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殷希彭

鎖定
殷希彭,又名殷同壽,字西彭,安國市小營村人, [1]  1920年,初中畢業後,考入保定河北省立醫學院。 [1]  1926年畢業後留校任教,翌年被選送日本公費留學,獲病理科醫學博士學位。1931年7月回國,任河北省立醫學院病理系主任、教授。 [1] 
1937年9月,日軍侵佔保定後,殷希彭不為日偽做事,憤然攜眷回鄉。後日偽以厚祿招其出任河北省教育廳廳長,遭嚴詞拒絕。翌年,中共冀中軍區衞生部長張珍邀請殷希彭參加八路軍,他欣然接受,任冀中軍區衞生訓練隊教務長兼後方醫院醫務主任。1939年初,白求恩率東征醫療隊到冀中,殷希彭和他一起工作生活。 [1]  同年6月,晉察冀軍區創辦衞生學校(後改稱白求恩衞生學校),殷希彭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晉察冀軍區衞生部部長兼華北醫科大學校長。 [1] 
1942年殷希彭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百團大戰和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反“掃蕩”鬥爭。 [1]  解放戰爭時期,殷希彭歷任華北人民政府衞生部部長,華北軍區衞生部部長,晉察冀邊區醫藥技術指導委員會主任,並創辦《衞生建設》,編輯出版了《華北軍區衞生建設史料彙編》等刊物。 [1]  他堅持親自授課,還利用課餘時間編寫教材。 [1]  他還先後參加了清風店、石家莊、太原、平津等戰役。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殷希彭先後擔任華北軍區衞生部部長兼軍區學院院長,第一軍醫大學校長,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衞生部副部長。 [1] 
1955年,殷希彭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74年12月05日,因癌症病逝於北京。 [1] 
中文名
殷希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00年
逝世日期
1974年12月5日
出生地
河北省安國縣
性    別

