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認識

鎖定
歷史認識(lishi renshi)即指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包括歷史思維和歷史解釋,象任何種類的歷史研究成果、各種歷史觀念或歷史思想。
中文名
歷史認識 [1] 
作    者
陳新
類    別
文學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年12月
頁    數
280 頁
定    價
30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301181980

目錄

歷史認識內容簡介

歷史認識是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因而具有與哲學認識等其他認識過程的共性;
同時由於歷史認識的對象是人類歷史而非其他,因此它又有特殊性,相對哲學認識而言,它又是一種特殊認識,具有特殊的認識規律。
一般説來,造成歷史認識不同於一般認識活動的原因,主要並不在於主體方面,而在於客體的特殊性。 這個特殊性就在於歷史認識的客體不能直接呈現在主體面前,供後者直接觀察、解剖、實驗,以獲得對客體性質、特徵的認識,而只能通過對史料這一形式客體的認識去儘可能地接近原本客體即歷史本體。
這個特殊性就導致歷史認識只能是相對的,即無法求得絕對的客觀真實,即使是科學的歷史認識也只能是在一定的範圍內、一定的程度上獲得比較準確的答案。
這個特殊性還導致歷史認識必須經由考實性認識、抽象性認識、價值性認識等階段,或説歷史認識過程。由上述部分構成,即首先要對史料進行批判考證、去偽存真,對所獲得的相對正確的事實進行一般描述,然後再深入前述歷史表象,探討深層的因果關係即歷史規律,從特殊中抽象出一般,最後給予揭示出來的歷史現象及深層結構以評價,這是一個由表及裏,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過程,它不僅是史學主體之歷史認識的基本順序,也是人類歷史認識史的幾個順序階段。

歷史認識關係

歷史認識與一般認識活動相同的是,它們都是認識主體對客體的特殊測度,由於多種主體因素的制約,各種歷史認識存在差異,甚至截然對立的現象就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既存在科學的歷史認識,也存在非科學的,甚至反科學的歷史認識;既存在深入內質、把握全面的歷史認識,也存在膚淺的、局部的歷史認識,因此歷史認識的表現形式是十分豐富多樣的。但是,檢驗歷史認識的是非正誤無法靠“歷史實踐”,因為歷史一去不復返,我們無法找回那些逝去的歷史事實為我們今天的歷史認識作證。但我們可以通過歷史長期不斷的發展過程來不斷對以前的歷史認識、特別是規律性認識加以檢驗,這是由於
1、人類發展的某些共性不會因時間變化而變化。
2、隨着人類認識能力的提高,以前藏而不露的因素逐漸得到揭示。
3、人們對某些共性或規律的把握,是在較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實現的。因此,任何歷史認識的被檢驗都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也都不是確定無疑的,是隨着時間的推移不斷深化的。

歷史認識簡介

西方人對於歷史的反思,從古希臘開始就有較為系統地體現,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歷史主義思想的興起。之後,西方歷史認識才得以突破傳統,進入一個反思更為深入、研究更為系統的時代。本書從作者“自我”的立場出發,表述對於歷史認識核心要素的認知,對西方現代歷史認識中的科學主義 和符合論真理觀加以批判,進而闡述後現代主義給當代歷史編纂和觀念上帶來的震撼,如福柯、德里達、海登·懷特等人對於時間、變化、歷史性等主題所進行的批判與反思。作者表明,後現代主義將歷史認識引入到更為複雜、更為多元的系統之中,必將促使史學家更加自知、自律、自尊,對自己的研究對象乃至研究行為本身進行歷史地思考。
史學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認識論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認識論方面的發展,那麼史學研究的一切成就都只能表現在史料的量的方面的擴展。
西方近現代史學是在科學實證主義認識論的影響下興起的,所以它在19世紀有一個輝煌的時代。但是,由科學而科學主義,以及實證主義的絕對化,結果使問題走向了反面。我們怎麼認識這種必然的發展呢?在我看來,這本書可以使我們得到很好的啓發和有趣的説明。
——劉家和(北京師範大學史學研究所教授)
陳新的這部著作,除去必要的史學史的背景研究外,主要探討的是後現代狀況下的歷史認識理論問題,諸如證據、歷史事實、文獻與第一手資料、歷史客觀與真實、史學作品、歷史研究方法、歷史學家、歷史學的目的等問題。
無論是同意他的觀點,還是不同意他的觀點,首先需要明白這一觀點的具體內容是什麼?這一觀點又是在怎樣的視域中提出來的?這就要求人們不能不思考相關問題。一部著作能起到這樣的作用並不容易,並不是每一部著作都可以做到的。
——於沛(中國社科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歷史認識簡介

