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歷代中外行紀

鎖定
《歷代中外行紀》是 2008年12月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1] 
書    名
歷代中外行紀
作    者
張廣達
錢江
陳佳榮
出版社
上海辭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年12月1日
頁    數
1211 頁
開    本
24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532625819
版    次
1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商品尺寸
21.4 x 15.6 x 5.2 cm
商品重量
1.7 Kg
ASIN
B001U8GB8Q

目錄

歷代中外行紀內容簡介

《歷代中外行紀》繫有關中外交通史的史料彙編。全書內容上至先秦下至清初,廣含東南西北四至;所引文獻資料龐雜豐富,所附版本源流及考證成果等編注亦十分廣博。該書在中外交通史學界不失為一部全面嚴謹的學術新作。

歷代中外行紀目錄

出版緣起
編輯前言
先秦至陳朝
南撫交趾與越裳貢獻
《穆天子傳》等記丙徵行程
《山海經》中的海內外諸國
徐福揚帆東渡
秦漠經略越地
張騫出關鑿空
西漢遠航印度
印度佛僧入華傳教
兩漠交通海南諸國
漠魏交通朝、韓
倭蟻通漠及向下裸網、黑滷
班超、甘英通西域
東漢、大秦通交
吳康泰、朱應出使扶南
《外國傳》、《南州異物志》所記漲海
魏晉南北朝增闢兩域通道
法顯西遊天竺及東航歸國
稈智猛之入竺求法
末雲、惠生、道榮天竺行紀
高僧東來播教與西行求經
襖教傳入小閲
太清金液神丹經》記眾香國
《職貢岡》記來貢諸國
扶桑僧人慧深來華
南北朝史料中的南海交通
隋唐及五代
隋徵高麗及通百濟、新羅
倭國與隋互派使節
劉方南略林邑
韋節、杜行滿等出使西域
裴矩圖記西域三道
朱寬、陳稜人海採流求
常駿、王君政出使赤士
玄奘西遊取經
白張騫更玄奘行紀綜述
《釋迦方誌》記通西域諸道
王玄策中天竺行紀
義淨泛舶西航
高俏東來翻經與西國求法
慧超往五天竺
悟空入竺記
唐代與高麗、新羅等之關係
日本的遣唐使、留學生及學問儈
鑑真東渡日本播教
圓仁入唐求法巡禮
怛邏斯一役及杜環的《經行記》
達奚弘通記海南諸蕃及唐籍祈載西亞、尋洲
廣州首設市舶使及海船雲集
蕃教束傳及蕃商入華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
《蠻書》及新舊《唐書》祈記中南半島國家
唐代史料中的舍利毗逝及南海諸國
賈耽的邊州入四夷道里記
唐代及其前載籍中的“崑崙”
後晉高居誨之子闐紀行
五代使者祈記的契丹一一胡嬌《陷虜記》
宋遼夏金元
宋代市舶司廣建及絲瓷之路發展
繼業三藏赴天竺記《附《西天路競》》
王延德出使高昌
北印度施護來華
日儈育然西渡抵華
北宋徵安南與末鎬出使
注輦娑裏三文東來
徐兢等奉使高麗
羅盤始用於航海
海神媽祖崇尚及航海之發展
猶太人大量入居中國
《華夷圖》、《歷代地理指掌圖》所載海外諸國
《武經總要》祈記社交隊途程
《文昌雜錄》祈記海外各國
《雲麓漫鈔》記諸國舶駛福建
《嶺外代答》祈記航海外夷
《諸蕃志》斫記海外諸蕃國
《夢粱錄》等筆下的泉州對外交通
《末史》中的東、南,西海部分國家
末、遼、金時的北部邊疆行記
耶律楚材的《西遊錄》
長春真人西遊
吾古孫仲端北使
宋朝使者眼裹的蒙古
《聖武親征錄》等反映的蒙古西征歷程
常德及《西使記》
元人的北部行記
元軍征伐高麗、日本
元軍徵緬及與老告、遲等關係
元軍三徵安南及占城之役
張立道安南錄及徐明善天南行記
元徵爪哇之役
亦黑迷失、楊庭璧、楊樞出使海外
周達觀出使真臘
《《大德》南海志》中的諸番國
黎則撰《安南志略》
汪大淵的《島夷志略》
周致中撰《異域志》
元代陸海對外交通之發達
也裏可温、木速蠻及蕃客大量住華
《元經世大典地裏圖》及《元史西北地附錄》
明代至清初
附錄:參考資料

歷代中外行紀序言

(一)本書資料起白上古,迄於清代初葉。其中又分“先秦至陳朝”、“隋唐及五代”,“宋遼夏金元”、“明代至清初”四大時期。所收錄的史籍,限於漢文苫作(包括朝、曰,越等國人用漢文寫就的古書),其順序大致依時間先後而排列。(二)除了漢文書籍外,海內外漢文碑銘也提供了研究古代十外行紀的重要資料。例如,印度境內的菩提伽耶(BodhGaya)題銘。邊疆文物如二吐紀中葉的劉下國碑,敦煌懸泉置出土漢簡《良羅侯費用簿》,七世紀前半期的王玄策、李義表題記刻石,Ak,Bcshim衞土的八世紀杜鴻漸刻石。八世紀蒙佔鄂爾渾地區《九姓回鵲可汗碑》,近年頻頻出土的粟特人墓誌,十四世紀黑龍江口特林地區奴兒干都司碑等,從定意義上考慮,也具有行紀的性質。本書雖未能一一載入,但筆者有意另加蒐羅、校注,編成專輯出版。(三)所謂“中外行紀”,顧名思義乃以中國曆代對外交通的途程,行記為主。惟中外概念系由古代中央王朝所能控制的歷史地理狀態出發,非以現代中國版圖為準。是故書十界限雖含東、西、南、北四至,但不涉及今口領土歸屬的原則問題。(四)根據上述原則,本書也酌收部分中央政府派員出使遼,金、蒙的行紀。不過,囿於篇幅,對古代匈奴、烏桓、鮮卑、柔然、突厥、回鵑、渤海、西夏、吐蕃,南詔、大理乃至台灣等等邊裔政權或地區的資枓,就未能詳加收錄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