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死字旗

鎖定
1937年國難當頭,四川學生王建堂投筆從戎,組建川西北青年請纓殺敵隊;1937年秋,在王建堂出川抗戰之際,年邁的父親無法親自到縣城為兒子送行,於是託人交給他一面寫有“死”字的旗幟,鼓勵兒子為國捐軀,奮勇殺敵。王建堂出征後,在前線作戰期間,三次負傷。每一次負傷他都是用死字旗擦拭、包裹傷口,然後把沾滿鮮血的旗幟收好。這面旗幟見證了中華兒女心中亙古不變的愛國情懷。
中文名
死字旗
年    代
抗日戰爭時期
館藏地點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旗的正中寫着一個斗大而蒼勁有力的“死”字。
“死”字的左右兩側寫着這樣的幾行小字:
右邊:“我不願你在我近前盡孝;只願你在民族分上盡忠。”
左邊:“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後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滾滾抗日洪流迅速波及全國各地。當時年20歲出頭的曲山場青年教師王建堂決心從軍報國。隊伍即將出徵之際,一面繡着大大的“死”字的旗幟送到了現場,送這面死字旗的,便是王建堂的父親王者成。
王建堂出征後,在前線作戰期間,三次負傷。每一次負傷他都是用死字旗擦拭、包裹傷口,然後把沾滿鮮血的旗幟收好。由於前線戰鬥激烈,部隊轉移較快,死字旗原件已遺失。如今,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展廳裏的旗幟,是20世紀80年代根據王建堂記憶所複製的。戰爭硝煙雖逐漸遠去,但今天這一面旗幟依然能給予我們力量,它見證了中華兒女心中亙古不變的愛國情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