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比昂斯滕·比昂松

鎖定
比昂斯滕·比昂松(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1832年12月8日—1910年4月26日),挪威現代戲劇家、詩人、小説家。
1832年12月8日,出生在挪威厄斯特達爾山谷科威克納的村莊克維尼。1843年,前往莫爾德鎮上小學。1850年,來到奧斯陸上中學。1852年,在皇家弗裏德里克讀大學。1857年,發表處女作小説《敍內夫·索巴肯》。1859年,創作的詩歌《對!我們熱愛祖國》成為挪威國歌。1860年,完成小説《快樂男孩》。1863年,擔任克里斯尼亞劇院的導演。1867年,完成小説《漁家女》。1870年,發表了組詩《阿恩廖特·格林過納》。1875年,創作的戲劇《破產》《主編》首演。1877年,完成劇本《國王》。1880年,參加解散挪瑞聯盟的運動。1883年,完成劇本《挑戰的手套》《人力難及》。1889年,完成小説《上帝之道》。1898年,完成劇本《郎格與帕司堡》。19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1906年,完成劇本《瑪麗》。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去世 [1-2] 
中文名
比昂斯滕·比昂松
外文名
Bjornstjerne Martinus Bjornson
國    籍
挪威
出生日期
1832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
1910年4月26日
畢業院校
皇家弗裏德里克大學
職    業
編劇 [8] 
主要成就
1903年諾貝爾文學獎
出生地
挪威厄斯特達爾山谷科威克納的村莊克維尼
代表作品
《破產》《主編》《挑戰的手套》《人力難及》《上帝之道》
星    座
射手座

比昂斯滕·比昂松人物經歷

1832年12月8日,出生在挪威東北部厄斯特達爾山谷科威克納的小村莊克維尼,是家中的長子。童年時期,在挪威內塞特的鄉村及鄉村農民中度過,這段經歷培養了他熱愛家鄉的山水風光和淳樸勤勞的農民的感情,也使他心中產生了對鄉土深沉持久的眷戀 [1]  [2] 
1843年,到莫爾德鎮上小學,開始閲讀斯圖魯松·阿斯布約恩森和司各特等作家的作品。
1850年,畢業於莫爾德鎮上的小學,來到克里斯蒂安尼亞(今奧斯陸)上中學,開始學習寫作,同學有亨利克·易卜生和約那斯·萊伊等。中學時期,成績不太理想。
1852年,就讀於基督教大學皇家弗裏德里克大學。
1853年,離開皇家弗裏德里克大學,開始成為一位職業作家 [1]  [3]  [2] 
1854年,通過了中學學業考試,在奧斯陸參加了文科考試課程,進入了新聞界一試身手。在奧斯陸期間,對戲劇產生了濃厚興趣。
1855年,在《每日晨報》和《晚報》任文學戲劇評論員和編輯 [1]  [2] 
1857年秋,發表處女作小説《敍內夫·索巴肯》,該作品的內容主要關於農民生活,同時該小説實現了藝術上的突破,代表了一種新的敍事藝術形式:語言簡練、主題鮮明、遣詞造句採用口語形式、形象塑造大膽;同年,完成劇本《戰役之間》;同年,接替亨利克·易卜生任卑爾根國家劇院編導 [1]  [2] 
1858年,完成小説《阿恩尼》。
1859年,創作的詩歌《對!我們熱愛祖國》(又名《挪威之歌》),成為挪威國歌,這一時期,創作的詩歌具有愛國主義精神,歌頌挪威鄉村的美麗 [1]  [2] 
1857—1859年,在卑爾根的挪威國家劇院任舞台導演。
1860年,完成小説《快樂男孩》。
1861年,完成劇本《國王斯凡勒》。
1862年,完成劇本《西格爾特惡王》。
1863年,從羅馬回到挪威,隨即擔任克里斯尼亞劇院的導演。 [1]  [2] 
1864年,丹麥與德國之間的戰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開始寫詩來抒發自己的對丹麥孤立面對敵人進攻的悲哀與憤怒;同年,完成劇本《蘇格蘭的斯圖亞特》。戰爭期間,成為一位愛國詩人,為了挪威的國家尊嚴不惜以身涉險,不停地寫報道和宣傳稿,為了爭取挪威主權的完整統一。
1865—1867年,主持克里斯蒂安尼亞劇院 [1]  [2]  [4] 
比昂斯滕·比昂松作品
比昂斯滕·比昂松作品(5張)
1867年,完成小説《漁家女》。
1870年,發表了大型抒情歷史組詩《阿恩廖特·格林過納》,講述與挪威神聖國王烏拉夫·哈拉爾松有關的一位小人物斯努爾·斯圖拉松傳奇故事;同年,還發表詩集《詩歌集》,收錄了他此前創作的所有抒情詩,該詩集後經充實重新發表 [1]  [2] 
1872年,創作了農民故事集《新婚舞會》、傳奇戲劇《西古爾德·約薩爾法》《十字軍騎士西格爾特》後,前往羅馬。
1873—1875年,居住在羅馬進行戲劇創作 [1]  [2] 
1875年,在羅馬創作的戲劇《破產》《主編》首演於斯德哥爾摩,這兩部戲在北歐國家開啓了當代社會問題寫實戲劇的先河;同年,《破產》《主編》的劇本出版。
1877年,發表劇本《國王》;同年,完成短篇小説《馬根希爾德》。
1878年,發表劇本《新制度》。
1879年,發表劇本《黎昂娜達》 [1]  [2] 
比昂斯滕·比昂松
比昂斯滕·比昂松(5張)
1880年,參加要求解散挪瑞聯盟的運動。
1883年,完成劇本《挑戰的手套》,該作品是一部三幕劇,講述女主人公思伐法發現她的未婚夫過去有過不正當男女關係的劣跡,因而要求解除婚約,但受到有產階級阻撓的一場鬥爭,批判了資產階級的道德敗壞,該作品引起了文壇的討論;同年,創作了劇本《人力難及》,這是一部象徵主義作品,反映了作者對待社會問題的悲觀態度 [1]  [2] 
1884年,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説《庫爾茲的家產》。
1886年,重寫了《挑戰的手套》,使之更為鋒利尖鋭。
1889年,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説《上帝之道》。
1894年,出版合集《新短篇集》 [1]  [2] 
1895年,完成《人力難及》的續篇,這是一部反映勞資衝突的戲劇,表現了他的階級調和與改良主義的思想傾向。
1898年,完成劇本《郎格與帕司堡》,討論政治寬容的主題。
1901年,完成劇本《拉伯雷姆斯》 [1]  [2]  [5] 
190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年,完成小説《大馬蹄農場》。
1904年,完成戲劇《達格蘭尼茲》。
1906年,完成劇本《瑪麗》 [1]  [2] 
1909年,完成舞台劇《新酒釀成的時候》;6月,因中風導致偏癱,被送往醫院救治。
1910年4月26日,在巴黎寫作一首題為“善行拯救世界”的詩時去世 [1]  [2] 

