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陵蠻

鎖定
武陵蠻,又稱五溪蠻。漢至宋代武陵地區少數民族的總稱。因分佈在武陵郡而得名。古九黎三苗部落後裔,一説槃瓠蠻後裔。分佈在今湖南沅江流域、澧水流域和洞庭湖西北部以及與湖南相鄰的黔、鄂、桂部分地區。春秋戰國時泛稱蠻方、荊蠻、南蠻。秦稱黔中蠻。漢光武帝時,其族興盛。建武二十三至二十五年(公元47—49)間,精夫相單程據險攻縣城,大敗劉尚馬援等漢軍的進攻。後起義鬥爭,綿延不絕。建初年間(公元76—84年)、澧中(今湖南澧縣)、漊中(今湖南慈利、石門)諸蠻舉兵。永元四年(92年),漊中、澧中蠻潭戎等起事。元初二至三年(115—116),充中、澧中、漊中、零陵諸族因郡縣徭税失平,攻城,殺長吏。永和元年(136),因漢順帝增其租賦,引起武陵各族民眾不滿,澧中、漊中聚眾2萬餘人圍充城,攻夷道(今湖北宜都)。永壽三年(157)至中平三年(186),長沙、零陵和武陵諸蠻族時服時叛。三國時,蜀、吳政權在武陵地區對峙,時有爭奪,形成拉鋸狀態。黃龍三年(231),武陵諸族聚集數萬反吳。反賦役鬥爭連續不斷。其民重祭祀、信巫鬼。以農耕為業,兼畜牧、狩獵。《漢書·地理志》雲:“火耕水耨,民食魚稻,以漁獵山伐為業,果瓜蠃蛤,食物常足”。其民已使用鐵質農具和兵器。採煉硃砂、水銀,紡織賨布、溪布或葛布以及點蠟幔(蠟染)。稱首領為精夫、渠帥。各邑君長,皆賜有印綬。其民與今苗、土家、瑤、侗、仡佬、壯等族有淵源關係。 [3] 
中文名
武陵蠻
別    名
五溪蠻
活動區域
今湖南西部至貴州東界
時    代
漢至宋代

武陵蠻後漢書記載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
建武二十三年,精夫相單程等據其險隘,大寇郡縣。遣武威將軍劉尚發南郡、長沙、武陵兵萬餘人,乘船泝沅水入武溪擊之。尚輕敵入險,山深水疾,舟船不得上。蠻氏知尚糧少入遠,又不曉道徑,遂屯聚守險。尚食盡引還,蠻緣路徼戰,尚軍大敗,悉為所沒。二十四年,相單程等下攻臨沅,遣謁者李嵩、中山太守馬成擊之,不能克。明年春,遣伏波將軍馬援、中郎將劉匡、馬武、孫永等,將兵至臨沅,擊破之。單程等飢困乞降,會援病卒,謁者宗均聽悉受降。為置吏司,髃蠻遂平。 [2] 

武陵蠻三國志記載

三國志卷五五黃蓋傳
武陵蠻夷反亂,攻守城邑,乃以蓋領太守。時郡兵才五百人,自以不敵,因開城門,賊半入,乃擊之,斬首數百,餘皆奔走,盡歸邑落。誅討魁帥,附從者赦之。自春訖夏,寇亂盡平。 [1] 
參考資料
  • 1.    武陵蠻  .三國史[引用日期2013-05-03]
  • 2.    史記西南夷列傳  .古詩文網[引用日期2018-03-26]
  • 3.    高文德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史大辭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5年:第12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