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段佑雲

鎖定
段佑雲,蠶種學家,蠶業教育家。中國蠶業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在培養大批蠶業科技人才的同時,在家蠶化性研究、家蠶起源研究及家蠶育種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為中國蠶業發展作出了貢獻。
中文名
段佑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宿遷
出生日期
1905
逝世日期
1987
職    業
蠶業教育家
畢業院校
南京中等農業技校
主要成就
中國蠶業高等教育的開拓者之一

段佑雲人物生平

段佑雲中央軍校第七分校(西安分校)上校教官,安徽農學院蠶桑系主任教授 。江蘇泗縣裏仁集人。1905年出生在一個手工業者家庭,自幼在舅父傢俬塾唸書。1925年,以優異成績考進南京中等農業技校。1928年8月考入江蘇省立淮陰高級農校蠶桑科。1931 年8月畢業,被學校保送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蠶桑系。1935年7月畢業,獲農學學士學位,經介紹到安徽省立安慶高級蠶業技術學校擔任教員,開始了他的蠶桑教育生涯。 1936年2月,段佑雲回到江蘇,在無錫蠶桑試驗場任技士。1936年10月東渡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讀研究生,專門研究蠶種學。由於勤奮好學,深受導師渡邊勘次教授喜愛,他也非常尊重導師。渡邊勘次教授早在本世紀20年代末,用二化性品種蠶作材料,研究產不滯育卵和滯育卵,以及兩者混生的環境條件在人工控制下能夠完全制滯育種,代替一化性品種,對蠶種生產影響很大。指導老師的研究成果,對他以後長期從事化性的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但他感到渡邊勘次教授在解釋高温催青,產生“化性抑制質”,故產滯育卵;低温催青不產生“化性抑制質”,故產不滯育卵的問題上,不能令人信服,即暗下決心回國後進一步研究。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他不願在日本學習,取得肄業證書回國。1939年夏,在王曲河附近創辦農場,飼養乳牛奶羊,種植蔬菜農雜等。

