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正元

(近代學者)

鎖定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號正元。四川威遠縣望集鄉堰溝壩(現鎮西鎮紅林村)人。十五歲隨龍元祖學醫,入青城、峨嵋山學道 。四十歲時,著成《陰陽正宗》十二卷,卻因早些年間為賑濟災民將家產散盡而無錢出版。 [2] 
1909年,段正元為求發展隻身赴京,結識楊獻庭並收為徒弟,1911年師徒兩人返回四川。1912年春,段正元在成都創辦了人倫道德會,以提倡倫理、扶持人道為宗旨,其演講記錄後被編輯成《大成禮拜雜誌》、《聖道發凡》、《外王芻談錄》等。1914年夏,段正元攜弟子再次赴京,收了陳景南等不少軍政界要人為徒。1916年,北京道德學社成立,段正元為社師。其後南京、漢口、杭州、上海、奉天、天津等地即紛紛成立道德學社分社,段正元因此經常奔波各處講學傳道。1918年冬至,段正元在首次開説大法的隆重典禮上,被弟子有尊稱為“師尊”。1937年,段正元在《中和日報》上刊登退隱説明書,1940年,段正元逝世於北京,葬於海淀善緣橋陵園。 [2] 
(概述圖來源: [1] 
中文名
段正元
外文名
原名德新,道號正元
出生日期
1864年
逝世日期
1940年
出生地
四川威遠縣望集鄉堰溝壩(現鎮西鎮紅林村)