殷希彭人物生平

殷希彭(1900年—1974年12月05日),1900年殷希彭出生在安國小營村破落地主家庭。從小苦讀詩書,發奮學習,20歲時以優異成績考入河北大學醫科就讀,畢業後留校任外科助教。1928年被送往日本東京慶應大學醫學部,成為著名醫學教授川上漸病理學研究室研究生。1931年獲日本東京慶應大學病理學博土學位。是年回國,在河北省立醫學院任病理學主任教授。殷希彭是河北省立醫學院的創始人,編著了《病理學講義》《病理學實習手冊》。
1938年保定失守後,安國偽政權的人上門邀其參加維持會;不久,又有人上門,以優厚待遇邀其出任國民黨河北省政府教育廳廳長。殷希彭均以“做學問者不聞政治”“才疏學淺不堪大任”為由,斷然拒絕。
是年,冀中軍區衞生部部長張珍邀其參加八路軍,第一次見面,殷希彭就爽快答應。在其影響下,同事和學生紛紛參軍。一時間冀中軍區增加了許多醫學教授和醫大學生。白求恩到冀中軍區,看到有這麼多教授,十分吃驚。殷希彭歷任冀中軍區衞生部衞生訓練隊教務長、後方醫院醫務長、晉察冀軍區衞生部白求恩衞生學校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晉察冀軍區衞生部部長兼華北醫科大學校長。1939年5月,晉察冀軍區決定籌建衞生學校,根據白求恩的建議,從冀中軍區抽調病理學教授殷希彭、微生物學教授劉璞、兒科專家陳淇園、眼科專家張文奇等到籌備中的學校任教。9月18日,軍區衞生學校正式成立,江一真任校長,其任教務主任,以後又升任副校長達6年之久。殷希彭不僅擔任繁重的行政工作,還講授病理學、組織胚胎學,並關注和指導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病理專業,為後來的臨牀病理學奠定了基礎。在擔任教務主任時,面對環境艱苦、人才短缺、設備簡陋的困境,經常和江一真、白求恩研究克服困難、堅持辦學的方法,制定教育計劃,因陋就簡,自編教材,自制教具。根據抗日戰爭環境惡劣、時間緊迫、部隊急需的形勢,殷希彭提出了“突出重點、適應對象、按需施教、急用先學”“基礎服從臨牀、臨牀服從戰爭”的辦學方針,在實踐中取得良好成效。日軍投降以後,學校進駐張家口,其被任命為晉察冀軍區衞生部部長,同時兼任白求恩醫科學校校長。為使學校更快發展,殷希彭一方面做大量細緻的思想工作,吸收原張家口蒙疆中央醫學院的醫生、教師、衞生人員參加八路軍併到白求恩醫科學校工作,一方面招收地方青年到白求恩醫科學校學習。軍區決定白求恩醫科學校與張家口醫學院合併,命名為白求恩醫科大學,殷希彭兼任校長。經過多方工作,有20多名日籍教師、醫生、護士到合校後的學校工作,其中有著名病理學教授稗田憲太郎。
開國少將殷希彭(1900-1974) 開國少將殷希彭(1900-1974) [3]
殷希彭以“教課認真,督導嚴厲”著稱,白求恩衞生學校培養了1000多名醫療幹部,成為戰爭年代八路軍著名的醫科學校。1942年殷希彭加入中國共產黨,不但自己投身抗日戰爭,其兩個兒子也參加了抗日隊伍。長子殷子剛,1938年3月入伍,曾任指導員、教導員、武工隊政委,在山西一帶抗擊日軍,1943年春季在戰鬥中英勇犧牲。次子殷子毅,16 歲參軍,1941年春到白求恩衞生學校學習,1943年秋季反“掃蕩”在保衞神仙山戰鬥中壯烈犧牲。
其妻帶着幼子,在最困難的時候,曾經沿街乞討度日。殷希彭對自己要求嚴格,參軍後上級領導曾建議其把妻子從家鄉接出作為隨軍家屬,但其一直拒絕,直到1945年10月,在聶榮臻司令員關心指示下,才將家屬接到張家口。1946年1月,白求恩醫科學校決定招考地方知識青年,軍區衞生部政委姜春賢考慮到殷希彭在抗日中失去兩個兒子,應該安排其女兒殷珍到白求恩醫科學校學習,而殷珍確有考中的水平,但徵求殷希彭意見時,其態度堅決表示説“殷珍是我唯一的女兒,由於當前戰爭形勢還不明朗,學校決定對這次軍醫班招生不招女學員,我是軍區衞生部長,應以身作則,秉公辦事,不能這樣做”。這樣殷珍失去到白求恩醫科學校學習的機會。
全國解放後,殷希彭調任華北軍區衞生部部長兼華北行政委員會委員,不再擔任學校校長。其首先在華北軍區所屬醫院推行責任制和保護性醫療制度,創辦《衞生建設》,編輯出版了《華北軍區衞生建設史料彙編》。1954年,第一軍醫大學與長春第三軍醫大學合併後,校址設在長春,命名第一軍醫大學,其被任命為校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殷希彭提出軍醫大學的任務就是為國防現代化服務,明確指出學校的辦學方針是:培養政治堅定、具有軍事素質的現代化國防衞生幹部。主持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航空醫學系,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防原子放射醫學系,培養了第一批航空醫學人才和放射醫學人才。1958年,學校奉命移交吉林省後,殷希彭調任軍事醫學科學院任副院長,1963年任院長。
1966年,任總後勤部衞生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期間,無法有效地開展工作,終因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病重期間,聶榮臻兩次到醫院看望。1974年12月5日,殷希彭去世,聶榮臻出席了遺體告別儀式和追悼會。 [2] 

