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的温度

(2017年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系列)

鎖定
《歷史的温度》是張瑋所著,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圖書系列。
該書共有7冊,分別為《歷史的温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歷史的温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歷史的温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1] 歷史的温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2] 歷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歷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3]  《歷史的温度7:那些退隱、告別和離席》 [5] 
中文名
歷史的温度
別    名
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
熱血和真性情
作    者
張瑋
類    別
歷史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7年8月1日
頁    數
552 頁
定    價
49 元
開    本
32 開 [4]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08678498

歷史的温度內容簡介

《歷史的温度》 《歷史的温度》
歷史書上的某個名字、某段話,它們的背後到底隱藏了什麼?
大眾歷史讀物《歷史的温度》系列,以輕鬆好讀的故事寫法,找回枯燥歷史背後的豐富細節,讓陌生的名字變得豐滿,有趣更有料。
飽含豐富的歷史知識,講述課本之外我們不瞭解的人物和事件。讀完可以學一些典故,長一些知識,變成有趣、有見識的人。 [6] 

歷史的温度分冊概覽

書名
內容介紹
圖片
《歷史的温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歷史是萬花筒,每個人看到的不同,每個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殘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殺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贖。有的人看見了別人,有的人看見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史書上的一段話、一個名字,在張瑋的筆下呈現出一張張意想不到的面孔。
張瑋書寫的歷史,亦正亦暖。正,是因為,在“饅頭説”的一個個歷史故事中,張瑋都儘量用一種第三方、不帶感情色彩的口吻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很多歷史事件和人物,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跳出當時的歷史環境,現在用“上帝視角”去評價當時的人和事,這對當時的人來説,不公平。
而暖,是有趣、有温度,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生人勿近的,看似由時間、地點和一連串數據組成的歷史事件,背後的主角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人性、有故事、有真的性情,風趣的文字讓原本枯燥的歷史變得活色生香。 [6] 
《歷史的温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歷史的温度:尋找歷史背面的故事、熱血和真性情》
《歷史的温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你真的知道“土肥圓”嗎?尼古拉·特斯拉,到底是神還是人?抗戰期間,整個國家只剩兩架轟炸機了,為什麼還是要轟炸日本?《*後一課》究竟有沒有騙人?真實的潛伏,究竟是什麼樣?……
史書上的一段話、一個名字,甚至一張圖,在張瑋的筆下,呈現出一張張意想不到的面孔。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温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
是人,就有正反面,就有優缺點。張瑋儘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結合當時客觀的環境,設身處地去看待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而不是先入為主地帶入立場,或者用“上帝視角”來評判一件事或一個人。
看起來枯燥的歷史,其實活色生香,帶着故事,帶着血肉,帶着彷徨,帶着信念。
歷史,有真實的温度。 [6] 
《歷史的温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温度2:細節裏的故事、彷徨和信念》
《歷史的温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堅守氣節、自詡為“海上蘇武”的葉名琛,為何最終還是背了“千古罵名”?嚴復的人生,因何最終拐了個彎?達·芬奇,真的是從現代穿越回去的嗎?拿過諾貝爾文學獎的丘吉爾,他又有着怎樣的另一面?
葉名琛、丁汝昌、沈藎、張作霖、黎元洪、嚴復、拉貝、丘吉爾、達·芬奇、格瓦拉……這一個個或熟悉,或陌生的名字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人生?他們的故事又折射了什麼樣的時代?
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史書上的一個名字、一件事,都能呈現出一幅幅生動而鮮活的畫面,以自己的方式改變着歷史,或者被歷史改變着。歷史不再是冷冰冰的年份和數字,而是一個個有温度的故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真實的人。