比昂斯滕·比昂松個人生活

比昂斯滕·比昂松出生於一個鄉村牧師家庭,祖父是農民,父親名叫比德·比昂松,是教區牧師,母親艾麗絲·諾德拉克,是音樂家理查德·諾德拉克的一位姑媽。
1837年,由於其父調職,全家移居到挪威西部羅姆斯達倫的內塞特 [2] 
1875年,買下一個農場,過起了半隱居的生活 [4] 

比昂斯滕·比昂松主要作品

時間
中文名
原名
體裁
1857
《敍內夫·索巴肯》

小説
《戰役之間》

劇本
1858
《阿恩尼》
Arne
小説
1859
《對!我們熱愛祖國》(又名《挪威之歌》)

詩歌
1860
《快樂男孩》
En glad gut
小説
1861
《國王斯凡勒》

劇本
1862
《西格爾特惡王》

1864
《蘇格蘭的斯圖亞特》

1867
《漁家女》

小説
1870
《阿恩廖特·格林過納》

組詩
《詩歌集》

詩集
1872
《新婚舞會》

故事集
《西古爾德·約薩爾法》

劇本
《十字軍騎士西格爾特》

1875
《破產》
En fallit
劇本
《主編》
Redaktøren
1877
《國王》
Kongen
《馬根希爾德》

小説
1878
《新制度》

劇本
1879
《黎昂娜達》

1883
《挑戰的手套》
En hanske
《人力難及》
Over oevne
1884
《庫爾茲的家產》
Det flager i byen og på havnen
小説
1889
《上帝之道》
På Guds veie
1894
《新短篇集》

小説集
1895
《人力難及》續篇
Over oevne, annet stykke
劇本
1898
《郎格與帕司堡》
Paul Lange og Tora Parsberg
1901
《拉伯雷姆斯》

