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鎖定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是由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著,2018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關於中國歷史語言的圖書。
中文名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作    者
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語    言
簡體中文
出版時間
2018年1月1日
出版社
江蘇古籍出版社
頁    數
9878 頁
ISBN
7806430059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簡    介
關於中國歷史語言的圖書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全22冊)》主要內容:1928年10月在廣州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民國時期研究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的重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於1928年創刊於廣州。後史語所幾經遷徙,《史語所集刊》仍出版不輟,直至1949年,《集刊》在大陸共出到第二十本。另有《人類學集刊》、《安陽發掘報告》等附錄出版。該刊現存世不多,且蒐集不齊,此次影印,有些底本從海外湊成完帙,得之不易。此次影印出版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忠實保留了民國時期出版的該刊原貌。收錄1928年創刊至1949年止的全部20冊,另有附錄及索引2冊,共精裝22冊。 [1]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圖書目錄

  • 集刊第一本第一分冊
發刊辭  蔡元培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傅斯年
跋唐寫本切韻殘卷  董作賓
釋「朱」  商承祚
建文遜國傳説的演變  胡 適
殷栔亡説  丁 山
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  餘永梁
占卜的源流  容肇祖
數名古誼  丁 山
周頌説──附論魯南兩地與詩書之來 傅斯年
所務記載:
造像徵集啓  顧頡剛、傅斯年提議
本所對於語言學工作之範圍及旨趣 傅斯年提議
  • 集刊第一本第二分冊
大乘義章書後  陳寅恪
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  陳寅恪
聲調之推斷及「聲調推斷尺」之製造與用法 劉復
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  黃淬伯
記猓玀音(PhoneticotesonaLoloDialectandConsonantL.)  S.M.Shirokogoroff,(史祿國)
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一個短記  傅斯年
敦煌劫餘錄序  陳寅恪
説  丁 山
明季桐城中江社考  朱 倓
  • 集刊第一本第三分冊
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 羅常培
(附錄一 年表 附錄二 金尼閣音韻經緯總局與利馬竇注音合表)
楊選杞聲韻同然集殘稿跋  羅常培
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  高本漢著、趙元任翻譯
跋高本漢的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並論冬蒸兩部 王靜如
  • 集刊第一本第四分冊
廣西凌雲猺語  李方桂
類音跋  劉文錦
剝字解  徐中舒
調查雲岡造像小記  趙邦彥
閩音研究  陶燠民
平陵訪古記   吳金鼎
(附錄:關於臻櫛韻的討論)
  • 集刊第二本第一分冊
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 陳寅恪
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  陳寅恪
耒耜考  徐中舒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  徐中舒
大唐西域記撰人辨機  陳 垣
召穆公傳  丁 山
大東小東説  傅斯年
論所謂「五等爵」  傅斯年
姜原  傅斯年
  • 集刊第二本第二分冊
支脂之三部古讀考  林語堂
鈔本甲乙事案跋  朱希祖
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  陳寅恪
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葉跋  徐中舒
西夏文漢藏譯音釋略  王靜如
中國古音(切韻)之系統及其演變  高本漢著、王靜如譯
聽寫倒英文  趙元任
殷墟沿革  董作賓
甲骨年表  董作賓
