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每(讀作měi)是漢字通用規範一級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每”是“母”的異體字。本義指指頭上帶有笄飾的成年女子。後指草樹茂盛;也引申指各個;也可指每一次。 [3-4]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5] 
中文名
拼    音
měi
字    級
一級字(0767) [1] 
統一碼
基本區 U+6BCF
注    音
ㄇㄟˇ
結    構
上下結構
總筆畫
7
倉    頡
owyi
五    筆
txgu(86版)txu(98版)
造字法
象形字 [3] 
部    首
平水韻部
上聲十賄 [6] 

文字溯源

文字溯源 文字溯源 [3]
“每”是象形字。“每”始見於商代甲骨文時期。“每”字的甲骨文從女或母,其上部的形狀像是笄飾形。西周文字和秦代文字基本上都是沿襲甲骨文的寫法。唯一區別就在於甲骨文的從女或母由原先的跪坐之形演變為站立之形。漢代文字時期,原文字上下分裂,如字形9所示。上部像是“土”字去掉中間的一行一樣。下方像是一個“毋”字但是沒有露一撇。現代文字基本沿襲漢代文字的寫法,其演變為上部是一撇一行組合而成。下部是“母”。直至發展到現代漢語。
“每”的部首是“母”字。“每”字的本義是指頭上帶有笄飾的成年女子。女子及笄之後就要婚嫁,婚嫁後就會生下一個又一個孩子,由此比喻指草木茂盛。後引申指每一個,即全體中的每一個。也可指每一次,即反覆動作中的任何一次。 [4-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例句
英譯
例詞
měi
形容詞
草旺盛生長。
“每,草盛上出也。”——《説文》
“輿人誦曰:原田每每。”——《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flourishly

貪生。
“貪夫殉財兮,烈士殉名;誇者死權兮,品庶每生。”——《文選‧賈誼》
“博望杖節,收功大夏;貳師秉鉞,身釁胡社。致死為福,每生作禍。”——《漢書‧敍傳下》

每生
小。
“數楚每牛。每牛者,牛之小者也。”——《逸周書‧王會》

像往日,往常。
“每常人在我這裏託他做詩,我還沾他的光。就如今日這銀子一百兩,我還留下二十兩給我表侄。”——《儒林外史》第三六回


副詞
常常,經常。
“嫗每次謂餘曰。”——明·歸有光《項脊軒志》
“每大言曰。”——宗臣《宗子相先生集·報劉一丈書》
often;frequently
每常間,平常
每一次。
“相如每朝。”——《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每與臣論。”——諸葛亮《出師表》
“每得降卒。”——《資治通鑑·唐紀》
“每冒風馳行。”——明· 袁宏道《滿井遊記》
every time

代詞
各個。
“每字為一印。”——宋· 沈括《夢溪筆談·活板》
“每一巨彈。”——清·薛福成《觀巴黎油畫記》
every;each
助詞
用在人稱代詞或名詞後,表示複數。
“我每且去尋房子,再來會這些人。”——《儒林外史》
plural
窗隔每;桌椅每
連詞
當,則。
“如周之禮樂,庶事備也,每可以為不難矣。”——漢·揚雄《法言‧問神》

[5]  [7]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一】【屮部】  武罪切(měi)
艸盛上出也。從屮母聲。 [8] 

説文解字注

艸盛上出也。左傳。輿人誦曰:原田每每。杜注。晉君美盛,若原田之艸每每然。魏都賦蘭渚每每用此。俗改為莓。按每是艸盛。引伸為凡盛。如品庶每生。貪也每懷。懷,私也。皆盛意。毛公曰:每,雖也。凡言雖者皆充類之辭。今俗語言每每者,不一端之辭。皆盛也。
從屮。母聲。武罪切。左傳音義亾回梅對二反。古音在一部。李善莫來反。 [9] 

康熙字典

【辰集下】【毋字部】
唐韻》武罪切。《集韻》《韻會》母罪切。《正韻》:莫賄切,𠀤音浼。《增韻》:常也,各也,凡也。《三蒼》曰:每,非一定之辭。《詩·小雅》:每懷靡及。《莊子·外物篇》:聖人躊躇以興事,以每成功。郭象注:事不遠本,故其功每成。
又雖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詩·小雅》:每有良朋。箋:言雖有良朋也。
又貪也。《前漢·賈誼傳》:眾庶每生。注:孟康曰:每,貪也。《敍傳》:致死為福,每生作旤。
又姓。每當時,漢人。見《印藪》。
又《廣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莫佩切。音妹。數也。一曰田美也。《左傳·僖二十八年》:原田每每。注:每有枚、昧二音,義同。
又《集韻》《正韻》謨杯切。《韻會》謀杯切。𠀤音枚。義同。
《正字通》:《古尚書》昧昧,與梅梅、媒媒、每每通聲。古人以聲狀義類如此。
《説文》:作𡴋,草盛上出也。從屮母聲。徐鉉曰:屮則象上出也。隸省作𡴋,今書作每。毛氏曰:今俗作𣫭,非。 [10] 

字形書法

異體字

異體字 異體字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字形對比(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韻書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m

王力系統
m

董同龢系統
m

周法高系統
m

李方桂系統
m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uɑ̆i
擬音/王力系統

m
uɒi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uAi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uəi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uậi
擬音/陳新雄系統

m
iuəi [11-12] 

音韻彙集

韻書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濁
武罪切/莫佩切
muAi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莫佩切/武罪切
muAi
集韻

平聲

合口呼
次濁
謀(謨)杯切
muɒi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莫佩切
muɒi
韻略


平聲





謨杯切



上聲





母罪切

增韻


平聲





謨杯切



上聲





母罪切



去聲





莫佩切

中州音韻


平聲
齊微





謨悲切



上聲
齊微





忙悔切

洪武正韻

平聲


次濁
謨杯切
muei

上聲


次濁
莫賄切
muei

去聲


次濁
莫佩切
muei
分韻撮要

陽上






[11]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發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國政府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2.    劉釗 編纂.新甲骨文編[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12:25
  • 3.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29
  • 4.    子默著.讀懂漢字 人類生活篇 解析漢字字形的來源與演變:中譯出版社,2017.11:第147頁
  • 5.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7]
  • 6.    平水韻部 十賄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第7卷820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36
  • 9.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 2 全注全譯版[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8.05:84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539
  • 11.    每 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12.    每 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8-01]
  • 13.    每 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08-0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