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死囚越獄

(法國1956年羅伯特·佈列松執導的劇情片)

鎖定
《死囚越獄》是羅伯特·佈列松執導的劇情片,弗朗索瓦·萊特瑞爾和Charles Le Clainche出演。
該片講述了講述在納粹佔領期間,一個法國的中尉如何成功逃離納粹監獄的故事。
中文名
死囚越獄
外文名
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 ou Le vent souffle où il veut
其他譯名
最後逃生
死刑犯的越獄
死囚逃生記
抵抗
逃亡者
類    型
劇情、驚悚、戰爭
出品公司
New Yorker Films
製片地區
法國
導    演
羅伯特·佈列松
編    劇
羅伯特·佈列松
André Devigny
製片人
Alain Poiré
主    演
弗朗索瓦·萊特瑞爾
Charles Le Clainche
Maurice Beerblock
片    長
99分鐘 / 90分鐘(葡萄牙)
上映時間
1956年11月11日(法國)
對白語言
法語,德語
色    彩
黑白
電影分級
UK:U
imdb編碼
tt0049902
出品時間
1956年

死囚越獄劇情簡介

馮戴納是一個法國中尉,一個被納粹關押在監獄裏的“囚犯”,在押解來監獄的途中他就試圖跳車逃跑,但是被抓回來受到侮辱和拷打,並且幾天沒有得到任何食物。堅強的他從隔壁的敲擊聲裏得到安慰,也從在院子裏放風的一個老人那裏獲得了一些幫助。
關押在這裏的“犯人”每天一大早先排隊下樓倒馬桶,然後洗臉完畢回房待著,這就是他們的一天。在對着囚室的房門發呆的某天,馮戴納突然注意到囚室的門有兩扇,由六塊橡木或櫸木拼接而成,門板和上下橫板之間沒有榫眼銜接,他想一定有辦法把這門拆了,事實上他也做到了。每天的一盆湯基本上就是囚犯的主食了,但是那把湯匙被馮戴納偷偷留下來並很好地利用了。
電影截圖
電影截圖(17張)
之後,他要考慮的是出了房間爬上屋頂後怎麼翻越兩道圍牆的問題了,難點在於:一,不能從樓梯下樓,因為晝夜有人把守;二,從11層樓高的房頂怎樣下到地面;三,如何躲過或幹掉衞兵;四,能不能爬上第一道圍牆和怎麼爬上去;五,監獄的外牆如何翻越。而他的囚室裏有什麼呢,不過是一張牀、一塊毛毯、一個馬桶、一支鉛筆、一把湯匙、一塊剃鬚刀的刀片、兩扇窗和一個固定在牆上的石頭架子,還有就是在他被判處死刑槍決前安排進來的一個曾幫德國人做過事的的男孩約斯特。在實行死刑前幾個小時,馮戴納毅然和約斯特一起踏上了逃往之路。 [1] 

死囚越獄演職員表

死囚越獄演員表

角色 演員
Le lieutenant Fontaine 弗朗索瓦·萊特瑞爾
François Jost Charles Le Clainche
Blanchet Maurice Beerblock
Le pasteur Deleyris Roland Monod
Orsini Jacques Ertaud
Hebrard Jean Paul Delhumeau

死囚越獄職員表

製作人 Alain Poiré、Jean Thuillier
原著 André Devigny
導演 羅伯特·佈列松
編劇 羅伯特·佈列松
展開
參考資料 [2] 

死囚越獄角色介紹

影片海報 影片海報
男主人公弗朗西斯(弗朗索瓦·萊特瑞爾 François Leterrier飾)在臨刑前的幾個小時內,如何成功越獄地扣人心絃的故事。為逃脱納粹監獄,弗朗西斯策劃了一場天衣無縫的逃亡計劃。為確保計劃萬無一失,他不僅做足越獄準備,還在僅有的洗漱空擋,多次跟隔壁囚室的獄友聯絡,試圖找到共同實施計劃的同盟。可還沒來得及他準備好一切時,就被判立刻執行死刑。最終他毅然帶着年輕的囚犯男孩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 [2] 

死囚越獄獲獎記錄

日期
獎項方
獲獎方
獲獎情況
2022年12月
《視與聽》影史最偉大100部影片影評人版
《死囚越獄》 [4] 
入選
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 Film Award) 1958年:最佳影片(提名)
戛納電影節(金棕櫚) 1957年:最佳影片(提名) ——羅伯特·佈列松
戛納電影節(影人類) 1957年:最佳導演 ——羅伯特·佈列松
French Syndicate of CinemaCritics 1958年:最佳影片 ——羅伯特·佈列松 [2] 

死囚越獄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Société des Etablissements L. Gaumont [法國]
Nouvelles Éditions de Films [法國]
發行公司:
New Yorker Films [美國] (1994) (USA) (video) (new English subtitles)
人造眼 [英國]
Continental Distributing Inc. [美國] (1957) (USA) (English subtitles)
其他公司:
Western Electric sound system
Franstudio [法國] studio facilities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 USA 1957年8月26日
瑞典 Sweden 1958年2月6日
芬蘭 Finland 1960年4月1日
中國香港 Hong Kong 2002年11月16日 [2] 