  • 集刊第二本第三分冊
九子母考  趙邦彥
殷周文化之蠡測  徐中舒
幾何原本滿文譯本跋  陳寅恪
論考證中國古書真偽之方法  高本漢著、王靜如譯
論阻卜與韃靼  王靜如
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 陳寅恪
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 陳寅恪
反切語八種  趙元任
用bdg當不吐氣清破裂音  趙元任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 羅常培
  • 集刊第二本第四分冊
漢字中之拼音字  林語堂
吳三桂周王紀元釋疑  朱希祖
劫灰錄跋  朱希祖
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經考釋序  陳寅恪
明成祖生母記疑  傅斯年
跋  丁 山
夷考  丁 山
中原音韻聲類考  羅常培
釋重輕(等韻釋詞之三)  羅常培
戴東原續方言稿序  羅常培
兒()音的演變  唐 虞
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本再跋 徐中舒
廣東北江猺山雜記  龐新民
D.Jones&KwingTongWoo【 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totheCantonesePhonetic Reader的勘誤 劉學浚
  • 集刊第三本第一分冊
切韻â的來源  李方桂
李唐氏族之推測  陳寅恪
中台藏緬數目字及人稱代名詞語源試探 王靜如
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  趙蔭棠
知徹澄娘音值考  羅常培
  • 集刊第三本第二分冊
集韻聲類考  白滌洲
洪武正韻聲類考  劉文錦
敦煌寫本守温韻學殘卷跋  羅常培
梵文顎音五母之藏漢對音研究  羅常培
釋定海方氏所藏四體字至元通寶錢文 王靜如
敦考釋  徐中舒
對於中國古音重訂的貢獻  A.Dragunov著、唐虞譯
  • 集刊第三本第三分冊
南嶽大師立誓願文跋  陳寅恪
當塗出土晉代遺物考  徐中舒
清史稿中建州衞考辨  孟 森
清始祖布庫裏雍順之考訂  孟 森
酈學考序目  丁 山
東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 李方桂
記咸陽方音  劉文錦
  • 集刊第三本第四分冊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  陳寅恪
遼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國字哀冊初釋 王靜如
陳侯四器考釋  徐中舒
莽權價值之重新考訂  劉 復
重印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序  孟 森
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  陳寅恪
由陳侯因銘黃帝論五帝  丁 山
再述內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  徐中舒
  • 集刊第四本第一分冊
昂昂溪史前遺址  梁思永
廣西猺山調查雜記  龐新民
記廣東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  姜哲夫
拜王(廣東北江猺山猺人風俗之一) 姜哲夫等
  • 集刊第四本第二分冊
中國字調跟語調(英文)  趙元任
藏文前綴音對於聲母的影響(英文) 李方桂
譚「譚」  董作賓
羅羅太上清淨消災經對譯  楊成志
月痕的作者魏秀仁傳  容肇祖
釋內外轉  羅常培
泰興何石閭韻史稿本跋  羅常培
  • 集刊第四本第三分冊
説儒  胡 適
周東封與殷遺民  傅斯年
叢甲骨金文中所涵殷歷推證  吳其昌
殷歷中幾個重要問題  董作賓
  • 集刊第四本第四分冊
乙二聲調推斷尺  劉 復
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英文)  趙元任
宗法考源  丁 山
弋射與弩之溯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 徐中舒
士王皇三字之探原  徐中舒
關中聲調實驗錄  白滌洲
劉半農先生  趙元任
白滌洲小傳及著述提要  羅常培
  • 集刊第五本第一分冊
漢代奴隸制度輯略  勞 幹
鹽鐵論校記  勞 幹
漢晉閩中建置  勞 幹
論中國上古音的*-iwng,*-IWK,*-iwg  李方桂
讀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 俞大綱
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  丁 山
讀姚大榮馬閣老洗冤錄駁議  容肇祖
  • 集刊第五本第二分冊
武曌與佛教  陳寅恪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説考辨  陳寅恪
三論李唐氏族問題  陳寅恪
兩漢户籍與地理之關係  勞 幹
兩漢郡國面積之估計及口數增減之推測 勞 幹
方言性變態語音三例  趙元任
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  徐中舒
陽燧取火與方諸取水  唐擘黃
釋家  邵君樸
  • 集刊第五本第三分冊
楞伽宗考  胡適
戈戟餘論  郭寶鈞
