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學

(中國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

鎖定
歷史學(History)是一門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屬歷史學類專業,基本修業年限為四年,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1] 
該專業主要培養具有一定的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素養和系統的專業基本知識,有進一步培養潛能的史學專門人才,以及能在國家機關、文教事業、新聞出版、文博檔案及各類企事業單位從事實際工作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3] 
中文名
歷史學
外文名
History
專業代碼
060101
授予學位
歷史學學士
學科門類
歷史學
專業類別
歷史學類
專業層次
本科
修業年限
四年

歷史學發展歷程

1899年秋,京師大學堂設立史學堂,是近代中國最早建立的史學教育科系 [9] 
1902年末,中國政府在恢復京師大學堂的章程中,規劃設立史學目,1903年改設中國史學門和萬國史學門 [9] 
1904年夏,京師大學堂開始進行預備科和師範館的史學教育 [9] 
1998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佈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新舊專業對照表》中,歷史學專業由歷史學(專業代碼:060101)、中國歷史(專業代碼:060102)與歷史學教育(專業代碼:060108)合併而成,專業代碼仍為060101 [11] 
1999年,鹽城師範學院、南通師範學院、湖州師範學院、淄博學院、衡陽師範學院、韓山師範學院、海南師範學院、西藏民族學院(併入西藏大學)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歷史學專業 [23] 
2000年,唐山師範學院、忻州師範學院、佳木斯大學、哈爾濱學院、上饒師範學院、井岡山師範學院、南昌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南陽師範學院、商丘師範學院、黔南民族師範學院、曲靖師範學院、天水師範學院、石河子大學、喀什師範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歷史學專業 [12] 
2001年,太原師範學院、江蘇大學、泉州師範學院、德州學院、濰坊學院、江漢大學、內江師範學院、遵義師範學院、河西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歷史學專業 [10] 
2003年,河北北方學院、涪陵師範學院、西華大學、四川理工學院、紅河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歷史學專業 [5] 
2004年,邯鄲學院、長治學院、呼倫貝爾學院、黑河學院、常熟理工學院、濱州學院、菏澤學院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備案或批准設置歷史學專業 [6-7] 
2010年,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滄州師範學院、運城學院、呂梁學院、晉中學院、深圳大學、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六盤水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16] 
2013年,成都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17] 
2014年,張家口學院、西華大學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18] 
2015年,清華大學、江蘇第二師範學院、塔里木大學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其中清華大學歷史學專業修業年限設置為二年(二學位) [19] 
2016年,石家莊學院、崑山杜克大學、宜春學院、萍鄉學院、漢江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20] 
201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廣西民族師範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21] 
2018年,百色學院、阿壩師範學院、汕頭大學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22] 
2019年,瀋陽師範大學、九江學院、黃岡師範學院、懷化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8] 
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歷史學專業屬於歷史學類,專業代碼為:060101 [8]  。同年,東北師範大學、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獲批設立歷史學專業 [24] 

歷史學培養目標

歷史學類專業教育教學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敏鋭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蒐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處境中考察特定的歷史現象,記錄、蒐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以開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及其價值觀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部門從事歷史學教育與研究,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 [1] 

歷史學培養規格

  • 學制、學位與學分
歷史學類本科專業學制一般為4年。各高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實行彈性學制,但最短不得少於3年,允許學生因創新創業而調整學業進程、保留學籍休學。總學分為150學分左右,每16學時折算為1學分。各專業的總學分按照學校規定實施,但專業類課程的學分所佔比例不得低於60%。對按規定修滿學分並符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要求的學生,可授予歷史學學士學位 [1] 
  • 人才培養基本要求
素質要求
擁有優良道德品質;具備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時代意識和國際視野;具有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嚴謹的科學精神;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要求;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知識要求
掌握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的基本知識,對相關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亦有所瞭解;熟悉並掌握歷史學的核心知識、基本理論和研究方法;瞭解國內外史學界的重要動態;能運用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歷史問題,具備一定的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
能力要求
掌握資料分類、檢索、甄別等基本技能,具備提出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擁有較強的古代漢語解讀能力,能夠查閲和利用相關外文資料,可用外語進行學術溝通與交流;熟練掌握電腦及互聯網等現代技術手段,具備以書面、口語和多媒體方式向社會傳播、普及歷史文化與知識的能力。師範類院校學生應具備相應的教師教育技能 [1] 