1903
《大馬蹄農場》

小説
1904
《達格蘭尼茲》

劇本
1906
《瑪麗》

1909
《新酒釀成的時候》
Nar den ny vin blomstrer
舞台劇
(參考資料: [1]  [2]  [5] 

比昂斯滕·比昂松創作特色

比昂斯滕·比昂松的在創作早期接受漢斯小説影響的同時,也受到了北歐英雄事蹟的啓示,恰好當時也出現了挪威版的冒險故事集,比昂斯滕·比昂松就產生了一種新的想法,將這兩種風格混合在一起,並由此開創出了一種新的文體,從而成為挪威體的開山鼻祖 [4] 
之後,比昂斯滕·比昂松創作了一些社會體材的小説,比如《阿恩尼》,裏面的主角就與作者一樣,是一位具有強烈創新意識的詩人;再如《快樂男孩》,講述貧窮的男主角想要改變自己低微的身份,便同一個富家小姐結婚的故事 [4] 
後來比昂斯滕·比昂松創作了一些鄉村題材小説與歷史劇。他的鄉村題材的小説善於抓住細枝末節的感動,譜寫出純真善美的鄉村生活。他最初的戲劇與易卜生風格接近,隨後開始向英雄冒險主義的方向進行再創作 [4] 
之後的十餘年,他的英雄主義戲劇走上了一條浪漫路線,把一個個硬漢寫得像多愁善感的少女。同時,他在小説上的造詣也可謂苦心孤詣。1868年創作的《漁家女》成為他風格轉型的一個標誌,作品情節氣氛趨於變化,故事裏時時出現正常世界裏難以出現的巧合,小説人物也不再專一 [4] 
直到1874年,《主編》《破產者》這兩部現代中,他將自己的風格完全融入到作品裏面去。在《主編》中,作者將事實與小説情節融為了一體,藉助小説來抒發自己的看法,並且希望人們能在亂世中仍然保持真誠善良的本性 [4] 
1875年之後的隱居時期,比昂斯滕·比昂鬆開始廣泛地閲讀,其思想從本質上已經得到了一個巨大的飛躍,他的視野更加開闊,心境也變得平和而自然,他對生命的熱情來自於自身的感悟而不是他人強加 [4] 
1882年之後,他的文風開始向道德層面轉變,《破產者》《國王》《挑戰的手套》是這種類型的風格。其中,以《挑戰的手套》的思想最為尖鋭。在《人力難及》《庫爾茲的家產》《上帝之道》等作品中,比昂斯滕·比昂松根據之前隱居時所受的宗教影響,以宗教神話為背景,將人們的思想帶入了一個神奇而緊張的世界,脱離了世俗的紛擾,以闡述自己的道德觀念 [4] 
1898年創作的戲劇《郎格與帕司堡》中,與以往關注到的問題不同,作者借該劇抒發了自己鬱結的情懷,將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事情以戲劇的形式寫了出來 [4] 
1906年,比昂斯滕·比昂松完成了自己人生中最後的一部作品《瑪麗》。在這部小説中,作者的風格又一次轉變,整本書的情節十分緊湊,故事情節具有吸引力,而且作者在人物的心理描寫上十分細緻 [4] 

比昂斯滕·比昂松獲獎記錄

文學類
  • 1903    諾貝爾文學獎    (獲獎)    
(參考資料: [5] 

比昂斯滕·比昂松人物評價

瑞典文學院:他以詩人鮮活的靈感和難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寫得雍容、華麗而又繽紛 [6] 
戲劇家焦菊隱:比昂松的特點是富於勇敢、希望及人道的色彩,勇猛、往光亮處前進,富有慈祥的愛 [7] 
參考資料
  • 1.    比昂松.挑戰的手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201頁
  • 2.    劉斌、邱勝.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的故事:金盾出版社,2017:第16-22頁
  • 3.    汪兆騫.文學即人學 諾貝爾文學獎百年羣星閃耀時:現代出版社,2018:第483頁
  • 4.    比昂松.挑戰的手套: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第199頁
  • 5.    Bjørnstjerne Bjørnson - Biographical  .NobelPrize[引用日期2021-02-12]
  • 6.    黃峻菠.一生要認識的100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新世界出版社,2013:第5頁
  • 7.    錢林森,周寧主編;葉雋著.中外文學交流史 北歐卷:山東教育出版社,2015:第157頁
  • 8.    比昂斯騰·比昂松  .貓眼電影[引用日期2021-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