作者儘可能地用辯證的眼光,去還原那些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讓看起來枯燥的歷史,帶着它的血肉、它的彷徨、它的閃光、它的信念,展現真實的温度。 [6] 
《歷史的温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歷史的温度3:時代撲面而來,轉瞬即成歷史》
《歷史的温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徐霞客、麥哲倫、容閎、張伯苓、劉長春、馬拉、陳公博、伊藤博文……不管是這些在史書上留下了名字的人,還是那些沒有留下名字的普通人,其實都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夢想。只是,如果把時間軸拉到足夠長,大多數人的信念和夢想都隨時間而湮滅了。留在史書上的那些人,有的是因為歷盡艱辛,堅持的信念最終成真,而有些人所謂的“信念”本身就是個妄念,最終不光是撞了南牆,甚至還會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翻看歷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故事,以及故事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你會發現,人生的轉折,有時真的只在一念之間,不管這些“念”,是信念還是妄念,是文念還是情念。
每個歷史人物或者事件,背後都曾有不為人熟知的故事,這本書的目的,就是把這些故事告訴你。在張瑋抽絲剝繭般的描述中,歷史被還原成了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這之中,有熱血,有殘酷,有真實,當然,也有温度。
而我們作為看客,會發現,歷史或許從未遠去。 [6] 
《歷史的温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歷史的温度4:那些執念和信念、理想與夢想》
《歷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美墨戰爭、石油大戰……不管是二戰史上那些看似各方團結一致的會議,還是放在明面上的爭端,其幕後是否還有我們不瞭解的故事?
鄧稼先、陳嘉庚、奧本海默……那些不曾屈服於時代和環境的人,在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是否也有各自的獨特之處?
翻看歷史的長卷,回顧這一個個人與一件件事,你會發現,博弈和抗爭,可以算是一個永恆的主題,不管是利益的博弈,還是人性的抗爭。
在談判桌上,是籌碼的較量;在談判桌外,很可能就是炮火的怒吼。國家與國家之間有較量,人與人之間、集團與集團之間,也有博弈。即便是歸結到某一個具體的人,包括你、我、他,也有“天人交戰”:和自己的私慾,和自己的信念,和自己的理想。
2020年,我們又一次清醒地認識到:在這個星球上,所謂的“較量”和“博弈”,並不是只在於人類彼此之間。
而越是在這樣的時刻,我覺得,可能我們越需要讀一些歷史。 [6] 
《歷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歷史的温度5:那些博弈、較量與人性》
《歷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正在發生的事,很快會成為歷史。已經成為歷史的事,往往會出現在未來。
蔡元培,在中國近代風雲際會的舞台上,為何能一直做到言行合一?辜鴻銘,一代“狂儒”,又有過怎樣的掙扎和矛盾?……
總有幾次,我們會站在十字路口,或面對未有之鉅變,是向左還是向右,是向前還是向後?這是曾擺在辜鴻銘、蔡元培等人面前的抉擇,也是當下我們時常面臨的選擇。
面對真實世界,你怎麼選擇你所能相信的?是否還有潛在水面之下沒顯露的事實?如果你透過一些表象觸及內核,你會發現,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之所以會發生,依然與個人的選擇有關,與人性有關:貪婪、恐懼、孤獨、虛榮、自私、迷茫……性格決定命運,人性決定選擇。
歷史沒有如果,不能假設,當他們站在十字路口,做出抉擇時,影響的可能就是他們之後的整個人生,甚至歷史。而後人讀史,當感受其矛盾、糾結,去解讀,去借鑑。 [6] 
《歷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歷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
《歷史的温度7:那些退隱、告別和離席》
清朝最後一個皇太后離世後為何被説成“女中堯舜”?“上海灘三巨頭”中成名最早的黃金榮為何潦草而去?當年風靡全國的《灌籃高手》,故事真的止步於“全國大賽”嗎?當年職場精英的標配微軟MSN,為何沒能扛過這個充滿變化的時代?……
時間從不停留,盛筵必將結束,至交終有一別,帷幕註定降下,時代總會更迭。面對無法迴避的退隱、告別和離席,該踉蹌逃離,還是體面作別?
當時間的潮水漲落,有太多細節消失其間,引人遐想,也令人嗟嘆。而張瑋,將這些故事、這些人物,從歷史中打撈出來,用一如往昔的平靜口吻與細膩文字,讓風乾的歷史變得鮮活,讓陌生的名字重新豐滿,讓每一次告別,都留下色彩與温度。 [6] 
《歷史的温度7:那些退隱、告別和離席》 《歷史的温度7:那些退隱、告別和離席》

歷史的温度作者簡介

張瑋(網名饅頭大師),畢業於復旦大學文科基地班。復旦中文系文學學士,新聞系新聞學碩士。曾就職上海市委機關報《解放日報》,有16年主流媒體從業經驗,採訪過三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和百餘項世界賽事,並先後擔任解放日報報業集團數字傳播中心主任,解放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總經理、主任,解放日報社運營、技術中心總監。 [3] 
微信公眾號“饅頭説”創辦人,2017年8月起開始出版《歷史的温度》系列。先後獲得亞馬遜中國“2017年度新鋭作家”、2020年度“噹噹影響力人文社科作家”等不同獎項,作品也獲得2019廣東省中小學生“最喜歡閲讀的十大圖書”等獎項。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