金史氏族表初稿(上) 陳述
  • 集刊第五本第四分冊
金史氏族表初稿(下)  陳 述
蒙古史札記  岑仲勉
打花鼓  李家瑞
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  趙元任
通志七音略研究  羅常培
契丹國字再釋  王靜如
就元秘史譯文所見之中國人稱代名詞 王靜如
  • 集刊第六本第一分冊
金文嘏辭釋例  徐中舒
明懿文太子生母考  李晉華
明成祖生母問題匯證  李晉華
跋「明成祖生母問題匯證」並答朱希祖先生  傅斯年
説「廣陵之曲江」  傅斯年
兩唐書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傳考異兼論張燕公事蹟 俞大綱
説彈詞  李家瑞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洪承疇報銷冊序  李光濤
  • 集刊第六本第二分冊
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論 陳受頤
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考 徐中舒
三朝北盟會編考(上) 陳樂素
  • 集刊第六本第三分冊
三朝北盟會編考(下) 陳樂素
八旗制度考實 孟森
五等爵在殷商 董作賓
  • 集刊第六本第四分冊
豳風説  徐中舒
漢魏晉北朝東北諸郡沿革表  餘 遜
詩經「式」字説  丁聲樹
廣西太平府屬土州縣司譯語考 聞 宥
李唐武周先世事蹟雜考  陳寅恪
誰是「齊物論」之作者  傅斯年
  • 集刊第七本第一分冊
東晉南朝之吳語  陳寅恪
骨文例  董作賓
殷商疑年  董作賓
説尊彝  徐中舒
阿保機與李克用盟結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測 陳 述
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  全漢升
關於麼之名稱分佈與遷移  陶雲逵
  • 集刊第七本第二分冊
殷周之際史蹟之檢討 徐中舒
春秋「公矢魚於棠」説 陳槃
宋代官吏之私營商業 全漢升
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 黎光明
  • 集刊第七本第三分
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  陳寅恪
新元史本證  陳叔陶
紀唐音統籤  俞大綱
燉煌寫本張淮深變文跋 孫楷第
由説書變成戲劇的痕跡 李家瑞
  • 集刊第七本第四分冊
幾個雲南土族的現代地理分佈及其人口之估計 陶雲逵
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  週一良
論宇文周之種族  週一良
中國丹砂之應用及其推演  勞 幹
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説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 董同龢
説  葛毅卿
曳落河考釋及其相關諸問題  陳 述
  • 集刊第八本第一分冊
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 陳寅恪
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序  陳寅恪
敦煌本心王投陀經及法句經跋尾  陳寅恪
郎官石柱題名新箸錄  岑仲勉
發羌之地望與對音  鄭天挺
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於兩紐 羅常培
喻三入匣再證  葛毅卿
論魯西畫像三石  勞 幹
東都事略撰人王賞偁父子  陳 述
  • 集刊第八本第二分冊
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訂誤(附李庸莘小傳及遺像) 李晉華
讀洛陽伽藍記書後  陳寅恪
釋牢  胡厚宣
從漢簡所見之邊郡制度 勞幹
契丹世選考  陳述
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 全漢升
  • 集刊第八本第三分冊
宋代廣州的國內外貿易 全漢升
外蒙于都斤山考  岑仲勉
邵王之諻鼎及銘考證  張政烺
明初之用兵與寨堡  王崇武
頭下考(上)  陳 述
卜辭雜例  胡厚宣
  • 集刊第八本第四分冊
論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 董作賓
釋用御  胡厚宣
論魏孝文之遷都與華化  勞 幹
貞石證史  岑仲勉
  • 集刊第九本(1937)
唐集質疑  岑仲勉
讀全唐詩札記  岑仲勉
卜辭同文例  胡厚宣
跋封氏聞見記  岑仲勉
跋唐摭言  岑仲勉
宋代南方的虛市  全漢升
清人入關前求款之始末  李光濤
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  岑仲勉
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 岑仲勉
白氏長慶集偽文  岑仲勉
白集醉吟先生墓誌銘存疑  岑仲勉
兩京新記卷三殘卷復原  岑仲勉
  • 集刊第十本
六書古義  張政烺
漢代兵制及漢簡中的兵制  勞 幹
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   王崇武
中古自然經濟  全漢升
讀東城老父傳  陳寅恪
讀鶯鶯傳  陳寅恪
漢武后元不立年號考  勞 幹
