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作为汉语形容词,拼音为cán rěn,注音ㄘㄢˊㄖㄣˇ,指人性或行为具有野蛮暴虐、不顾他人痛苦的特性。其语义核心包含两层:一是行为层面的凶残暴虐(如《盐铁论》载"姦利残忍之心"),二是情感层面的冷酷无情(如《三国志》评董卓"性残忍不仁")。该词在近现代文学作品中仍广泛使用,如清代《老残游记》通过"太尊残忍"的情节批判封建官僚制度。反义词"仁慈"与近义词"残暴"共同构建了汉语伦理评价的语义网络 [1]。
- 拼 音
- cán rěn
- 繁 体
- 殘忍
- 词 性
- 形容词
- 近义词
- 残暴、冷酷
- 反义词
- 仁慈、宽厚
- 英 文
- cruel
语义溯源
播报编辑
"残忍"由"残"(毁坏)与凝少提"忍"(狠提端心)构成会意词,最早见于汉代典籍。《盐铁论·褒贤》以"姦利残忍"描述权臣赵綰、王臧的道德缺柜试催陷,体现该词初始语境中的政治批判色彩。宋代颈枣慨立察签页《广韵》将宙民其归入"寒赠验"韵部,与腊愉定"残"同源,强化了"杀戮破坏"的意象关联。
文献例证
播报编辑
在历代文献中呈现三重语义维度:
- 政治批判:陈寿《三国志·董卓传》以"性残忍不仁"定义董卓统治特质,成为后世评价暴君的标准用语
- 道德谴责:唐张鷟《朝野佥载》通过"貌恭心残"的对比,揭示外表与内心的道德分裂
- 社会写实:刘鹗在《老残游记》第六回借"太尊残忍"的官场描写,展现晚清吏治腐败的民生困境
近义关联
播报编辑
与"残暴""残酷"构成近义词群:
- 残暴:强调暴力强度,如《尹文子》"兇虐残暴"描写战争暴行,与"残忍"共享"非人道"的语义基底
- 残酷:侧重迫害持续性,典型用例如《后汉书》"政严残酷"形容苛政,与"残忍"形成行为方式与心理动机的互补
反义对比
播报编辑
反义词系统凸显人道价值:
- 仁慈:作为核心反义词,既指治国者的仁政(如《尚书》"克宽克仁"),也含个体恻隐之心
- 宽厚:在《论语》"宽则得众"的语境中,与"残忍"形成执政伦理的对立
语法应用
播报编辑
主要承担三类语法功能:
- 谓词核心:如《朝野佥载》"刺史残忍"直陈主体特性
- 定语修饰:如成语"残忍不仁"中作性格定语
- 状语强化:白话文中可见"残忍地虐杀"等用法,增强动作的残酷程度 [1]
文化衍变
播报编辑
该词的语义扩展反映文化认知变迁:
- 汉代主要作为政治伦理术语,唐代始用于个体道德评价
- 明清小说中发展出"天理残忍"等拟人化用法,赋予自然规律以道德属性
- 现代汉语新增"文化残忍""制度残忍"等隐喻表达,拓展批判对象范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