段正元人物生平

段正元(1864—1940),原名德新,道號正元。四川威遠縣望集鄉堰溝壩(現鎮西鎮紅林村)人。據説,幼時讀書過目成誦,有神童之稱。因不能忍受私墊老師的嚴格管束而輟學,僅讀《論語》半部。以後,即從事農、工、陶、漁等勞動,可謂“多能鄙事”,深知民間之疾苦。 [3] 
段正元十五歲,因母病延醫,遇異人龍元祖為母治病,競一藥而癒,故願隨龍學醫。而龍惜傳醫術,反勸其學道。告以“醫乃大道之緒餘,果明大道,識陰陽之妙用,握造化之樞紐,位育參贊,則醫不待學而自精矣”。於是,乃從學道。先後在峨嵋、青城二山閉關修煉。龍元祖授以先天專門大學之道,止、定、靜、安、慮、得後天養身之法,由此修煉成功明心見性。後又奉師命,於旱災之年變賣家產賑濟鄰朋,並各處遊歷尋師訪友二十年。 [3] 
1909年(宣統年間),段正元四十五歲時,為求發展,幹一番濟世利民的事業,毅然隻身進京,得一日本留學回國的知己弟子楊獻庭,此人正在民政部供職,四川新津人。段正元此時見清政府氣數將盡,革命風雲漸起,一時尚不能在京中施展抱負,乃攜楊回蜀。1912年,師生在成都桂王橋南街成立倫禮會。當時,滿清滅亡,民國初建,國事雖動盪不安。而言論、著作、立會倒自由風行。各種思潮亦甚活躍,有的推倒綱紀倫常為能事者,而倫禮會乃是維護三綱、五倫、八德、闡揚孔子大道為宗旨,並立孔子牌位。每禮拜六實行大成禮拜後,由段正元公開演講,其內容有《大學》、《中庸》、《論語》等,在當時吸引了相當的聽眾,共計演講一百二十三週。後編輯成《大成禮拜雜誌》等專著。 [3] 
1913年,段正元已有弟子數百,乃由桂王橋遷到會府街,改名為人倫道德研究會。此時之會已初具規模,段正元覺得成都終非大道立基之地,其事業仍在北京,決定二上京華。1914年夏啓程,隨行有楊獻庭兄弟及劉暉吉等五、六人,迂迴抵京。因其時人海茫茫,投奔無方,囑隨行弟子去天津,住古衣街中舟眼鏡莊從事貿易,待機行事。唯獨自己孤身一人留京,僅以七元銀元之譜,在京苦猴百日。1915年夏曆十月,有河南籍國會議員陳景南來訪,於是出現轉機,走出困境。陳景南(字堯初),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學成回國,見國事日亂,前途涉範,遂生出世之念,欲學神仙之法。段正元告以“我無神仙之法,我只有道”,與之敍談竟日,陳心悦誠服,五體投地,執弟子禮。嗣後,又有軍政界人士雷寺榮、應雲從、範紹階先後來訪並列門牆。眼前已出現新局面,乃通知天津楊獻庭等人速來京共商大事。並租篇擔衚衕觀音庵房三間,掛起“道德研究會”招牌,為講學傳道之所。段正元曾對弟子感嘆:“我赤手空拳,率隨眾多弟子進京,一無所靠,忍人之不能忍,方有此轉機,可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探險家”。 [3] 
從此,弟子日多,旋經雷壽榮介紹,北洋三傑之首的陸軍總長王士珍也列門牆,還有內務總長孫洪伊、步兵統領江宇澄、警察總長吳炳湘等執弟子禮。眾多弟子見段正元雖是布衣,但其所立言無一不是性與天道,無一不是天然、自然之絕妙文章,真是閲所未聞也。於是,着手籌備成立北京道德學社。與此同時,段正元在扁擔衚衕講學傳道,可謂“布衣教王侯”。 [3] 
1916年,北京道德學社正式成立,地址在西單頭條衚衕六號。公推王士珍為社長,敦請段正元為社師。其宗旨:闡揚孔子大道,實行人道貞義,提倡世界大同,希望天下太平。由此,每週公開宣講大道,並出版《道德學志》,一如成都辦會,會中經費全由弟子自由樂捐。尤以多倫鎮守使肖漢傑出資最多。弟子等常隨左右,即問休咎,受益匪淺。有弟子為常年活動經費擔憂,欲為段正元謀一顧問頭銜。段正元答。“吾遵師,不花公家一文錢,不佔國家一錐地,不受國家一名位,不向社會勸募分文,此言不敢忘也。” [3] 
北京道德學社成立後,風行全國,各大都市紛紛成立道德學社,以達移風易俗,弘揚孔子大道為目的。據記載:南京(英威街80號)、上海(文監師路862號)、杭州(環城西路三號)、武昌(張之洞路168號)、漢口(日租界大正街一號)、徐州、鄭州、瀋陽、天津、張家口等地均成立道德學社,並敦請段正元前去講學傳道。其他,如縣城邊遠之處成立道德學社或道德研究所不下數十處。 [3] 
1934年,有上海名人王一亭等人,發起闡揚孔子大道祈禱世界和平大會,敦請段正元説法化解戰爭,祈禱和平。當時聯合國尚未成立,直接由和平籌備會往各國朝野知名人士發函,得到三十六個國家的覆電覆函贊成。卒因有人作便而未果。 [3] 
1937年,北平市長秦德純因形勢緊迫應付乏策而拜門執弟子禮。其時,段正元已不收弟子,再三懸求乃收之。終不能遵段正元之所囑行事。此時,四顧茫茫,知音安在,數十年為國為民之心付諸東流,心甚痛楚。此時,段正元已知二次世界大戰勢不可免,百姓將受戰火之災害,百般無奈,乃於《中和日報》刊登退隱説明書,並去萬壽山下諧趣園中小住數日,已不再過問國事。然而,段正元對身邊弟子言。“萬事不足以解憂,唯世界永久和平可以解我之憂“。 [3]  1940年,段正元逝世於北京,葬於海淀善緣橋陵園。 [2] 

