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加爾文宗

鎖定
加爾文宗(Calvinists)亦稱“長老會”“歸正宗”“加爾文派”。是基督教的新教三個原始宗派之一,泛指完全遵守約翰·加爾文《歸正神學》及其長老制的改革派宗教團體。16世紀歐洲宗教改革運動時期產生於瑞士,並傳佈於蘇格蘭、荷蘭等地,為尼德蘭革命和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理論依據,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17世紀後該宗隨歐洲移民和殖民擴張傳播至北美、南非、亞洲和南美等地,獲得了更大的發展。加爾文宗宣稱人因信仰得救,《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泉源。主張上帝預定説,認為人的得救與否,皆由上帝預定,與各人本身是否努力無關。不相信聖餐禮儀中存在耶穌的真體血,但認為有耶穌體血的德能。摒棄祭台、聖像和祭禮等。實行長老制,主張由教徒推選長老與牧師共同治理教會。主要傳佈於瑞士、法國、荷蘭、英國和北美等地。鴉片戰爭後傳入中國。
截至2010年,加爾文主義基督徒(Calvinist)推定在5500萬至8500萬人,是基督教的第四大教派及新教的第二大宗派。包括加入或未加入歸正派教會世界共融(World Communion of Reformed Churches)的歸正會(continentalReformed church)2000萬到2500萬人,以及共融的長老宗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4000萬到5000萬人、公理宗教會(Congregational Church)500萬人。
中文名
加爾文宗
外文名
Calvinists
別    名
長老會、歸正宗、加爾文派

加爾文宗產生背景

日內瓦位於瑞士西南部,是法國、尼德蘭和意大利之間的貿易樞紐,商業發達。1290年,日內瓦被阿爾卑斯山南麓的薩伏依公國所控制,市政官員均由薩伏依公爵委任。1444年,薩伏依公爵控制了日內瓦主教職位,踐踏市民權利,激起市民階級的反抗。16世紀初,市民階級的力量逐漸壯大,組成市民大會與主教和市政官共同管理日內瓦。市民大會每年召開1次,選舉4個理事、1個司庫,由當年和上年的理事再加上25名市民代表組成小議會,負責管理公共事務(1527年又增設200人的大議會討論決定重大政治問題)。1526年,日內瓦與信奉新教的伯爾尼、弗賴堡結盟,推翻市政官,逼走主教。1530年,日內瓦主教勾結薩伏依公爵攻打日內瓦,日內瓦市民在伯爾尼、弗賴堡支援下擊敗了主教的進攻。日內瓦市民要求宗教改革的呼聲日高。
1532年,教皇克雷芒七世派人在日內瓦兜售贖罪券。6月8日,反對派市民一夜之間把大標語貼到全城各教堂的大門上,抨擊教皇權威,要求宗教改革,宣稱任何人只要誠心悔改,罪就能得赦免。神甫們派人撕標語,雙方發生械鬥。10月,法國宗教改革家法雷爾來到日內瓦宣傳宗教改革。日內瓦市議會一面禁止市民侮辱羅馬教會,一面又寬容宗教改革派的宣傳。1534年後,法雷爾等新教徒舉行公開辯論會宣傳改革,新教徒人數猛增,他們佔領教堂,搗毀聖像,廢除彌撒,趕走修士。兩派衝突造成流血事件。1535年,日內瓦主教再次勾結薩伏依公爵出兵,企圖佔領日內瓦,鎮壓宗教改革。日內瓦市民在伯爾尼支援下於1536年1月取得勝利。5月21日,日內瓦市民大會決定皈依新教,建立歸正教會,對原有宗教機構和禮儀進行改革。法雷爾深感任務艱鉅,便邀請密友加爾文出山協助。