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 全漢升
遼代四時捺考五篇  傅樂煥
論詩經中的「何」「曷」「胡」  丁聲樹
古讖緯書錄解題(一)  陳 槃
燉煌唐鹹通鈔本三備殘卷解題  陳 槃
南宋稻米的生產與運銷  全漢升
宋史職官志考正  鄧廣銘
查繼佐與敬修堂釣業  王崇武
講史與詠史詩  張政烺
居延漢簡考釋序目  勞 幹
天山南路元代設驛之今地 岑仲勉
  • 集刊第十一本
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  陳寅恪
兩漢刺史制度考  勞 幹
漢代社祀的源流  勞 幹
漢簡中的河西經濟生活  勞 幹
跋高句麗大兄冉牟墓誌兼論高句麗都城之位置  勞 幹
登科記考訂補  岑仲勉
唐代物價的變動  全漢升
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  全漢升
TheHypothesisofAPre-glottalizedSeriesof ConsonantsinPrimitive TaiFang-kueiLi
補唐代翰林兩記  岑仲勉
兩關遺址考  勞 幹
讖緯釋名  陳 槃
讖緯溯原上  陳 槃
北宋物價的變動  全漢升
南宋初年物價的大變動  全漢升
宋金間走私貿易  全漢升
「何當」解  丁聲樹
「碚」字音讀答問  丁聲樹
  • 山東滕縣下黃溝村宋代墓葬調查記  潘 愨
  • 集刊第十二本
讀明史朝鮮傳  王崇武
舊唐書逸文辨  岑仲勉
古讖緯書錄解題(二)  陳 槃
古讖緯全佚書存目解題(一)  陳 槃
古詩紀補正敍例  逯欽立
「回回」一詞之語原附論新疆之名亟應釐正  岑仲勉
吐魯番一帶漢回地名對證  岑仲勉
吐魯番木柱刻文略釋  岑仲勉
理番新發見隋會州信道記跋  岑仲勉
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 李光濤 清入關前之真象  李光濤
記奴兒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  李光濤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  李光濤
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  李光濤
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  李光濤
清太宗與三國演義  李光濤
讀高青邱威愛論  王崇武
跋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談刻及道光三讓本太平廣記 岑仲勉
武鳴土語音系  李方桂
卜辭記事文字史官簽名例  胡厚宣
四庫提要古器物銘非金石錄辨  岑仲勉
宣和博古圖撰人  岑仲勉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  岑仲勉
從金澤圖錄白集影頁中所見  岑仲勉
文苑英華辨證校白氏詩文附按  岑仲勉
補白集源流事證數則  岑仲勉
從文苑英華中書翰林制詔兩門所收白氏文論白集 岑仲勉
  • 集刊第十三本
廣韻重紐試釋  董同龢
河南安陽後岡的殷墓  石璋如
廣韻重紐的研究  周法高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  周法高
説平仄  周法高
顏氏家訓金樓子「伐鼓」解 周法高
字説  張政烺
説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  張政烺
研究中國古玉問題的新資料 李 濟
殷歷譜後記  董作賓
不解  屈萬里
甲骨文比二字辨  屈萬里
諡法濫觴於殷代論  屈萬里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  勞 幹
漢詩別錄  逯欽立
  • 集刊第十四本
評漢以前的古鏡之研究並論「淮式」之時代問題 高去尋
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  何茲全
宋遼聘使表稿  傅樂煥
劉綎徵東考  王崇武
伯叔姨舅姑考  芮逸夫
象郡牂柯和夜郎的關係  勞 幹
居延漢簡考證補正  勞 幹
王逸集牙籤考證  張政烺
梵文td的對音  周法高
等韻門法通釋  董同龢
苗語釋親  芮逸夫
文作齋經譯註  馬學良
  • 集刊第十五本
元代的紙幣  全漢升
翰林學士壁記注補  岑仲勉
續貞石證史  岑仲勉
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 岑仲勉
唐方鎮年表正補  岑仲勉
抄明李英徵曲先(今庫車)故事並略釋 岑仲勉
跋南窗紀談  岑仲勉
遼金軍史料試釋  谷霽光
  • 集刊第十六本
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  陳 槃
論漢代之陸運與水運  勞 幹
苗傜語聲調問題  張 琨
茆泮林莊子司馬彪注考逸補正 王叔岷
畲民圖騰文化的研究  凌純聲
説文筆  逯欽立
形影神詩與東晉之佛道思想  逯欽立
魏晉南朝的兵制  何茲全
釋甥之稱謂  芮逸夫
遼史覆文舉例  傅樂煥
漢晉遺簡偶述  陳 槃
李如松徵東考  王崇武
  • 集刊第十七本
問答錄與説參請  張政烺
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  陳 槃
古讖緯書錄解題(三)  陳 槃
古讖緯書錄解題附錄(二)  陳 槃
漢代察舉制度考  勞 幹