歷史學課程體系

歷史學總體框架

課程框架總體上包括理論課程、實踐教學和畢業論文(設計)。理論課程主要由通識類、公共基礎類和專業類三類課程組成。實踐教學包括專業技能訓練、專業實訓和專業實習。
各高校可選擇一些反映學科前沿、學校特點和地域特色的課程作為選修科目。有條件的學校可制訂並實施國內(外)學生交換計劃,進行各種形式、層次的聯合培養,開展雙語教學或純外語授課,還可以引進外籍教師。
各專業最後形成的課程結構,應覆蓋專業知識體系的主要領域 [1] 

歷史學理論課程

  • 通識類課程
通識類課程主要包含相關的人文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藝術教育類和創新創業類課程,旨在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精神、藝術品位和創新創業意識。其中,修讀自然科學類和創新創業類的課程原則上不少於2門。師範類院校學生須修讀教育學、心理學基礎理論和教師教育系列課程 [1] 
  • 公共基礎類課程
公共基礎類課程主要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計算機基礎與應用、大學外語、大學體育等 [1] 
  • 專業類課程
①專業基礎課程
專業基礎課程主要指關於學科基礎理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課程,含通史課程、基礎理論課程、基本技能訓練課程。如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歷史學科教學論、歷史教學技能訓練等課程。
②專業選修課程
專業選修課程主要指深化專業知識,反映學科前沿和學校特色的課程,含斷代史、國別史、區域史、民族史、專門史等 [1] 

歷史學實踐教學

  • 專業技能訓練
專業技能訓練是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主要課程有歷史文獻檢索、史學論文寫作、田野調查與考古發掘報告撰寫、博物館陳列設計訓練、公眾歷史策劃等。師範類院校應開設教學案例設計與研析等課程 [1] 
  • 專業實訓
專業實訓主要指專業考察(如文化遺址考察、博物館研習)、社會調查(如口述歷史)、大學生自主科研活動等實踐教學環節。師範類院校還可進行教學見習等活動 [1] 
  • 專業實習
專業實習主要包括教育實習、田野考古實習、博物館工作實習、社會實習(如新媒體歷史傳播實習)等。各類實習應有教學大綱、教學內容和具體要求。實習總時間一般不少於2個月 [1] 
  • 畢業論文(設計)
(1)選題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是學生完成專業學習的必要環節,可採取學術論文、案例分析、專題設計、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選題力求立足於相關領域學術研究的前沿,對相關史料和已有研究成果有較為系統和全面的瞭解。能夠明確選題的意義,力求在理論與方法上有所創新。學生擬定選題後,須經指導教師審定和同意,方可作為畢業論文(設計)選題。
(2)寫作要求
畢業論文(設計)應以史料為基礎,立論明晰,表達準確,文意通順,邏輯嚴密,論證合理,力求達到一定學術水準;在理論和方法上,力求有所創新;鼓勵使用多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開展研究。寫作須符合學術規範,章節劃分、圖表註釋、參考書目的格式等應符合各高校教務管理部門要求。
(3)指導要求
為保證和提高畢業論文(設計)質量,各專業應為本科生指定畢業論文(設計)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應加強畢業論文(設計)在選題、開題、撰寫等各個環節的指導和檢查,強化學術規範和學術道德教育,並指導學生進行論文(設計)答辯。必要時,可聘請專業實務部門相關人員共同指導 [1] 

歷史學教學條件

歷史學教師隊伍

  • 教師隊伍規模和結構
歷史學類各專業的師資隊伍,應根據專業的學科定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和授課時數等需要確定。各專業的專任教師一般不少於13人,另可根據專業需要在相關部門聘請一定數量的主講教師。各專業生師比不高於18:1。
專任教師的專業結構合理,有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或專業帶頭人和數量適宜的骨千教師。專任教師隊伍的學科背景應涵蓋專業類課程體系所含的知識領域,一般應具有博士學位;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比例不低於30%;55歲以下的中青年專任教師比例不低於總數的2/3 [1] 
  • 教師水平要求
具有良好的職業操守,提倡師德自律。系統掌握歷史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具有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開闊的學術視野,瞭解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能捕捉前沿性的學術問題並具有研究這些問題的能力。能結合學術前沿,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 [1] 
  • 教師教學要求
參加教研室或教學團隊對課堂教學的集體研討,在教學中發揮主導作用。精心設計課程教學計劃,認真備課,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課外輔導和教學質量自我評價。與學生積極互動、教學相長,處理好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係;注重培養學生專業學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引導學生質疑、調查和研究,進行主動而富有個性的學習 [1] 
  • 教師發展規劃
學校與院系應重視和發揮教研室組織教學的作用,加強教學研討,鼓勵和支持教師進一步深造,制定相應的發展規劃,並在時間、經費等方面予以支持。教師不能僅滿足於學歷達標和原有知識,應制定個人發展規劃,參加相關培訓及研修,追蹤學科前沿,更新知識結構,開闊學術視野,強化專業技能和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1] 