死囚越獄影片評價

《死囚越獄》中鏡頭幾乎是凝固的,大多是中景與特寫的疊加,導演佈列松不喜歡運用遠景,所以無法推測這個監獄的實際構造與面積———於是造成了揮之不去的緊張感,稍加註意的話,那些納粹秘密警察與看守都沒有臉部特寫,也造成了背景意義上的潛在威脅。加上時不時傳來的槍聲,主人公逃跑計劃實現的可能性顯得微乎其微。
其實,這樣的逃跑最後給人感覺就是一種精密的計算與心理的承受力,任何一個細節的計算失誤都會導致失敗。而且佈列松讓這種計算在100分鐘的時間裏延續與加重,觀眾就這樣進入角色的心理起伏,進而擔憂他的命運。主人公馮戴納看上去不是一個非常堅強的人,從體型與神態看還有點脆弱。當他得知自己已被列入處決名單內時,他趴在牀邊放聲大哭,但同時你從他的眼神裏卻看出立刻實施行動的決心。
有很多馮戴納撬開獄門的背部特寫鏡頭,甚至是手握調羹的特寫。這是生命在門板上撞擊的靜態。因為漫長的等待與進展緩慢的折磨,完全超出了人該有的承受力。修築與命運搏鬥的心理長城,厚厚的牆壁又在某一瞬間轉化為易摧的神經末梢。
一部非常緊張的電影,它在死亡的邊緣計算生命的長度。緊張感又是表象,《死囚越獄》是對生命最富詩意的尊重。
佈列松在《死囚越獄》裏安排了馮戴納的生命長度,從獄房到圍牆就幾十米,卻是馮戴納的生命長度。馮戴納每想增加一米,就要承受更大的重量。他把所有可利用的布料做成了幾根維繫生死的長繩。佈列松用了將近影片的五分之一時間來拍攝最後實施行動的過程。對人物心理的處理,幾乎都是特寫鏡頭與時間上的轉換,佈列松是有才能把時間凝固起來的天才,並藉此找到心靈的出口。
馮戴納一直在尋找行動夥伴,但所有的人包括隔壁房間神秘的老頭都沒有響應,儘管他們希望馮戴納成功,以此來實現非常遙遠的內心求生期望。可以想象,他們對死亡的結局已經接受,非常鎮靜,也非常悲觀。
臨走,馮戴納敲了幾下與隔壁共有的牆,老頭回應了幾聲。馮戴納臉上沒有表情,但透出了那種愛的關懷,在死亡口子上的道別和對生命的最後注目。這些也許是黑白影調裏的聲息傳染我們的,帶着一種非常深刻的沉靜。
這部電影裏,聲音和畫面的運用已經達到了可以寫入電影史教科書的高度。佈列松對聲音的運用一向讓人激賞,畫外和畫內聲音的配合,對氣氛渲染和人物心理的刻畫作用一流。這部影片裏亦如是,不論是在獄中撬門時候,外面的咳嗽、空曠樓道里隱約的腳步聲,還是他和約斯特在屋頂聽到的呼嘯、鳥叫、自行車軲轆在廣場裏滾動的聲音,無不營造一種無比真實的氣氛,讓人身臨其境地跟隨馮戴納,和他一起心跳,一起激動,一起冷汗淋漓。而説到攝影,這部電影的攝影之考究正可以用“大巧不工”來形容。不變的機位,變化極少的角度,在簡練的背後是極度的考究。比如方丹尼門口的窺視孔,是他惟一觀察監獄樓道的孔隙,但能夠觀察到的形象已經給觀眾交待了全部的故事。好比奧西尼逃獄之後被捕回號房,沒有灑狗血的血腥場面,也沒有撕破耳膜的尖叫,僅僅是納粹軍官的押解,虛掩房門後面的兩聲悶哼,就已經足夠讓人們知道眼睛看不到的事情 [3] 
佈列松的藝術力量,首先是簡樸的風格,寧可省略也不願意鋪張;其次是人物特寫的意味深長,對神情背後的東西的挖掘;再有就是動用業餘演員,在他看來,演員要擺脱演技,所以他喜歡稱他的業餘演員為“模特兒”;還有是旁白的應用(《死囚越獄》),從文學裏引申出來的心理分析;另外便是那種大膽的接近於繪畫的構圖與剪接,按他自己所説———“剪接,死的影像過渡到生的影像,一切再次開花”。
如果佈列松光有這些特色,那還不夠偉大,他的偉大更來自他的情懷———隱藏在角色背後的心靈省察。 [2] 
本片與《肖申克的救贖》都是以越獄為題材,但不同的是,冷酷的佈列松早在50年代便策劃了這樣一個永不言敗的越獄英雄。這是布烈松在其創作生涯初期的一部撼動人心的力作,從此奠定他的基本風格——結構主義和簡約現實主義的結合。電影的基本結構很簡潔,故事情節則在豐富細緻的細節中層層展開。單一的監獄空間,卻發揮了人物無限的心思一次又一次去衝破這一禁錮,觀眾也伴隨越獄者一同經受這一次次的刺激冒險,對越獄準備和過程的細緻描寫也流露出編導對細節的用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