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殍,漢語二級字 [3]  ,讀作殍(piǎo),本義指餓死後無人收屍的人。 [2] 
中文名
拼    音
piǎo
部    首
五    筆
GQEB
鄭    碼
ARPY
注    音
ㄆㄧㄠˇ
意    思
餓死
總筆畫
11
U
6B8D
GBK
E9E8
筆順編號
13 543 443 521
四角號碼
1224

基本釋義

餓死,餓死的人:餓~遍野。
詳細註解
名〉
(形聲。從歹,孚聲。歹(è)。列骨之殘。此部之字多與死、不吉祥等義有關。本義:餓死後無人收的屍體) 同本義
野有餓殍。——《鹽鐵論
動〉
餓死 [starve to death]。如:殍殣(餓死;餓死的人);殍餓(飢餓;餓死的人)

古籍解釋

廣韻》平表切《集韻》《韻會》被表切,𠀤音摽。餓死曰殍。或作𦹡,亦作𦭼。《前漢·食貨志贊》塗有餓𦭼。與殍同。
通作莩。《孟子》野有餓莩。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𠀤芳無切,音敷。義同。《白居易·坐隅詩》俱化為餓莩。莩作夫字押,是也。《集韻》或從耳作𦖀。
《廣韻》符鄙切《集韻》部鄙切,𠀤音痞。義同。一曰草木枯落也。或作𣧶。 《韻會》按《説文》𠬪音皫,物落也。凡從𠬪者皆當作𠬪。從爪從又,今變為孚,轉寫訛耳。本非孚信之孚,然今經史承訛難遽改,故韻書𠀤兩存之。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