滲透調節和排泄功能 211
一、伸縮泡 211
二、腎器官 211
三、觸角腺 215
四、馬爾皮基氏小管 215
五、鰓 215
六、鹽腺 216
七、直腸腺 218
第五節 含氮廢物的排泄 218
一、氨的排泄 218
二、尿素的排泄 218
三、尿酸的排泄 218
第六節 泌尿系統生理動物模型 219
一、腎小球功能障礙動物模型 219
二、尿路生理功能障礙動物模型 220
三、腎小管-間質功能障礙動物模型 221
參考文獻 221
第十一章 生殖系統 222
第一節 概述 222
第二節 雄性生殖 222
一、雄性生殖系統組成 222
二、睾丸的生精功能 224
三、睾丸的內分泌功能 225
四、睾丸功能的調節 226
第三節 雌性生殖 227
一、雌性生殖系統的組成 227
二、卵巢的生卵功能 229
三、卵巢的內分泌功能 233
四、卵巢功能的調節 234
第四節 生殖活動 237
一、性成熟 238
二、性週期 239
三、受精 241
四、胚胎着牀 243
五、妊娠 244
六、分娩 246
七、泌乳 247
第五節 生殖生理動物模型 249
一、早孕檢測模型 249
二、精子穿卵模型 249
三、超排卵模型 249
四、刺激性排卵模型 250
五、延遲着牀模型 250
六、胎盤發育模型 250
七、異位妊娠模型 250
八、卵巢早衰模型 251
九、妊娠糖尿病模型 251
十、自然流產動物模型 251
十一、多囊卵巢綜合徵模型 252
十二、自發性前列腺增生動物模型 252
參考文獻 252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