段正元主要影響

段正元在《大同之音》裏如此説:“大而不同者,非大也,同而不大者,非同也,同能大者真同也,大能同者真大也。是故:大同也者,天下為一人,故日大,萬國為一家,故日同。是以如是者,真大同天下也”。段正元認為,民吾同胞,物吾同與,人類不分國界,不分種族,本應相親相愛相扶持。因有此大同思想,美、德、日等國學者、教授慕名來訪或拜門者不乏其人。如德籍弟子衞禮賢(Rieharbwilhelrr)曾將《大學心傳》、《萬教冊經》帶回本國譯成德文,曾主持福郎克府大學校,創建中國文化研究室。 [3] 
據記載,段正元一生講學不止,出版單行本、講義、單折等有三百多種(道德學社內有印刷廠)。段正元逝世後,其弟子整理其遺著彙編成《師道全書》六十冊。但存甚少,甚為遺。北京圖書館尚保存段正元部分遺著,多為線裝書單行本,有的被列為善本珍藏。上海名人王一亭所贈之《政治大同》上、中、下三冊保存完好。 [3] 

段正元後世紀念

段正元逝世後,漢口弟子江中如中將,曾在抗日時期任蔣介石重慶行轅總務主任時,專程專車由重慶去段正元之故里,與村裏人金光裕商議在故里建些亭閣以作古蹟,全部費用由江中如中將負責。1947年再次去段老家紅林村,已建了一些亭閣石刻之類。現僅在榮縣成佳鎮與威遠縣交界處之岩石上,尚留“師尊故里”四個巨型石刻大字,其餘皆蕩然無存。 [3] 

段正元相關研究

劉驥翔、劉緯度《段正元儒學思想研究現狀綜述》認為段正元儒學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段正元儒學思想具有實踐性和目標性。從某種意義講,儒學的核心就是道德,因此,段正元一生以“踐行道德”為核心,以“實現大同”為目標,倡導舉辦道德學社傳承和發展孔子思想,特別強調和重視道德實踐的問題,以身作則,開展道德實踐。1919年秋,美國傳教士何樂意拜訪段正元,問段正元,“貴社講道德,何為貴?”段正元答曰:“重在實行”2。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在《段正元道德思想精義》一文中指出:段正元所講的“道德”是治國平天下的大道大德,才是“真道德”。 [4] 
(二)段正元儒學思想具有客觀性和歷史性。段正元尊重歷史,客觀分析了儒學的“三綱”思想,恢復了其歷史的本來的客觀性。他認為,過去二千多年封建統治者為了自身利益,錯誤宣揚“三綱”,必須予以糾正。段正元認為:“蓋為綱雲者,非謂君可任意生殺大臣,父親可以生殺子,丈夫可可貴,任意壓制妻;而應該是凡為人君為人父為人夫者,必要整躬率物,以身作則,為臣子與妻之模範,引大臣與妻子於正道,以共保人道之平安也。” [4] 
(三)段正元儒學思想具有民族性和創造性。段正元在總結和傳承傳統儒學“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師弟有道”的“師道”倫,與“五倫”合稱為“六倫”。段正元指出:“真貞師道立,豈但善人多…且國治天下平。”2他將“師道倫”作為重要倫理道德,形成了儒家新“六倫”。 [4] 
(四)段正元儒學思想具有包容性和時代性。段正元主張以儒學為代表的中華傳統道德的精神文明與現代科學物質文明相結合,他反覆強調:“真正的大道,無種族、國界、教派,並不避諸教。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三教合源,萬教歸一,以集萬教大成,開萬世太平為主。” [4] 
參考資料
  • 1.    劉驥翔,劉緯度.私人記錄中的民間宗教:段正元與三位民國軍政人物交往鈎沉[J].文史雜誌,2022,(01):82-88.
  • 2.    任真. 段正元與道德學社[C]//《國學論衡》編輯委員會.《國學論衡》第一輯——甘肅中國傳統文化研究會學術論文集.敦煌文藝出版社,1998:16.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威遠縣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威遠文史資料選輯 第十四輯[M]. 政協四川省威遠縣委員會學習文史資料委員會, 1996.12,第233-237頁。
  • 4.    劉驥翔,劉緯度.段正元儒學思想研究現狀綜述[J].文史雜誌,2022,(05):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