加爾文宗信仰介紹

加爾文宗教義

典籍。加爾文宗除以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為其神學理論基礎外,還有1643年--1648年威斯敏斯特會議制定的一系列文獻,包括《威斯敏斯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威斯敏斯特大、小教理問答》、《禮拜規則》、《教政體制》、海德堡要理問答(Heidelberg Catechism)、比利時信條(BelgicConfession)和多特信經(Canons of Dort)等。
聖靈論
加爾文認為,上帝的靈與上帝的工作同時進行,而促成人的“相信”,當聖靈在人心中運行光照人心,使人在讀了上帝的話而產生信心。所以人非用理性接受信仰,亦非用理性確認聖經的權威,而是聖靈奧秘的力量所做的工作。
救贖預定論
加爾文認為,由於亞當犯罪,人的本性完全敗壞,陷於罪中,絕無行善的能力,靈魂永無得救的希望。上帝為了彰顯自己的榮耀,對世上的每個人都作了永恆的判決,這個判決就是預定。根據預定,有人得救,稱為上帝的“選民”,有人受永罰,稱為“棄民”。“選民”並不能自救,為了拯救陷於罪中的“選民”,基督道成肉身,代為受死,承擔了“選民”的全部罪孽。雖然救贖預定論是他倡導的神學遺產,但主要架構非他獨創或原創。
教會論
加爾文的教會論涵蓋非常廣,包括了基督徒的自由、教會的權柄、真教會的基本特質等。關於教會,加爾文認為應分為兩種:真正的教會是無形的,是由“選民”組成的,真教會的特質應該包括了:“傳揚神的道”及“遵行聖禮”。所以傳福音、聆聽上帝的話及遵行聖禮都是十分重要的。另一種教會是外在的有形教會,包括一切“自認為敬拜一位上帝與基督的人”。有形教會中有“選民”,也有永無得救希望的“棄民”,只是為了彰顯上帝的榮耀。必須由有形教會強迫他們服從上帝的誡命,接受教會的約束。但是,“選民”必須加入教會,因為“教會之外無救贖”。在這個問題上加爾文與茨温利意見相左,茨温利認為只要上帝預定,非基督徒也可以得救。

加爾文宗教禮

加爾文對聖禮的定義是:“神賜恩給我們的證據,是一種外在的印志,和我們對他的敬虔之互相印證,加以確認。”加爾文同意奧古斯丁對聖禮的看法,認為那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在《基督教要義》第四卷中,加爾文解説聖禮為“外部的標記,基督藉以説明並保證他對我們的善意,為了支持我們信心的軟弱,同時試驗我們對他的虔誠。”聖禮是以印記來保證其中所有的內容,是信仰的公開認定。他相信只有洗禮和聖餐具有聖經的權柄。

加爾文宗教制

加爾文認為教會與國家都是由上帝創造,都是神聖的,上帝的目的是使兩者協調工作。教會負責信仰、崇拜和道德,國家則保證教會行使其職能。因此,神權政治是最理想的社會制度。在日內瓦的神權共和國中,為保證教會不受世俗政權的控制,加爾文根據《新約聖經》和日內瓦市政權的組織形式,創立了“長老制”教會。教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長老會”或“長老法庭”,由平信徒中推選長老12人和牧師5人組成。牧師為終身制神職人員,由議會推舉,長老則每年改選1次。長老會定期開會,商討教會諸項事宜。教會的懲處以開除教籍為限,更重的懲處則由政府處理。長老的任務是注意人們的道德紀律,維持社會秩序;牧師的職責是講解《聖經》,負責管理教會和培養神職人員。由日內瓦各教堂的牧師共同組成“牧師團”,不經牧師團許可,任何人也不得在日內瓦傳教。此外,教會中還設立教師和執事,教師負責領導日內瓦的學校和宗教教育工作,執事是由平信徒選出來協助牧師、長老工作的非專職工作人員,從事救濟、醫藥等慈善事業工作。這種組織形式後來為其他國家加爾文派教會所採用,各基層教堂由平信徒選舉長老來管理,牧師由長老聘請。教區長老會由基層教堂的長老、牧師各1人組成;全國長老會由教區選舉長老1-2人、牧師1人共同組成。這種組織形式使教會帶有更濃厚的反封建性和更多的民主性,更易為資本主義發達的西歐各國所接受,因而傳播較廣。

