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每日譯報

鎖定
《每日譯報》1938年1月21日在上海創刊。由梅益、王任叔、於伶、陳望道等編輯,姜椿芳、林淡秋、胡中持等參加翻譯工作。在同年2月20日以前,報紙是純翻譯性的,稿件主要內容同《譯報》相似。之後,增加了由該報社綜合各方面的電訊,報道中日戰事的新聞,並陸續增闢了社會動態,新聞鑰匙等欄目。1939年5月18日被迫停刊。
中文名
每日譯報
語    種
中文
類    別
綜合類刊物
創刊時間
1938年1月21日
停刊時間
1939年5月18日
創刊地點
上海

每日譯報期刊簡介

《每日譯報》初為四開小報,不久擴成對開大報,並且始終堅持選擇有利於抗敵的稿件,如1938年6月3日譯載美國記者斯諾的文章《在日軍後方的八路軍》,敍述八路軍同日寇交戰數月後,已經成為中國最強的一支軍隊;同年8月23日譯載斯諾夫人的文章《華東戰場上的新四軍》,報道新四軍英勇作戰,在敵後沉重打擊日本侵略者。

每日譯報欄目方向

該報及時向廣大民眾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如從1938年8月23日起連續登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全文(同年9月4日出版單行本);同年11月27日登載黨的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擴大的六中全會告全國同胞、國共兩黨同志書》等。該報對汪精衞等叛國投敵的行徑予以嚴厲譴責,如1939年4月6日發表《聲討汪精衞及其奸黨》,呼籲對汪精衞及其黨羽都以叛國通敵罪論處,並且肅清與之遙相呼應的內奸。
該報對日本侵略者的罪行迅速予以揭露,如1938年6月15日報道,日機狂轟濫炸廣州平民區,炸死、炸傷8000多人;同年5月11日報道,日軍在大同成羣結隊闖進當地居民住宅搶劫,強姦婦女;1939年4月13日發表社論,指出日軍在華北採取毒化政策,將鴉片像蔬菜、魚肉一樣放在市場公開出售,欲誘使人們吸毒,這比武力侵略更為惡毒。
另外,該報還譯載了國際著名人士杜威、愛因斯坦、羅曼·羅蘭和羅素等發表的聯合聲明:“因為看到對於東方文化的狂暴的摧殘,為了人道,為了和平和民主,我們提議:所有國家和人民都起來自動地抵制日貨,不賣和禁運軍火原料給日本,並與日本停止一切有利於日本侵略的政策合作;同時並儘可能援助中國從事救濟與自衞,直到日本從中國撤退所有軍隊和放棄其侵略政策為止。”
《每日譯報》的“特訊”、“專電”,常報道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的抗戰消息和前線戰況,這些都是在上海租界別的中文報紙上難以看到的。該報除了登載新聞、特寫、社論外,為了聯繫各階層羣眾還陸續推出“星期評論”、“時代婦女”、“職工生活”、“書報評論”、“社會科學講座”、“青年園地”、“戲劇電影”、“兒童週刊”、“科學知識”、“語文週刊”等專刊及“爝火”、“大家談”、“前哨”、“上海讀物”、“文藝通訊”等副刊,並增出馮賓符主持的附刊《譯報週刊》(曾印行“新四軍特輯”,登載葉劍英的《日軍跳躍戰和中國的應付》等重要文章)。該報由於特色鮮明,內容豐富,消息準確,編排新穎,頗受各界歡迎,每期發行量曾達三萬份,有時上市不到一個鐘頭就被讀者搶購而空。 [1] 
《每日譯報》譯載的稿件,起初博採自上海租界內出版的俄文《消息報》、英文《字林西報》、法文《上海日報》、德文《遠東新聞報》以及在上海租界內能看到的許多外國刊物,後來也綜合利用各方面的新聞電訊,並且從內地《新華日報》、《救亡日報》等報紙轉載文章。對於一些不實的外電報道,編輯都認真加以處理,例如:在武漢失守後的第三天,路透社即稱日軍已經進逼宜昌,編輯認為這絕非事實,就在這篇報道的前面加上標題為《路透不明地理,誤傳宜昌被圍》的按語,指出:“漢宜間的水陸路程不近,我軍在江面到處佈雷,陸地要衝均配置有重兵,日軍不可能如是迅速由漢口進圍宜昌”;路透社聞訊,馬上來函承認失誤,説明其駐萬縣的記者確實把地方搞錯了。
隨着時局的進一步惡化,上海租界當局限制言論和新聞的通知頻頻發給報館,編輯們巧妙地進行周旋:不準出現“抗戰”便以“奮戰”代替,不讓提及“漢奸”便以“歹徒”代指,用各種方法使之不能抓把柄查禁。
《每日譯報》的社會影響很大,它成為上海抗日救亡的戰鬥號角,也猶如直刺日偽心臟的鋒利匕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該報曾首倡“節約救難”捐款活動,得到近八萬市民響應;還曾經向工商界募集龍頭細布七千匹、膠鞋四萬餘雙,組織兩批上海民眾慰勞團赴皖南慰問新四軍。因而,日偽不斷施加壓力,最後英國方面妥協讓步,上海租界當局於1939年5月18日迫令該報停刊兩週,此後復刊無期,終被扼殺。
同年6月22日出版的《譯報週刊》發表了《告別讀者》,其中説:“親愛的讀者們,切莫為我們這個小小的挫折而灰心,中國的文化事業一定要蓬勃起來的,這同中國抗戰一樣,必然得到最後勝利。我們自然要更堅決地更沉痛地奮鬥下去,‘碗裏不見鑊裏見’,後會有期。”
《每日譯報》雖然只存在一年多時間,但它為宣傳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動員“孤島”時期上海各界聯合起來英勇地同日偽進行鬥爭,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2-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