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歪腦殼船

鎖定
“歪腦殼船”(歪脖子船、鹽都"歪尾船"、歪尾鹽船)是自貢釜溪河獨有的船,它是中國近代外觀別緻兩種特型船之一,這種“櫓船”船首歪扭,船上人操作可各自專心一意,互不干擾,這在行駛不便的複雜水段。 [9] 
“歪腦殼船”是中國乃至世界內河航運史上獨特的一種船型,這種造型奇特,船頭、船尾逆向歪扭着的船,曾在四川自貢鹽業運輸中起到過重要作用。 [6]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釜溪河上帆檣林立,船楫滿河。船工們為了避免河窄船多,迎頭相撞,發明了歪脖子船,在兩船相遇時,可以側身錯過,這種船是自貢所特有。 [1]  [3] 
中文名
歪腦殼船
別    名
歪脖子船
產    地
四川省自貢市

歪腦殼船形成原因

釜溪河流經丘陵和低山,河道狹窄,卻總是帆檣雲集,密如蟲蟻。這也就出現了一個老大難問題:如果上、下行船隻一旦迎頭相撞,就會造成卡船;一旦卡船,滿載鹽包的下行船勢必大量堵在河中。如此一來,整條河就會癱瘓。
令人窘迫的地理條件,導致了一種形制奇特的木船應運而生。它,就是讓孫明經感到驚奇的船身扭曲的木船。它的學名叫櫓船,民間習慣稱它歪腦殼船。
釜溪河上運鹽的櫓船猶為特別。因為釜溪河灘多水急,彎道密集,鹽船常常與河岸碰撞“失吉”,我們自貢的制船工匠充分發揮聰明才智,通過不斷摸索和改進,最終研製成了一種特別適合釜溪河航運的櫓船,俗稱“歪腦殼船” [8] 

歪腦殼船船體設計

這種船全長約5.2米,櫓在船尾又名蒿杆,長約5米,船頭寬5尺,由右向左傾成斜形,船尾寬如船頭,傾斜方向相反,即由左向右傾斜。這種歪頭斜尾的櫓船的最大特點是,在河道轉彎的時候能夠行使自如,不致碰撞河岸,這樣就大大減少了鹽船的安全事故。釜溪河上的櫓船其載重量為2萬5千多斤,運鹽的時候通常是每5只聯成一組航行,這樣就可運鹽12萬6千斤,行話稱作“一單”,也就是一儎引鹽的重量。 [8] 

歪腦殼船歷史發展

歪腦殼船僅僅在幾十公里的釜溪河上航行了不到100年,就因公路和鐵路的修建而退出歷史舞台。但是,在中外交通史上,歪腦殼船卻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任英國駐重慶辦事處官員時,專程到釜溪河考察,並把歪腦殼船寫進了廣為人知的《中國科技史》。另一個英國學者的著作《揚子江上的船舶》裏,歪腦殼船是重點描述對象。至於中科院出版的《中國造船史》,直接把歪腦殼船的照片用作了封面。 [7] 

歪腦殼船作用機理

歪腦殼船乃是富順船工針對釜溪河特點悟出的天才發明。他們利用釜溪河中行船規則不論上行還是下行,一律都走左邊的特點,把船頭統一做成從右向左歪,把船尾統一做成從左向右歪。
這樣,當這些船頭都向左歪的木船在河道上行駛時,就不會向右歪到對向船隻的航道上去。即便偶爾發生上下行船隻相撞,也會因大家的船頭都是向左歪而各歸左邊;如果上行船或下行船從後面撞到同向行駛的前船的船尾,同樣也會因船尾向右歪的原理而回到左邊,不會造成堵塞。
一條歪腦殼船有6個船艙,最多可載鹽450包,大約50噸左右。最遲在清朝後期,歪腦殼船就已漂滿釜溪河,成為富順井鹽外運的主角。偶爾,有些歪腦殼船從釜溪河進入沱江再進入長江,下行到湖北,湖北人對這種奇特的船隻很感興趣,給它另外取了個名字:川歪子。 [7] 

歪腦殼船得名由來

東新寺在釜溪河關外碼頭的右岸,卸載的巴鹽在這裏裝上釜溪河上獨有的擼船,亦稱“歪腦殼船”,運往下游的鄧關。 [2] 
昔日釜溪河上風格獨具的櫓船——"歪尾船"是鹽斤運銷的主要工具,據説是黃河上游的船形,不怕釜溪水險灘多,河道急曲,具有靈活性。民國時期,釜溪河上"歪尾船"多達2100餘支,千船待發,蔚為壯觀。 [4-5] 
釜溪河河面不是很寬,為了防止上下相向航行的船隻卡船,船工們不斷對運鹽船隻進行改進,於是一種適應於釜溪河,在水淺、彎多的河道中方便行駛的船首扭曲的“歪腦殼船”運鹽船就此出現。 [6] 

歪腦殼船文字記載

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任英國駐重慶辦事處官員時,專程到釜溪河考察,並把歪腦殼船寫進了廣為人知的《中國科技史》。

歪腦殼船社會評價

在中外交通史上,歪腦殼船是一個了不起的發明。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