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毓慶宮

鎖定
毓慶宮,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故宮內,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而成,清嘉慶六年(1801年)擴建,為清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 [1-2] 
毓慶宮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羣,總建築面積為1898平方米,前後共四進,主要由13座建築組成 [1]  [4]  。毓慶宮作為清代統治者接受漢文化思想的重要場所,見證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沒落這一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4] 
1961年3月4日,包含毓慶宮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中文名
毓慶宮
地理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故宮內
所處時代
清朝

毓慶宮歷史沿革

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明代奉慈殿基址上修建毓慶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毓慶宮添建大殿1座並遊廊、抱廈。
清嘉慶六年(1801年),毓慶宮擴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毓慶宮修繕。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毓慶宮修繕 [1] 
1953年,毓慶宮修繕 [4] 
1994年,毓慶宮維修 [7] 
1998年,毓慶宮建築內檐維修 [6] 

毓慶宮建築格局

毓慶宮是由長方形院落組成的建築羣,總建築面積為1898平方米,前後共四進,主要由13座建築組成。正門前星門,門內為第一進院落,有值房3座,西牆開陽曜門與齋宮相通。祥旭門北為第二進院落,前殿惇本殿,東西配殿各3間。第三進院東西兩側各有圍房20間,直抵第四進院,正殿即毓慶宮,建築為工字殿。最後一進院內有後罩房 [1]  [4] 

毓慶宮主要建築

毓慶宮前星門

前星門為毓慶宮南牆正門,南向,為隨牆琉璃門。門外西為景運門,東為誠肅門,南為箭亭 [5] 

毓慶宮前殿

惇本殿 惇本殿
前殿為惇本殿,位於祥旭門北,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歇山頂,覆黃琉璃瓦,前出月台。前殿明間、東西兩次間均為門,各有槅扇門四扇;東西梢間為檻窗,各四扇。後檐明間為門,槅扇門四扇。殿內明間南向懸乾隆帝御題“篤祜繁禧”匾,為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嘉慶帝被公開立為皇太子時乾隆帝所賜。東西兩次間隔為暖閣,內皆供佛像,後曾設孝全成皇后御像於此。東西配殿各三間,硬山頂,覆黃琉璃瓦,明間開門,次間為檻窗,各有南耳房一間,北耳房三間 [2] 

毓慶宮正殿

味餘書室 味餘書室
正殿為毓慶宮,位於第三進院,建築為工字殿,前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檐明間接穿廊與後殿相通。穿廊面闊1間,進深3間,東西兩側均為檻窗。後殿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歇山頂,前檐明間與穿堂相通,廊檐安小板門,次間、梢間為檻窗,後檐均為檻窗。後殿室內明間懸匾曰“繼德堂”,西次間為藏書室,嘉慶帝賜名“宛委別藏”,東山牆接懸山頂耳房1間與東圍房相通。東耳房內懸嘉慶帝御筆匾曰“味餘書室”,其東側圍房內“知不足齋”匾亦為嘉慶帝御筆 [1] 

毓慶宮後罩房

後罩房位於最後一進院內,面闊5間,進深3間,黃琉璃瓦懸山頂,前檐出廊,明間開門,次間、梢間為檻窗,東西兩側有耳房,與東西廡房轉角相接 [1] 

毓慶宮歷史文化

毓慶宮是清康熙年間特為皇太子愛新覺羅·胤礽所建,後作為皇子居所。乾隆帝12歲到17歲間一直居於毓慶宮。嘉慶帝5歲時曾與兄弟子侄等人居於毓慶宮,後遷往擷芳殿,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即位後又遷回毓慶宮。清同治、光緒兩朝,毓慶宮均作為皇帝讀書處,光緒帝曾在此居住 [1] 

毓慶宮文物價值

毓慶宮作為清代統治者接受漢文化思想的重要場所,見證了由康乾盛世到晚清沒落這一歷史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4] 

毓慶宮文物保護

1961年3月4日,包含毓慶宮在內的故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毓慶宮旅遊信息

毓慶宮地理位置

奉先殿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景山前街4號北京故宮內。

毓慶宮交通路線

  • 公交
北京市內乘坐58、101、103、109、124、128、觀光1線、觀光2線、觀光3線路公交車,在神武門站下車前往。
  • 地鐵
北京市內乘坐地鐵4號線,在金魚衚衕站下車前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