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比色計

鎖定
它是一種測量材料彩色特徵的儀器。比色計主要用途是對所測材料的顏色、色調、色值進行測定及分析。 如果將比色計與計算機連機,便可以提高對色彩的分析及處理能力,而且用户可根據需要從微機的彩色存貯庫中查找調出各種數據進行配色。
中文名
比色計
外文名
Colorimeter
性    質
一種測量材料彩色特徵的儀器
主要用途
對所測材料的顏色測定及分析
作    用
提高對色彩的分析及處理能力
學    科
冶金工程

比色計儀器介紹

常用的油脂色澤測定方法有目視法、羅維朋目視比色計法、重鉻酸鉀法等。羅維朋目視比色計法是用標準顏色玻璃片與油脂的色澤進行比較, 此法是目前國際上通行的檢驗方法 [1] 

比色計工作原理

儀器自身帶有一套從淡色到深色,分為紅黃藍三個顏色系列的標準濾色片。儀器 的工作原理是基於顏色相減混合匹配原理。羅維朋比色計目鏡筒的光學系統將光線折射成90°並將觀察視場分成可同時觀察的左右兩個部分,其中一部分是觀察樣品色的視場;另一部分是觀察參比色(即 羅維朋色度單位標準濾色片)的視場。適當選擇濾色片組合以達到與被測樣品顏色的最佳匹配,此時儀器顯示的羅維朋濾色片量值即為被測樣品的測量結果。

比色計主要技術參數

1、測量範圍:
紅 色 R0.1~79.9 羅維朋單位黃 色 Y0.1~79.9 羅維朋單位
蘭 色 B0.1~49.9 羅維朋單位
中性灰色 N0.1~3.9 羅維朋單位
2、最小示值:0.1 羅維朋單位
3、白板漫反射率:>80%
4,儀器最小分格值:0.1
5,放大鏡倍率:1.9X
6,比色皿尺寸(mm):10×20×40  25.4×20×40  133.4×20×40
7,電源:AC220V±22V,50Hz±1Hz
8,功耗:120W
9、重量:10 Kg
10,比色箱外表尺寸:453mm×334mm×120mm
11,附件條外形尺寸:360mm×270mm×100mm

比色計羅維朋目視法

羅維朋目視比色計法測定油脂的色澤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油樣必須清澈透明, 渾濁的樣品則難以測定。②同一類油脂本身的“ 底色”不一致, 測定時黃色的參比值是固定的。例如:國外文獻報道菜籽油黃色並不固定在同一數值, 黃色有取30 、31 、32 、35 、39 等不同值, 這正是油脂本身底色不一致所致。③如不固定黃色值, 那麼油脂的色澤將有兩個變量(如加藍色片時為3 個變量), 則不便於比較, 因此只好固定黃色片。但是根據羅維朋比色計法原理, 當黃色變化後, 紅色也要發生變化, 所以目前的羅維朋比色計法是在固定黃色條件下測得的相對值。④對相同的樣品, 不同操作者因視覺判斷差異會得到不一致的測定結果, 即個人偏差。⑤同一品種不同級別的油品, 測定時選用不同大小的比色槽, 操作起來比較麻煩。⑥羅維朋比色計法只能進行間斷操作,不能實現連續化和自動化。⑦標準玻璃色片的顏色會隨着使用時間的延長而逐漸“ 失準” , 燈泡和反光片需要定時更換, 否則會影響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因此, 需要有一種客觀測定的儀器來取代羅維朋目視比色計法。PFX995 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是一種分光光度比色計, 其原理為16 個干涉濾光片分隔420 ~ 710 nm範圍波長的光, 測量系統通過與內置數據的比較, 進行讀數。此儀器用於顏色分析, 按照幾乎所有已建立的工業色標提供客觀的色澤數據。

比色計色澤測定結果

比色計相同比色槽

相同比色槽下, PFX995 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與F 型羅維朋目視比色計的測定結果:在淺色油色澤測定中,PFX995 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可以取得與F 型羅維朋目視比色計相同的結果;在深色油測定中, 二者之間有微小差別 [2] 

比色計不同比色槽

用PFX995 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與F 型羅維朋目視比色計測定油脂的色澤,在淺色油的測
定中, 不論比色槽長短, PFX995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與F 型羅維朋目視比色計的測定結果基本一致。在深色油的測定中, 隨着比色槽長度的增加, 二者之間有一定的差異, 但這種差異並不是很大。

比色計總結

在油脂色澤測定中, PFX995 型羅維朋自動比色計與F 型羅維朋目視比色計的測定結果存在很小的差異, 具有較好的相關性。用羅維朋自動比色計測定油脂色澤, 可以取得與羅維朋目視比色計相近的結果, 且測定的重現性好, 不需要人工讀數, 消除了感官及人為的誤差, 客觀、公正, 可以推廣使用 [3] 
參考資料
  • 1.    方建安. 光導纖維探頭式光電比色計[J]. 分析儀器, 1986(1):52-53.
  • 2.    吳平. 微型比色計的研製和分析[J]. 分析試驗室, 1984(6):35-37.
  • 3.    楊立, 秋本真喜雄, 畑三惠子,等. 利用影像比色計對膚色進行定量分析[J]. 中國皮膚性病學雜誌, 2003, 17(6):41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