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母愛剝奪

鎖定
兒童失去母親或用強制手段使兒童失去與母親交往和獲得母親生理和心理上的悉心照料與關懷的現象。母愛剝奪對兒童的身心發展會產生直接的不良影響。
中文名
母愛剝奪
外文名
Maternal deprivation
應用學科
心理學
應用範圍
發展心理學

母愛剝奪概述

母愛剝奪,即是嬰兒或兒童被強制地剝奪了享有母愛的權利,從而產生強烈的不安全感及不良依戀類型的現象。母愛剝奪這一術語是精神病醫生和精神分析學家John Bowlby早期工作內容的精妙總結。John Bowlby於上個世紀60年代進行了人類母嬰分離的權威性研究。他在“母愛剝奪假説”中指出:處於發展關鍵階段的孩子,任何的分離行為都將對他們以後的生活產生危害性影響;切斷母親與孩子之間的天然紐帶,必將導致後者產生嚴重的情緒問題,例如抑鬱焦慮心理失衡等。同期,Harry Harlow的恆河猴母嬰分離實驗也得到了類似結果。
至於母愛剝奪的形式, Michael Rutter在1972年的研究論述中提到這樣一個觀點:母愛剝奪並非單純地指分離的經歷,它實際包含兩個方面:剝奪和缺乏。據此,可將母愛剝奪大致分為兩類:母親由於各種原因與孩子分離,難以參與孩子早期的成長活動,使得孩子長年處於母親缺失的狀態之中,這種情形便是Michael所説的“剝奪”;母親與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她卻不喜歡孩子,極少給予孩子應有的關愛與輔導,這是另一種形式的母愛剝奪,即“缺乏”。在現代社會的正常環境中,“剝奪”的經歷畢竟是少數,對大多數兒童影響最大的是母愛中幾種重要的關聯成分的缺失。即並非現實情境中的分離,而是一種情感上的裂隙。

母愛剝奪對兒童發育的影響

(1)母愛剝奪對兒童智力發育的影響 。母愛剝奪是哺乳動物生命早期的嚴重應激事件之一,它對子代生長髮育將產生不良影響,導致子代成年後在認知、記憶、智力等活動方面的異常。
在嬰兒時期,母親對嬰兒的需求做出迅速、敏感的反應,能刺激嬰兒更主動、更積極地探索世界,從而促進智力的發育。對於低體重的高危嬰兒,母親的引導更為重要。這些嬰兒的注意力極短,缺乏對各種刺激產生適當的反應,因此母親特殊的引導能起到早期的干預作用。
研究表明,經常接受母親觸摸的兒童的腦垂體能夠分泌足量的生長激素,以確保他們可以發揮最佳效能,促使智力健康正常發展,而被剝奪母愛的兒童由於經常得不到母親的愛撫,導致皮膚飢餓,長期下去就會影響食慾、營養不良,甚者是智力衰退。
(2)母愛剝奪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影響。 John Bowlby在1951年出版的《母親照顧和心理健康》一書中強調,如果在關鍵期內沒有和母親建立密切的關係,那麼兒童的情感關係就會受到嚴重的、不可逆轉的損害,形成一種“無情感的性格”。
從陌生情境實驗發現,當兒童知曉母親離開自己時,就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恐懼,他們急於尋求與母親的依戀,當母親回到自己身邊時,他們會經歷類似興奮的情緒體驗,之後便安靜下來,對於長期母愛缺失的孩子,他們的焦慮和恐懼感由於得不到母親及時的平復而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裏他們難以抑制自身的緊張和煩躁不安,懷疑被遺棄等一系列負性情緒,使得對日常活動和周圍事物喪失興趣,對未來產生消極的適應現象,甚至有可能出現死亡的念頭或自殺的行為。
心理學者對三個月到一歲的棄嬰進行了觀察研究。研究發現許多嬰兒在與護士分離之前已表現出分離時的行為傾向,他們不斷哭泣,表現出對周圍環境的迴避與退縮、對外在刺激缺乏敏感迴應和睡眠困難等特徵。在集體養育的環境下,嬰兒無法體驗關愛,隨年齡增長,兒童的抑鬱感與焦慮感將迅速加深。
埃裏克森認為,如果孩子感到被剝奪,被拋棄,那麼有可能就為今後的不信任埋下伏筆。母嬰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嬰兒以後人際關係的形成。許多研究表明,在母嬰交往中,母親對兒童的行為、交往方面的要求最多,母親提供最多的言語教導、具體示範,給以最多的觀察模仿的行為榜樣,提供最多的反饋、評價,為其創造最多練習、實踐的機會,並在具體實踐中給以最多的具體幫助、鼓勵、糾正和指導。而有關母親缺失或母性剝奪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母性缺失會對兒童的社會人際交往能力產生破壞性的影響,乃至到了成年,他們往往還表現出人格失調、人際關係破裂、犯罪、父母角色意識與能力較差等傾向或特徵。
(3)母愛剝奪對兒童依戀風格的影響 父母是子女的主要依戀對象,是子女社會性情感的激發者和培養者。而母親對於兒童早期的社會性情感交流及良好依戀關係的建立更是有着無法替代的作用。英國精神病學家John Bowlby最早提出了依戀這一概念。他認為依戀是撫養者與孩子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上的聯結。
Ainsworth等人認為,兒童的依戀特徵和依戀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母親的養育特徵。他們的研究還發現,在兒童依戀的發展中,母親對嬰兒所表現的行為特性如反應性、敏感性等品質對兒童自身認知模式的建構具有重要影響,制約着兒童個性發展的趨向。 [1] 
參考資料
  • 1.    陳會昌,龐麗娟,申繼亮,周建達主編.中國學前教育百科全書(心理發展卷):瀋陽出版社,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