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鑑賞辭典

鎖定
在文學分類中, 以某一體裁為範圍並從審美範疇角度出發來建構一種新的體制的鑑賞辭典,據我所知,似乎還沒有。也正因為這樣,江蘇文藝出版社最新編成的《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鑑賞辭典》的出版,就使人耳目一新,有石破天驚之感。 [1] 
書    名
歷代怨詩趣詩怪詩鑑賞辭典
作    者
周溶泉,徐應佩,姜光鬥,顧啓等
出版社
江蘇文藝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89年06月
開    本
32 開
ISBN
9787539901275
裝    訂
精裝
印刷時間
0199-06-01
內容簡介
在眼下,她確是一部“人人筆下所無”的辭書。但更重要的還因為她又是一部“人人心中所有”的辭書。一切文章的真價值, 歸根到底,在於集中反映和盡善盡美地滿足廣大人民的
合情合理的精神渴求,而這本《辭典》之所以可貴者,也正是因為她不但從審美範疇上構思,還能深切懂得在中國這一個古老詩國中,真正能反映我們民族思維和文化特徵的究竟是什麼,它們是怎樣經過長期歷史的積澱和古代詩論家的概括,從而凝聚為比較有涵蓋性的審美範疇的。
抓住了這本辭典的怨、趣、怪三個具有關鍵性的範疇,人們就懂得中國詩歌思想史上的審美特色,懂得中國詩歌的文化大背景,懂得中國古代詩人受一定文化薰陶而形成的氣質、風度; 當然,也就自然而然地懂得如何體貼入微、設身處地地去鑑賞那些反映古代詩人氣質、風度的詩歌作品。
不管人家信服與否,我總是近於執拗地認為這三個審美範疇,基本上反映了中國古代詩人的心理狀態和古代詩歌的氣度、韻味。有了這一部《辭典》在手,你便可以從中聽到歷代詩人以不同個性的獨特音調唱出的時代和聲;體驗到怨、趣、怪的同中有異, 從而揣摹其韻味, 掌握每一篇作品的藝術特色。這樣,你的精神世界就豐富了,知識就開拓了,藝術判斷力就增強了。
正如“前言”所説,這部《辭典》為人們展開一個古代文學的畫廊, 但我還感覺到,這又是一部古代文人心靈史的畫廊。丹麥文學理論家勃蘭兑斯説, 文學史在某種意義上説,是靈魂史; 而以“怨”、“趣”、“怪”作為三大座標來引導讀者用“思想的腳步”在畫廊上展開沉思, 那麼對“靈魂”的體會就不僅僅限於每個作家個體,將更能因小見大,展示出中國大多數文人“靈魂”的羣體, 甚至於是為大多數讀者所關心的民族靈魂的特色。
如果沒有把握“怨詩”的“怨”,人們就無從理解作為長期封建社會給古代詩人帶來的憂患意識, 就不可能認識從屈原的“發憤以抒情”到韓愈的“物不得其平則鳴”, 以至於劉鶚懷着滿腔悲慨大談其不同文人有不同文人的“哭泣”,而“哭泣”也就是他所認為的“苦悶象徵”的文學。
如果沒有把握“趣詩”的“趣”,人們就無從理解中國文人儘管有着憂患意識,但卻善於排遣。他們藉助於自我超越精神, 從自身以外求得心靈的充實和慰藉:於構思則機心獨運,於詩風則莊諧雜作; 既可以用諷刺之言發悖理之趣,也可以縱恣佯狂,在故作傻態中解放性靈。
如果沒有把握“怪詩”的“怪”, 人們就無從理解作為封建正統者眼中釘的異端意識,也無從理解以縱恣之態出新的前輩的創造苦心。我們這古老詩國,歷史悠久,遺產豐富,構思、技法的創新也真是五花八門、爭奇鬥巧:或而以章為怪,以句而怪,以字而怪; 或而以意而怪, 以音而怪;或而以構思怪;或而以境界怪。説來有趣,這裏面有不少是現代主義或近代美學相通的。説明怪詩之“怪”包含着一定的推陳出新、老樹新葩的意味。歷史上有許多新生的藝術形式,當它們脱穎而出時,對那些習於故常的審美規範的人們來説,往往是看不順眼的;然而其中有一部分藝術手法卻的確富於生命旺力,完全有可能從一棵嫩苗變為參天大樹。劉勰有一句話説得好:“趨時必果,乘機無怯。”(《文心雕龍·通變》)這説明適應時代潮流,必須果斷而不容躊躇、膽怯。
《辭典》的主編不僅能從中國大量古詩題材上抓住“怨”,從意境上抓住“趣”,還能從詩歌的創新角度拈出“怪”字。從縱斷面説,這是概括了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美感的基本特徵;從橫斷面説,這又是把美感性質特徵和美感心理狀態提煉為審美範疇。儘管一部詩歌鑑賞辭典無需建立什麼美學體系,然而主編者卻居然能慘淡經營地給我們建構了這一列別具匠心的、展示了“怨”、“趣”、“怪”的審美情調的“畫廊”,讓我們從“怨詩”中體驗到詩人的自我淨化亦即亞里斯多德説的痛苦之使人“淨化”;從“趣詩”中領會到詩人的自我怡悦,從而獲得席勒所説的以文學作為“遊戲的材料”(《審美教育書簡》),寓教於樂,達到辛稼軒所着意陶冶的“人間哀樂轉相尋”的境界;從“怪詩”中理解到我國古代詩人醉心於“大寫意”手法, 以怪求真,重神略形,力求樣式的創新的“別裁”旨趣。歸根到底,也還是讓我們在有感於石破天驚的同時,看到脱然町畦的詩人在藝術形式上的自我超越。
自我淨化,自我怡悦,自我超越,這三種藝術功能的揭示,也正是中國古代詩歌在歷史大潮中進行搏擊的心態凸現。
這些紛紜多采的心態,已經被參加《辭典》賞析撰寫的同行們運用其生花之筆,準確地、鮮明地、生動地、分外親切地鈎畫和描述出來了。就請廣大讀者來細細品嚐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