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毀方瓦合

鎖定
毀方瓦合,漢語成語,拼音是:huǐ fāng wǎ hé,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於人。後指譭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出自《禮記·儒行》。
中文名
毀方瓦合
拼    音
huǐ fāng wǎ hé
解    釋
比喻屈己從眾,君子為道不遠離於人;譭棄自己的原則,迎合世俗 [1] 
出    處
《禮記·儒行》

毀方瓦合成語解釋

毀去稜角,與瓦礫相合。
毀,去的意思。方,正也。瓦,曲也。方不合,即使合,也不穩定。而瓦易合,合而具有強的穩定性。毀方瓦合,意思是不固執一己之見,能聽取大多人的意見,與大多數一道齊心合力完成事業。 [1] 

毀方瓦合成語出處

語出《禮記·儒行》:“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

毀方瓦合成語用法

示例
故《儒行》欲~,《老子》欲和光同塵。 ◎宋·俞文豹《吹劍錄》
《左傳·成公六年》:“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子盍從眾?”章士釗先生説,儒者“坐而言之,起而能行。”言是容易的,行可不易,要是沒有大多數人支持,事業根本不能成功。
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人小合也。”鄭注欠準確。去己之大圭角,即無全體。一塊平板,去其一角,仍然是平的,只有視“眾”之狀貌,曲其全體,與從相近,才能更好的發揮自己的作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