歷史學設備資源

  • 教學設施
具備基本的教學辦公場所和設備,能滿足學科建設、教學科研和人才培養的需要。學校圖書館和院系資料室有較為豐富的歷史學類圖書、期刊、專題文獻、音像資料、電子書和數據庫等,覆蓋相關知識領域。應及時增加國內外最新專業圖書資料,以滿足不同層次和階段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需要。
根據自身條件和專業教學需求,建立1~2個專業實驗室(如歷史數據統計與分析實驗室、歷史文化創意實驗室、科技考古實驗室),並配置必要的儀器設備 [1] 
  • 信息資源
購買和自建若干專業知識數據庫,能夠為師生提供便捷的文獻檢索、科技查新、代檢代查、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等服務。積極與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學術聯繫,及時瞭解和掌握專業前沿信息。有條件的院校,可建設專門的教學信息資源平台,或若干門在線開放課程等數字化教育資源 [1] 
  • 實踐教學
建設至少2個相對穩定和開放的校內或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以滿足實踐教學需要。如師範類院校應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教學實習基地。
各專業應提供必要的實踐教學和實習實訓經費,保障實踐教學和教育實習的質量和效果 [1] 

歷史學教學經費

新開辦的歷史學類專業,應有充足的經費保障,以購置圖書資料及進行教材建設、教學團隊建設、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等。
各高校應保證為歷史學類各專業提供不少於學校其他人文學科專業的教學經費,且逐年有所增長 [1] 

歷史學質量保障

  • 管理體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有關規定,制定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監控與評估辦法及實施細則。對專業定位、辦學思路、人才培養目標、課程設置、管理評審、教學評估、公眾監督,以及教學質量監控機構、責任人及職責等予以明確規定,在教務運行、教學過程、教學經費、設施建設、教學改革與研究、教學計劃修訂、實踐教學改革等方面,建立起全方位、分層次的質量管理體系。應定期進行全面的教學質量檢查與評估 [1] 
  • 管理措施
充分發揮教學指導委員會和督導組的作用,建立領導聽課、專家督導、同行評議和學生評教相結合的機制,融日常管理、定點管理和定期管理於一體,以加強對教學過程的管理 [1] 