加爾文宗影響

加爾文的“預定論”認為,誰是上帝的“選民”雖是個奧秘,但人可以憑藉自己對基督的信心和按《聖經》的準則行事來獲得救恩的確證。“選民”在現世的使命是盡力遵守上帝的誡命,在社會上有所成就,以彰顯上帝的榮耀。他認為做官執政、經商贏利、放債取息、發財致富和擔任神職一樣,都是受命於上帝,財富不是罪惡,而是蒙恩的標誌,只要在道德品質上不違背《聖經》,在財富使用上不揮霍浪費,就應該鼓勵人積累財富。他還用《聖經》中的亞伯拉罕是個擁有大批財產的富翁作為自己的理論根據。加爾文的這種主張衝破了教會勸人安貧修道的傳統,因此,在加爾文派信徒中出現了一批克勤克儉、冒險進取的新興資產階級實業家。
另一方面,加爾文提倡“選民”世俗生活的目的是“榮耀上帝”,他們必須努力從事日常工作與勞動,積極為社會服務,在教徒中就出現了一批視勞動為神聖、全心全意工作的勞動者,同時也培養出一批具有強烈政治責任感的信徒,他們把與違反上帝意志(即不符合《聖經》)的政權作鬥爭看做是上帝賦予他們這些“選民”的神聖職責,為榮耀上帝不惜犧牲一切。

加爾文宗歷史發展

加爾文(Jean Calvin,1509-1564)出身於法國一個律師家庭,在巴黎學習期間深受人文主義及宗教改革的影響,從1531年起便參加了新教徒的活動。1533年,加爾文的密友尼古拉·哥普( Nicholas Cop)就任巴黎大學校長,發表就職演説時,他引用了伊拉斯謨和路德的話抨擊教會,要求改革,在法國引起很大震動,為此,當局要逮捕他。同時,當局懷疑哥普的講演稿是加爾文撰寫的,指控他為異端。加爾文被迫逃亡。1534年12月,加爾文流亡到瑞士巴塞爾,結識了許多新教領袖人物,形成了比較系統的神學思想。1535年,加爾文在巴塞爾完成了他的主要神學著作《基督教要義》。1536年7月,加爾文去斯特拉斯堡途中,因戰亂被阻於日內瓦,應法雷爾的邀請留下來幫助他進行宗教改革。
為了把日內瓦建成加爾文理想的社會,他提出重整日內瓦的宗教道德。他編訂了《教會信條》、《教理問答》,1537年7月由大議會通過後強制市民宣誓遵守,規定對信奉舊教或保留聖物者給以處罰,不準婦女穿奇裝異服和色彩鮮豔的衣服,否則,連他母親一起關押兩天,禮拜天禁止娛樂,不對兒童進行宗教教育的父母要取消市民資格等等。加爾文的這套強制措施,激起部分市民的不滿,處於地下狀態的羅馬教會趁機活動,反對派勢力漸佔上風。1538年2月,反對派控制了大議會,勒令教士不得過問政治。4月,議會決議解除法雷爾和加爾文的職務,限二人於3天內離境。1540年,日內瓦支持加爾文的一派掌握了政權。1545年5月,議會宣佈恢復加爾文和法雷爾的榮譽地位,請加爾文回日內瓦工作。此後,加爾文在日內瓦又工作了23年,幫助新興資產階級建立起主張加爾文派信仰的神權共和國。
1542年1月,大議會核准了加爾文編定的《教會憲章》(Ordon-nance.sEcclesiastique.s),確立長老制教會組織體制,除加爾文派外,其他教派均為異端。為鎮壓異端,加爾文甚至與羅馬教會合作。如西班牙人文主義者塞爾維特(MigueJ Serveto,1511-1553)曾因反對三位一體説和同情再洗禮派而受到教會迫害,1540年在里昂附近的維恩行醫過活,並寫了《再論基督教原理》,反對加爾文的預定論。加爾文向里昂的羅馬教會異端裁判所告密,塞爾維特被捕。後來,塞爾維特逃出監獄到那不勒斯去的途中經過日內瓦,被加爾文發現,將其拘捕交付小議會審判。結果,塞爾維特被判火刑。1553年10月,塞爾維特被處死。1555年,加爾文鎮壓了反對派的武裝暴動,從此,加爾文在日內瓦大權獨攬,運用各種手段傳播自己的神學思想。1559年,加爾文創建了日內瓦學院,用重金聘請西歐著名學者前去講學,使日內瓦學院成為培養改革派傳教士的中心,他還把大批畢業生派往法國、尼德蘭、蘇格蘭、英格蘭、德國、意大利等地宣傳加爾文派主張,使日內瓦獲得了“新教的羅馬”的綽號。