殷希彭相關事蹟

1942年5月,日寇開始對冀中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形勢變得異常嚴峻,大部分糧食也被敵人搶光了。冀中軍區接到命令,不允許部隊跟老百姓搶樹葉吃,摘樹葉必須到村莊五里之外。在這種艱苦卓絕的情況下,晉察冀軍區決定部隊化整為零,組織敵後武工隊。殷子剛就從一名營教導員變成了武工隊政委,帶領部隊在盂縣、平定一帶跟日軍打游擊戰。1943年3月,他帶領武工隊在突襲陽泉火車站的戰鬥中,他和戰友們不幸全部壯烈犧牲。同年9月,擔任軍區衞生部司藥的殷子毅,在神仙山“反掃蕩”戰鬥中又不幸犧牲。當時衞生部駐地離學校不遠,殷希彭接到噩耗後,強忍心中悲痛,趕到兒子犧牲的地方,向遺體鞠躬默哀,因為部隊馬上就要轉移,他流着眼淚,什麼話也沒説,匆匆就離開了。半年內連喪二子,做父親的哪有不悲傷的,但對前來安慰他的戰友,殷希彭堅定地表示:“請同志們放心,我能挺得住。國難之中,兩個兒子為國捐軀,他們光榮,我也光榮。我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是對他們最好的紀念。”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推崇“捨生取義,殺身成仁”的至大至剛風範,浩然正氣,忠烈長存。從殷希彭將軍身上,充分體現出了這種剛毅正大的崇高革命精神。
1974年全家照,攝於殷將軍手術3個半月後 1974年全家照,攝於殷將軍手術3個半月後 [3]
隨着戰局惡化,殷希彭跟家人也失去了聯繫。他不知道,在此次“大掃蕩”中,母親去世,妻子帶着10歲的幼子殷子烈,為逃避日偽的抓捕,流浪到博野、蠡縣一帶,母子倆相依為命。直到抗戰勝利,在聶榮臻司令員的親自過問下,1946年3月,在分開8年後,殷希彭一家人才重新團聚。妻子不知道子剛子毅已經犧牲,每當她問起兒子下落時,殷希彭就以戰事繁忙、聯繫不上為由,繼續隱瞞兩個兒子犧牲的殘酷真相,這一瞞就是三年。直到1949年5月,北平解放後,部隊進城了,妻子再也等不下去了,就向殷希彭緊追兩個兒子的消息。她經常唸叨:“瑄、珊(子剛、子毅的小名)在哪裏?他們結婚了沒有?現在不打仗了,進了北京,怎麼還不回來看我?難道真的娶了媳婦忘了娘!”殷希彭一看再也隱瞞不下去了,只得向妻子坦白了真相,夫妻倆抱頭哭了一夜。第二天,妻子執意要回安國老家,她無法原諒的是,兩個兒子犧牲都這麼久了,丈夫居然一直瞞着她。她哭着抱怨説:“你走了七八年沒音信,本來我已沒啥盼頭了。日本投降後,你派人把我和子烈接到張家口,一家人好不容易在一起了。我來就是為了見見我的倆兒子,原本不想長住的。現在知道他們已沒了,我要回家。”經過大家不斷勸解,軍區和衞生部也派人前來慰問,妻子這才不再堅持要回老家去。殷希彭終於放下心來,這件事壓在他心裏好幾年,他愧對妻子,心力交瘁。幾天後,他對全家説:“今後不要再提這件事了,傷我的心,影響工作。”從此,子剛子毅犧牲這件事,就成為家裏的大忌,誰也不再提了。但不提並不等於就忘了,相反的,整個家庭被一種沉鬱悲痛的無形氣氛籠罩着,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家裏每一個人。
妻子因此大病一場。病癒後,殷希彭就更加細緻入微地照顧妻子,有空就陪她散步、買東西、聊家常。妻子不識字,他就手把手教她練字。殷希彭出身於一個非常傳統的破落地主家庭,15歲就奉父母之命,娶了大自己4歲的妻子。在外人看來,這位小腳伕人跟他這位留日博士、醫學教授、校長部長,兩人並不是那麼般配,但兩位老人卻相濡以沫,相伴終生。殷希彭曾對同事説過:“有的人進城以後就‘改組內閣’,我根本就沒有這個想法。我帶出去參加革命的兒子犧牲了,她含辛茹苦把我的小兒子帶大,對我有功啊!我是永遠感謝她的。”在後輩們的眼中,他這是“以德立家、以德系情”,是以“中國值得頌揚的傳統道德觀念”,維繫着夫妻情感與家庭和睦。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