歷史學培養模式

  • 以綜合素質培養為中心的人文科學試驗班
人文班特別重視將文、史、哲三科基礎打通,以“精讀原著、注重基礎、培養能力、史論結合、中外貫通、分段培養”為原則,建立起與以前文、史、哲3系既相聯繫又有很大區別的課程體系;實行多思(啓發式教學與學生自學相結合)、多讀(要求學生誦讀一定數量經典原著)、多練(要求學生平時寫讀書心得、每年寫出學年論文)、多講(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討論與講座)、多實踐(理論聯繫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的“五多”教學方法。力圖培養出具有比較堅實的馬列主義基礎理論和人文科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具有較強的獨立研究和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文科學人才,為造就新一代馬列主義人文科學專家、學者打下良好的基礎 [13] 
(代表院校:武漢大學)
  • 強調專業訓練的史學基地班
與注重人文科學綜合素質培養的人文實驗班相區別,史學基地班以中國歷史、世界歷史作為基本的專業方向設置課程體系,強調史學的專業訓練,包括史學理論與基礎知識、史學原著閲讀與分析能力、史學論文寫作能力、以及外語與計算機應用能力,並制訂了相應的全程教學計劃與管理措施。
所有學生都應掌握基本的史學理論與史學方法,首先要求所有學生在1年級及2年級大部分時間學習歷史學最基本的課程,形成較寬的知識面,然後通過引導與課程組選修的辦法使學生自己確立深入學習的方向 [13] 
(代表院校:武漢大學)
  • 歷史學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
1.打破學科壁壘,注重專業融通,搭建歷史學專業發展的學科平台。歷史學是一門綜合性極強的基礎學科,憑藉這一學科優勢,整合文學、社會學、管理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力量和優質資源,組建校級二級重點學科“專門史(中國文化史)”與校級特色學科“世界現代化與中國發展”,為歷史學專業發展搭建起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學科平台。
與此同時,着力強調專業之間的融通。以歷史學學科知識為基點,實現與旅遊管理專業和社會工作專業知識之間的交流、貫通,從專業之間的橫向拓展上豐富學生專業知識,開闊思維和視野,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依託地方歷史文化資源,整合通史與地方史課程,構建地方歷史文化特色課程體系。以此充實、更新通史教學內容,有效地增強學生的歷史感和現實感,提升學生個案研究能力與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多樣化需求的能力。
3.整合校內外資源,搭建實踐教學平台,開拓課外活動新途徑。實踐教學是課堂理論學習的延伸和深化,是提升學生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關鍵環節,為此可加大實踐教學的投入和管理力度,充分調動和利用校內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廣建平台,廣開渠道,構建起全面、全方位、立體式開放式的實踐教學體系。
4.基於田野調查和課堂講授,創新教育教學方法。隨着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手段日益多元化、便捷化,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因而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成為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
5.以畢業論文寫作和師範生技能競賽為契機,構建技能訓練與科研訓練相結合的專業能力培養體系。開掘地方文化資源,強化實踐環節 [14] 
(代表院校:淮陰師範學院)
  • 兵團高校歷史學本科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根據社會經濟文化發展需要,對學生在校期間的培養做出的整體性設計和安排。這既是學校對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也決定着人才培養的水平和質量。因此,根據專業總體人才培養目標,並結合歷史學學科專業實際發展和就業需求,來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更新。
1.培養目標方面。對於那些即將走向工作崗位的學生來説,能夠獲取到適合社會需要的知識非常重要,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社會競爭面前有所應對。因此,歷史學專業的人才培養應實行多層次培養,提供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構建多層次、多方向的人次培養體系,最終形成人才分流機制。設置幾個不同的專業方向:比如教師、學術人才、應用人才等,這樣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培養,從而達到學生適應社會的目標。
2.設置方面。歷史學專業學生的培養通常以理論課為主,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以及使用歷史學的方法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因此在設置課程的過程中,就需要設置多層次、多類別的課程。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必需的歷史知識,也可以學習到相關的考古學、法律、文物等知識。同時,隨着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各種知識融合的複合型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歡迎,可以結合歷史學的特點開設一些理工科相關的課程,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為將來的就業提供堅實的基礎。此外,通過開設藝術類課程也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生活的精神,樂觀積極向上,並陶冶情操,提高藝術修養。
3.交叉與融合。人才培養需要改進過去以培養教師型人才為主的培養模式,更注重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密切結合。現行的歷史學人才培養目標是培養學院式的歷史教學人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過分強調正規的、系統的歷史學專業訓練,這種模式雖然有助於培養出具有紮實歷史學基本知識的人才,但學生的主觀能動力、靈活思維力、實踐動手力、社會適應力等各個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應有的培養和鍛鍊。因此,要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必須要打破這種限制。俗語説“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實意思就是説歷史學雖然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但與其他學科之間也有着密切的關係,必須利用歷史學科的優點,來實現史學知識和方法與其他專業知識之間的融會貫通。
4.教學方面。除了課堂學習外,課外實踐也非常重要。通過豐富的實踐環節將課堂上所學的各類知識綜合應用,這樣既能鞏固課堂知識,也能鍛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通過從課堂到社會再回到課堂的過程,可以達到對歷史學知識的實際運用的雙重效果。因此,可將歷史學專業必須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學歷史課堂教學技能)設為必修實踐,將技能延伸實踐設為選做實踐,供學生自由選擇。同時,由學校與當地相關部門共同建立學生實習場所,加快校內實訓基地和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單位實踐的機會,既可以增加學生接觸社會的機會,又可以豐富學生的就業去向 [15] 
(代表院校:石河子大學)

歷史學數據統計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普通高校歷史學專業畢業生規模為16000-18000人 [4] 

歷史學發展前景

歷史學人才需求

歷史學類專業屬於人文學科,具有基礎性強、涉及面寬等特點。歷史學主幹學科有中國史、世界史和考古學,與其他人文學科、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有着密切關係,同時也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1] 

歷史學考研方向

歷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生相近考研方向有中國少數民族史馬克思主義理論法律(非法學)、學科教學(歷史)等 [4] 

歷史學就業方向

歷史學專業本科畢業生從業方向有高中教師、事業單位人員、小學教師、大學教師、助理、秘書、文員、公務員、初中教師等 [4] 

歷史學開設院校

地區
院校名錄
北京
天津
上海
重慶
河北
河南
山東
山西
安徽
江西
江蘇
浙江
湖北
湖南
廣東
廣西
雲南
貴州
四川
陝西
青海
寧夏
黑龍江
吉林
遼寧
西藏
新疆
內蒙古
包頭師範學院
海南
福建
甘肅
(部分資料來源:中國高校之窗;摘錄時間:2021年6月12日)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