加爾文宗全球狀況

加爾文宗北美地區

長老宗於17世紀隨清教徒傳入美洲。由於神學觀點之不同和對待奴隸制態度之各異,在18和l9世紀中該宗分裂為許多教會團體。南北戰爭後,各派趨於聯合,至20世紀上半葉,組成了三個較大的長老會,即美國南長老會(PresbyterianChurch in the U.S簡稱P.C.U.S),美國北長老會(Presbyterian Church, USA,簡稱為P.C.U.S.A)和北美聯合會長老會(United PresbyterianChurch of North America,簡稱U.P.C.N.A)。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加爾文宗的重點活動是對話聯合、多方傳教、認真改革和積極參加國際與國內的社會活動。

加爾文宗歐洲地區

在歐洲,長老宗的信徒集中在英國、瑞士和德國。瑞士的歸正會約有信徒270萬人,該會與日內瓦自由教會、福音衞理公會組成瑞士新教聯盟。聯盟內各教會實行自治,但以聯盟的資格參加國際組織。二戰後,其社會政治立場較為保守,主張對共產主義向“基督教文明”的挑戰應予回擊;在國際上主張實行全面的核裁軍,防止核戰爆發。1964年世界歸正宗聯盟大會作出決議,號召各國教會積極參加爭取種族平等與正義的鬥爭。

加爾文宗拉美與亞洲

在拉美與亞洲,長老宗影響較大的國家為巴西和韓國。巴西是南美洲長老親信徒最多的國家。二戰後,巴西長老會發展較快,並逐漸走上獨立自主的道路。60年代以來,它與美國北長老會關係逐漸破裂。1983年,它決定不與新成立的美國聯合長老會建立關係。目前其信徒集中於南部地區。長老宗為韓國最大的新教教派,20世紀初建立了統一的朝鮮長老會。二戰後由於教義的分歧,現已分裂為7個教會團體。韓國長老會主張緩和半島的緊張局勢,反對政府的鎮壓措施,但不主張與政府正面對抗。

加爾文宗宗教實踐

加爾文在1559年創辦的日內瓦大學。
現代的華人歸正神學代表人物有趙中輝,唐崇榮,林慈信,李健安,周功和,呂沛淵,王志勇。現代西方的歸正神學代表人物有R. C. Sproul, John Frame, Sinclair Ferguson, Michael Horton, Ligon Duncan, D. G. Hart, Philip Ryken.
主要的歸正神學神學院有 Westminster TheologicalSeminary(威斯敏斯特神學院),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CovenantTheological Seminary, 印尼歸正神學院,台灣改革宗神學院。

加爾文宗加爾文宗教派

國際組織有二:
一為歸正宗世界聯盟(The World Allianceof Reformed Churches),建立於1875年,1970年此聯盟與國際公理宗協會合併為“歸正宗世界聯盟(長老會與公理會)”,會刊為《歸正宗世界》(the Reformed World)。此派較開放,傾向於現代派。
另一個是歸正宗普世會議(the ReformedEcumenical Synod),其神學思想較保守,參加者有30個教會團體,信徒約350萬人。
加爾文宗下教會有法蘭西歸正會、荷蘭歸正會、美國歸正會、蘇格蘭長老會、美北長老會、美南長老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