段佑雲技術成就

段佑雲1940年9月任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蠶桑系教授。1941 年2月,任四川農改所技正兼成都原種場場長,同時兼任四川大學蠶桑系特約教授。同年8月至1944年7月,在四川樂山任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教授兼蠶絲科主任,教養蠶學、蠶種學,並主辦蠶種場和實習繅絲廠。在中央技專執教期間,當局唯一的印發鈔票的大業公司和為權貴組織的婦女生活指導委員會,幾度佔領技專學校教學試驗場的蠶室、上蔟室、桑園以及蠶種場。他帶領學生極力抗爭,與武裝警察進行了面對面的鬥爭,保護了校址不受侵佔。
1944年8月,段佑雲受聘重慶任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後隨中大遷回南京。這期間,他主持蠶桑研究室工作,開辦蠶種場。1949年4月南京解放,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他繼任南大教授。
1952年7月,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段佑雲率南大蠶桑系教師來到安徽蕪湖,任安徽大學農學院教授兼蠶桑專科主任,並積極參與安徽農學院在合肥建院的籌建工作,為建立蠶桑系作準備。他先後將中大蠶專一批高材生從江蘇、浙江、山東等地調來,充實師資隊伍。1954年,成立安徽農學院,蠶專科於1955年改為本科,任系主任。他以熾熱的事業心和出色的管理才幹,為教學科研基地的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擴大研究範圍,1960年經上級批准,將系裏的研究部劃出,搭起省蠶桑研究所的架子,兼任所長。將全省蠶絲綢各方人才組織起來,成立省蠶學會,創辦《安徽蠶訊》刊物,開闢學術園地。“文化大革命”期間,他已進入花甲之年,學校停止招生,被迫下遷。他與眾多知識分子一樣受到極不公正的對待,一度在學校做雜工。儘管如此,他仍為失去科研基地而痛心疾首,曾多次要求保護科研基地設施,竭力向全國人大和省人大上報提案,並積極促成籌辦絲綢工程專業。他平日社會活動很多,但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即使到了晚年,仍堅持招收研究生,併為本科生講課,盡職盡責。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7年因患癌症,醫治無效,與世長辭。 [1] 
段佑雲一生熱衷於科研事業,在家蠶化性、起源和限性品種的研究上,均取得了成績。
1954年,段佑雲在合肥蠶業試驗站連續兩年進行家蠶化性的實驗研究,並於1957年寫成論文《家蠶化性研究》。在文中,他將家蠶化性類型劃分成熱帶無滯育多化性、亞熱帶有滯育多化性、温帶二化性和一化性四種類型。這在家蠶化性研究上有其創見。
1971-1972年,在科研條件困難的情況下,段佑雲寄居合肥樊窪蠶場,吃住在蠶室,夜以繼日地工作,培育了抗高温的多絲量品種安1,並引進安17品種,為保護家蠶品種資源竭盡全力。
1978年,段佑雲將多年的豐富資料重新整理,對家蠶化性問題提出了更加成熟的見解,陸續發表了《家蠶化性類型形成與蠶種生產》、《家蠶眠性遺傳》等論文,對家蠶良種繁育具有指導意義。
1980-1982年,段佑雲一改蠶學界史家單憑考古和文獻史料,從古籍搜求定斷的風氣,親身實踐,利用舉辦全國蠶訓班的機會,將河北、陝西、山西、四川和安徽5省8地的野桑蠶收集飼養,分別與家蠶雜交,通過13代的培育,分析遺傳材料,慎辨真偽。再結合古代氣候變遷特點、考古史料,取得第一手資料,最後撰文定論:家蠶起源於黃河中游中華民族發祥地,引起國內外同行學者極大興趣。1984年4月,英國《農林科技》編輯部專函索取英文摘要。
家蠶斑紋限性品種,是從帶有斑紋基因的常染色體片段轉座到W染色體上的類型中的品系。其標誌是:幼蟲(大蠶)體皮上呈現斑紋為雌,無斑紋為雄。這種遺傳現象稱為限性遺傳,由此培育的品種即為限性品種。利用斑紋限性品種,可在大蠶期將雌雄蠶分開飼養,不僅節省鑑別蛹體雌雄的人力財力,還為發蛾調節提供充裕的時間,降低蠶種生產成本。為了提高蠶業經濟效益,他從70年代初期開始着手成對培育優良的中系和日系姬蠶系統,應用各品種間的正反交、回交、再交多種形式,經過10多年反覆多次選擇,保存了一批數量可觀的品種。通過鑑定擇優,育成了各有特色的6個高絲量家蠶新品種,其中有3個系斑紋限性,均載入《中國家蠶品種志》。品種定名為:素花、明錦、花雌、普雌、花限、普限,這些品種可作為培育日系限性品種的基礎材料。
段佑雲於1984年育成了斑紋限性優良品種9對,品種定名為:花茂、錦春、花蕾、雙明;花齊、明東;花5限、育2限、507。1984年12月,中央農牧漁業部來函對他的育種工作給予高度評價,認為:“推廣斑紋限性品種,在制種時不僅可以使雌雄鑑別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準確可靠,特別對原蠶區制種和降低蠶種生產成本更為有利,在生產上有實用價值,值得推廣。”1985年春,他的1對斑紋限性品種花茂×錦春提交全國鑑定。
1983年12月,段佑雲正在北京出席農工民主黨中央第九次會議,老伴廖德藴不幸患腦病去世。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他失去了一位好幫手,尤以家中失去了一位貼心的保健醫生。從此,他倍惜晚年光陰,更加緊了育種步伐,每有公務在身,下榻未穩,第一封信總是先給系裏領導,囑咐保育品種的飼養安排事項。1987 年春夏,他已重病在卧,仍支撐着以封封書信、次次電話敦促領導、精心關照正在飼育的品種蠶。還抱病將其積多年之心血育成的現今世界上其他蠶業國家尚無報道的斑紋限性散卵多絲量新品種育成經過,整理成《家蠶斑紋限性兼散卵系統研究》一文,於他去世後發表在《安徽蠶業》1988年第1期上。這成為他生命終止的遺著。
科研提供的第一手資料,反饋過來,極大地豐富了教學,併為著書立説提供了活水之源。他於1956年參加全國高校教材《蠶種學》的編寫工作,1979年又參加《家蠶良種繁育及育種》的部分編寫工作。與此同時,還承擔《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蠶業卷》部分條目的編寫任務。
段佑雲從1940年直至1987年從事蠶業高等教育達47年之久,培養出數以千計的蠶桑高級技術人才,分佈於全國20多個省市,現大都已成為蠶桑戰線上的骨幹。他歷任四屆安徽省蠶學會理事長、中國蠶學會常務理事、全國政協委員、農工民主黨中央常委、副主委、全國人大代表等職。他平易近人,不以高齡自居,不以飽學自稱,經常有普通百姓求助解決工作和生活困難,對青年學生來請教更是熱情接待。晚年仍關注蠶桑系建設,精心培養研究生,從研究設計到論文修改均耐心指導,他治學勤奮樂於助人的精神給師生留下難忘的記憶。

段佑雲簡歷

1905年 出生於江蘇省泗陽縣。
1925年 南京中等農校。
1928年 江蘇省淮陰高級農校蠶桑科。
1931年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蠶桑科。
1935年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畢業,獲學士學位。
1936年 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研究生。
1940年 國立四川大學農學院蠶桑系副教授。
1941年 四川農改所技正兼四川大學農學院蠶桑系教授。
1942年 四川樂山國立中央技藝專科學校教授兼蠶絲科主任。
1944年 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教授。
1949年 南京大學教授。
1952年 安徽大學教授兼蠶桑科主任。
1955-1976年 安徽農學院蠶桑系教授兼主任。

段佑雲主要論著

1 段佑雲.家蠶化性類型形成與蠶種生產.安徽農學院學報.1978(7)
2 段佑雲.家蠶起源於黃河中游中華民族發祥地.蠶業科學.1983(1)
3 段佑雲.家蠶眠性遺傳.安徽蠶業.1983(4)
4 段佑雲.家蠶品種的起源和分化.安徽蠶業.1983(4)
5 段佑雲.家蠶祖先是黃河中游黃土高原三眠野桑蠶.中國蠶學會論文集.1985
6 段佑雲.家蠶斑紋全限性四元雜交優良組合研究初稿.安徽蠶業.1987 (1)
7 段佑雲.家蠶斑紋限性兼散卵系統研究.安徽蠶業.1988(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