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

鎖定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位於斯洛伐克班斯卡-比斯特理察州,處於喀爾巴阡山新月區內什佳夫尼察山脈中心地帶礦藏豐富的火山羣地區。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16世紀的教堂、精緻的廣場和城堡。城鎮的中心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還保留着過去採礦和冶金活動的重要遺蹟。
中文名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
外文名
Historic Town of Banská Štiavnica and the Technical Monuments in its Vicinity
地    位
採礦中心
時    期
中世紀
所屬國家
斯洛伐克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基本資料

遺產名稱: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
Historic Town of Banská Štiavnica and the Technical Monuments in its Vicinity
入選時間:1993
遴選依據:文化遺產 (iv)(v)
地理位置:N48 27 39.996 E18 53 60
遺產編號:618rev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遺產描述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位於喀耳巴阡山新月區內,什佳夫尼察山脈中心地帶礦藏豐富的火山羣地區,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遺產包括格蘭澤堡舊城, 什佳夫尼察、斯提諾城堡等。公元12世紀既為人所知,歷史上起了防衞,宗教,政治功能。是採礦和工業中心。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16世紀的教堂、精緻的廣場和城堡。城鎮的中心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還保留着過去採礦和冶金活動的重要遺蹟。城市就建立在採礦點上,市區佈局適應了當地的複雜地貌。城市街區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圍繞三一廣場向四周開放發展。大多數礦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並利用街道分隔開。城市景觀既有文化內涵又富於工業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傳統紀念建築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紀建造的大量民居構成。一座巴洛克式紀建築,牌匾立柱佔據在廣場中央。
1993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iv)(v),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著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到訪此地,讓這個城鎮名氣大增。這個古老的中世紀採礦中心,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城鎮,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16世紀的教堂、 精緻的廣場和城堡。城鎮的中心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還保留着過去採礦和冶金活動的重要遺蹟。 [1-3]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遺產簡介

幾個世紀以來,許多著名的工程師和科學家到訪此地,讓這個城鎮名氣大增。這個古老的中世紀採礦中心,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城鎮,有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精緻的廣場和城堡以及16世紀的教堂。城鎮的中心和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還保留着過去採礦和冶金活動的重要遺蹟。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城市結構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 歷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築區 [4]
城市就建立在採礦點上,市區佈局適應了當地的複雜地貌。城市街區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圍繞三一廣場向四周開放發展。大多數礦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並利用街道分隔開。城市景觀既有文化內涵又富於工業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和傳統紀念建築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紀建造的大量民居構成。這些房屋連同文藝復興時期的宮殿組成了三一廣場的主要框架,並且圍繞着各條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紀建築,牌匾立柱佔據在廣場中央,大量工業建築設施散佈在市區各處;其中有隧道,水壩,運料槽,排水通道,儲存庫和通風設施等。 [5]  考古遺蹟散佈在這一地區的各個地方。這一古蹟是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中世紀採礦中心以獨特方式持續開採至現代的典範。由於採礦活動的終止和礦業學院的遷移,這個城市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根基,經濟變得非常脆弱。 [2]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興衰
瓦茲拉夫二世(公元1283年—1305年在位)統治時期,該地區成為工業興旺繁忙地區。其後,庫特納霍拉成為城市規劃開發的最終目標。該地區進行了貨幣改革,1300年建立了一所新造幣廠,貨幣改革後在此為布拉格政府鑄造格羅森硬幣。瓦茲拉夫二世統治時期還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西妥修會修道院。15世紀隨人口密度增長,城市也達到了空前繁盛。匈牙利阿爾伯特國王去世後爆發的一場戰爭導致該地嚴重衰落。以後重建的紀念建築有教堂、市政廳和三一廣場。1525—1526年發生的礦工暴動加速了15世紀末就已開始的衰落。
1526年莫哈奇戰役打敗了匈牙利人之後,土耳其人佔領了這座礦業城市,他們將分散的房屋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防衞系統。1627年採礦中火藥的採用使採礦的效率大大提高,當地的地表礦藏很快枯竭,不過這個問題很快得以解決。18世紀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為歐洲採礦業中心重新獲得了繁榮。1762年,在此地建立了礦業學院。著名的物理學家多普勒就曾任教於該學院。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建築(包括大量巴洛克式建築)的興建。班斯卡-什佳夫尼察的城鎮範圍有了很大面積的擴張。19世紀末,隨着礦藏的逐漸枯竭,該地區停止了採礦活動。1919年礦業學院遷移到匈牙利,這標誌着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為採礦行業的重要代表地位的最終結束。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