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畫

鎖定
歷史畫的本義為敍事,是近現代繪畫體裁之一,指描繪具有永恆意義的過去事件的敍事性繪畫,通過圖像敍事實現道德倫理的教育或意識形態的規訓。歷史畫通常以宗教神話、古代歷史典故和近現代各國的歷史大事作為主題,以寫實性細節和理想化的宏大風格相結的手法進行表現。在17—19世紀的學院體系中,歷史畫被置於繪畫體裁等級體系中的最高級。它既可以是官方意識形態的載體,也可以反映藝術家個人的歷史觀念。19世紀,隨着歷史概念的轉變,宗教神話被從歷史範疇中剝離出去,歷史畫體裁逐漸解體,轉變為歷史題材繪畫。代表性畫家有達芬奇、勒布倫、達維特、蘇里科夫等人。
中文名
歷史畫
外文名
英語:historical painting
拉丁語:historia

歷史畫概念簡介

歷史畫的本義為敍事,是近現代繪畫體裁之一,指描繪具有永恆意義的過去事件的敍事性繪畫,通過圖像敍事實現道德倫理的教育或意識形態的規訓。歷史畫通常以宗教神話、古代歷史典故和近現代各國的歷史大事作為主題,以寫實性細節和理想化的宏大風格相結的手法進行表現。在17—19世紀的學院體系中,歷史畫被置於繪畫體裁等級體系中的最高級。它既可以是官方意識形態的載體,也可以反映藝術家個人的歷史觀念。

歷史畫歷史溯源

歷史畫的概念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理論。阿爾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在《論繪畫》中提出敍事(historia)是畫家最偉大的事業,只有敍事繪畫才能完成道德倫理的教育或意識形態的規訓。這一看法得到了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等16世紀畫家的支持。歷史畫中包括人體、衣飾、環境、情節等不同繪畫元素,畫家在創作時需要發揮想象力將各種細節連貫起來達到一致統一,從而突破了工匠式再現,達到了文學等自由藝術的高度。17世紀,隨着古典主義和學院派的興起,歷史畫被再次推向高峯。法國畫家勒布倫(Charles Le Brun)將普桑(Nicolas Poussin)的觀點教條化,提出歷史畫居於繪畫體裁最高等級的看法,這一觀點遂成為歐洲各國美術學院教學創作的原則。 [1] 
在中國古代,歷史畫被稱為“故實”,古代中國繪畫理論同樣將教化勸誡的功能視為繪畫的目的。如謝赫《古畫品錄》載:“圖繪者,莫不明勸誡,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鑑。”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言:“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與六籍同功。” [2] 
歷史畫在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中獲得最後的發展,隨後逐漸衰微。歷史畫終結的根本原因在於,在人文學科的實證主義現代轉型過程中,宗教與神話題材被從歷史中剝離出去,歷史概念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歷史僅指以考古材料和檔案文獻為支撐的“真實的”世俗世界的歷史,從而使歷史畫這一體裁解體並退化為歷史題材繪畫。 [3]  進入到20世紀,現代主義運動撼動了學院藝術的權威,歷史畫失去其制度性基礎;隨着電影技術的迅速更新,使得圖像敍事的任務從繪畫轉移到新的媒介,歷史畫不再體現藝術探索的前沿,而僅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的載體。在當代語境下,歷史畫與歷史題材繪畫、主題性繪畫、革命歷史畫、重大歷史題材等概念密切相關。

歷史畫代表藝術家及作品

歷史畫代表作品
藝術家
作品信息
藝術作品
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
《羅馬諾之戰》,1438年,木板蛋彩,182x317,倫敦國家畫廊
《羅馬諾之戰》 《羅馬諾之戰》
達芬奇
《最後的晚餐》,1495-1498年,油彩和蛋彩混合材料壁畫,4.6x8.8米,米蘭感恩聖母修道院
《最後的晚餐》 《最後的晚餐》
提香
《狄安娜和阿克泰翁》,1556-1569年,布面油畫,184.5x202.2,蘇格蘭國家畫廊
《狄安娜和阿克泰翁》 《狄安娜和阿克泰翁》
勒布倫
《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亞歷山大的凱旋》),1665年,布面油畫,450x707,盧浮宮
《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 《亞歷山大進入巴比倫》
達維特
《拿破崙加冕》,1805-1807年,布面油畫,621x979,盧浮宮
《拿破崙加冕》 《拿破崙加冕》
德拉克洛瓦
《自由引導人民》,1830年,布面油畫,260x325,盧浮宮
《自由引導人民》 《自由引導人民》
蘇里科夫
《射擊軍臨刑的早上》,1881年,布面油畫,218x379,特列季亞科夫畫廊
《射擊軍臨刑的早上》 《射擊軍臨刑的早上》
參考資料
  • 1.    於潤生,《俄羅斯的形象——藝術體裁的修辭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7-8頁。
  • 2.    轉引自《歷史記憶與民族史詩》,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第9頁。
  • 3.    於潤生,《俄羅斯的形象——藝術體裁的修辭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21年,第99-10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