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影是人眼因视觉暂留现象感知到的物体移动前残留影像,属于常见视觉生理现象。其成因与视网膜感光细胞的特性相关,当光线刺激停止后,视神经传导仍持续约0.1-0.4秒,导致原有影像短暂滞留,典型表现为直视强光后闭眼仍见光斑或快速移动物体产生拖尾效果 [1] [5]。
该现象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感光物质(如视紫红质)分解与合成速率差异引起,视神经反应速度约为1/24秒。当持续注视单一颜色物体后会出现互补色残影,例如红色物体移开后显现绿色残影,这与三色视锥细胞的对抗色响应机制相关 [1-2]。该原理被应用于电影(24帧/秒标准)、动画等动态影像技术,通过连续画面的快速切换形成连贯视觉体验 [3-4]。
残影现象的应用可追溯至中国宋代走马灯,利用旋转灯面演示连续画面。1828年法国科学家保罗·罗盖发明留影盘,通过双面旋转圆盘实证视觉暂留原理,为现代动态影像技术奠定基础 [1] [5]。
- 中文名
- 残影
- 外文名
- Persistence of vision,Visual staying phenomenon,duration of vision
- 别 名
- 视觉暂留现象
现促放尝拳愚承象描誉备拳寻愚谅立述
残影(Persistence of vision)现象是光对视网膜所产生的视觉在光停止作用后,仍保留一段时间的现象,其具体应用是电影的拍摄和放映。原因是由视神经的反应速度造成的,其时值是二十四分之一秒。是动画、电影等视觉媒体形成和传播的根据。 视觉实际上是靠眼睛的晶状体成像,感光细胞感光,并且将光信号转换为神经电流,传回大脑引起人体视觉。感光细胞的感光是靠一些感光色素,感光色素的形成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就形成了视觉暂停的机理。
残影现象首先被中国人运用,档估民走马灯便是据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残影运用。宋时已有走马灯 ,当时称 “马骑灯 ” 。随后法国人愉鸦欢保罗·罗盖在1828年发明了留影盘,它是一个被绳子在两面穿过的圆盘。盘的一个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妹验多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旋转时,鸟在笼子里出现了,这证明了当眼睛看到一系列图像时,它一次保留一个图像。
物体在快速运动时, 当人眼所看到的影像消失后,人眼仍能继续保留其影像0.1-0.4秒左右的图像,这种现象被称为残影现象。是人眼具有的一种性质。人眼观看物体时,成像于视网膜上,并由视神经输入人脑,感觉到物体的像。但当物体移去时,视神经对物体的印象不会立即消失,而要延续0.1 -0.4秒的时间,人眼的这种性质被称为“眼睛的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