説文序引尉律解  張政烺
論萬曆徵東島山之戰及明清薩爾滸之戰 王崇武
明成祖朝鮮選妃考  王崇武
唐唐臨冥報記之復原  岑仲勉
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  董同龢
阿保機即位考辨  楊志玖
洪承疇背明始末  李光濤
記慄粟語音兼論所謂慄粟文  芮逸夫
碧羅雪山之慄粟族  陶雲逵
魏晉的中軍  何茲全
  • 集刊第十八本
上古音韻表稿  董同龢
北魏尚書制度考  嚴耕望
述酒詩題註釋疑(陶詩箋證之一) 逯欽立
論太平經鈔甲部之偽  王 明
記明實錄  吳 晗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  李光濤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跋 傅斯年
後漢書殘本跋  傅斯年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 勞 幹
  • 集刊第十九本
莫話記略  李方桂
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  董同龢
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 周法高
新獲之敦煌漢簡  夏 鼐
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  嚴耕望
周易參同契考證  王 明
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  李光濤
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  勞 幹
釋漢代之亭障與烽燧  勞 幹
絳守居園池記集釋(附絳守居園池記句解書目提要) 岑仲勉
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  董同龢
  • 集刊第二十本上冊
元微之悼亡詩及豔詩箋證  陳寅恪
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  胡 適
宋範祖禹書古文孝經石刻校釋  馬 衡
中山方言  趙元任
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  週一良
浮屠與佛  季羨林
唐本説文與説文舊音  周祖謨
舊唐書地理志「舊領縣」之表解 岑仲勉
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説之關係 陳槃
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  全漢升
陶淵明年譜  逯欽立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  王叔岷
董文驥與明史紀事本末  王崇武
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 李光濤
魏洛陽城圖的復原  勞 幹
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誌  夏 鼐
僚為仡佬試證  芮逸夫
玄應反切考  周法高
魏晉南朝地方政府屬佐考  嚴耕望
黃庭經考  王 明
文作祭獻藥供牲經譯註  馬學良
  • 集刊第二十本下冊
古玉新詮  郭寶鈞
釋傖楚  餘嘉錫
積微居字説  楊樹達
「早晚」與「何當」  丁聲樹
讀魏書李衝傳論宗主制  餘 遜
一枝花話  張政烺
傳説中周都的實地考察  石璋如
宋史刑法志考正  鄧廣銘
甲骨文字模擬研究例  張秉權
洪武二十二年太孫改律及三十年律誥考 黃彰健
軍考釋初稿  陳 述
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冊
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 陳 槃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 陳槃
莊子校釋後記  王叔岷
説文引秘書為賈逵説辨正 丁聲樹
末漢陽鐵廠  全漢升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諸問題 陳槃
記明季朝鮮中原倭禍之中原漢奸 李光濤
明季流寇始末  李光濤
  • 集刊第二十二本
豫北出土青銅句兵分類圖解  李 濟
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  石璋如
古讖緯書錄解題  陳 槃
「侯」與「射侯」  陳 槃
漢代的亭制  勞 幹
殷代月食考  董作賓
跋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 王叔岷
上古語法札記  周法高
九族制與爾雅釋親  芮逸夫
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  嚴耕望
洛陽伽藍記補註體例辨  徐高阮
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説  黃彰健
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  李光濤
記朝鮮宣廟中興志  李光濤
中國語的詞類  周法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