陳新,1972年生,江西萍鄉人,1999年獲復旦大學史學博士學位,2001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完成博士後研究,現任復旦大學歷史系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專業教授。著作有《西方歷史敍述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譯作有海登·懷特《元史學:19世紀歐洲的歷史想像》、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合譯),編選譯文集《當代西方歷史哲學讀本》、《史學理論讀本》。

歷史認識目錄

第一章 歷史思維
第一節 歷史經驗與歷史思維
一、進入歷史思維的經驗
二、歷史思維與經驗編織
三.概念化的多樣性可能
· · · · · · (更多)
目 錄
第一章 歷史思維
第一節 歷史經驗與歷史思維
一、進入歷史思維的經驗
二、歷史思維與經驗編織
三.概念化的多樣性可能
第二節 記憶與歷史思維
一、記憶使歷史思維成為可能
二、原始經驗與歷史表現之間的記憶
三、集體記憶由個人記憶中產生
第三節 邏輯推論與歷史想象
一、記憶缺失與歷史表現的慾望
二、邏輯推論與歷史表現
三、歷史想象與演繹思維
第二章 西方現代歷史認識
第一節 西方現代歷史認識的淵源:古希臘歷史認識及其理念
一、對古希臘歷史認識的研究
二、古希臘歷史認識分析
第二節 歷史主義與20世紀早期的德國史學:一種目的論解釋
一、蘭普勒希特辯論
二、德國史學的可能性
三、歷史主義的後果
第三節 20世紀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歷史認識
一、發現歷史與解釋歷史
二、調和觀念與實踐的張力
三、實現史學的意義
第三章 西方後現代主義歷史認識
第一節 歷史與權力:福柯《規訓與懲罰》講述的三個故事
一、已經完成的故事:監獄的誕生
二、正在完成的故事:現代性的展開與批判
三、剛剛開始的故事:譜系學方法與實踐
第二節 解構與歷史:德里達對歷史認識的可能效應
一、語言
二、事實
三、時間
四、文本
五、世界
六、歷史
第三節 歷史、比喻、想像:海登·懷特的歷史哲學
一、史學困境與對策
二、話語與比喻理論
三、歷史真實與想象
第四節 詩性預構與理性闡釋:海登·懷特的《元史學》
一、詩性預構先於理性闡釋
二、形式主義方法與結構主義理論框架
三、理論表述與敍述實踐的張力
第五節 實驗史學:後現代主義在史學領域的訴求
一、面對後現代主義
二、歷史認識的結構變遷
三、歷史敍述與實驗史學
第四章 觀念的歷史性:認識與反思
第一節 “人文主義”的興起
一、作為敍述實體的“人文主義”的起源
二、19世紀“人文主義”的含義
三、20世紀“人文主義”的含義
四、轉型時期的基本事實與社會狀況
五、人文主義者的目標
第二節 “世界歷史”觀念的歷史、理論與當代境遇
一、學術視野中的“世界歷史”:性質與認識論基礎
二、“世界歷史”在全球化經驗中的境遇
第三節 從觀念史到思想史: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寫作
一、思想史研究中的內與外
二、全球化與思想交流的現實
三、全球化情境下的思想史寫作
結 語 態度決定歷史:後現代狀況下的歷史學
一、後現代主義的興起:話語權力再分配
二、後現代狀況下的歷史學:態度決定歷史
三、後現代歷史寫作的前景
後 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