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鎖定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慈利縣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桑植縣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後又發現了楊家界新景區。方圓369平方公里,奇山異峯3000多座,其中海拔在千米以上的有243座。 [1] 
由於武陵源地處石英砂岩石灰岩結合部。景區北部大片石灰岩喀斯特地貌,經億萬年河流變遷降位侵蝕溶解,形成了無數的溶洞、落水洞、天窗、羣泉。 [1]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達67%。 [2]  生長有野生動物400多種、木本植物850多種,有一級保護動物雲豹黃腹角雉3種,二級保護動物大鯢獼猴穿山甲等25種。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伯樂樹南方紅豆杉等5種,二級保護植物白豆杉杜仲厚朴等16種 [3] 
武陵源被稱為自然的迷宮、地質的博物館、森林的王國、植物的百花園、野生動物的樂園。 [1]  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4]  。2004年被列為國家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5]  、2007年被授予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20年2月27日,湖南張家界武陵源景區率先恢復對外開放,疫情期間景區流量不超過最大瞬時流量的30%,團隊遊客不超過30人。所有景區對全國醫護人員實行免票。 [6] 
中文名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外文名
Wulingyuan Scenic and Historic Interest Area [7] 
地理位置
湖南省張家界市武陵源區境內 [8] 
氣候條件
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 8:30-17:30
景點級別
AAAAA級
門票價格
248.00元
佔地面積
500 km²
著名景點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所屬國家
中國
所屬城市
湖南省張家界市
建議遊玩時長
2-3天
適宜遊玩季節
最佳旅遊時節為4月和10月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歷史沿革

武陵源風景區
武陵源風景區(14張)
1984年,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視察此地時將張家界索溪峪天子山三大景區命名為“武陵源” [9] 
1988年8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列入第二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10] 
1992年,由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等三大景區構成的武陵源自然風景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4] 
1995年3月,江澤民同志視察張家界時親筆題詞:“把張家界建設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旅遊勝地”。 [11] 
2004年2月,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被列為中國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5] 
2007年被列入中國首批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置境域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位於中國中部湖南省西北部,位於東經110°20'30"~110°41'15"、北緯29°16'25"~29°24'25"之間,由張家界市張家界森林公園慈利縣索溪峪自然保護區桑植縣天子山自然保護區組合而成。總面積約500平方公里。 [12]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地理環境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地質特徵

武陵源地區在區域構造體系中,處於新華夏第三隆起帶。在地質歷史時期內,大致經歷了武陵一雪峯、印支、燕山、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武陵—雪峯運動奠定了武陵源地區基底構造。印支運動塑造了武陵源地區的基本構造地貌格架,而喜山及新構造運動是形成武陵源奇特的石英砂岩峯林地貌景觀的最基本的內在因素之一。
構成砂岩峯林地貌的地層主要由遠古生界中、上泥盆統雲台觀組和黃家墩組構成,地層顯示濱海相碎屑岩類特點。岩石質純、層厚,底狀平緩,垂直節理髮育,岩石出露於向斜輪廓,反映出砂岩峯林地貌景觀形成的特殊地質構造環境和基本條件。而外力地質活動作用的流水侵蝕和重力崩坍及其生物的生化作用和物理風化作用,則是塑造武陵源地貌景觀必不可少的外部條件。 [13]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地貌類型

  • 張家界地貌
張家界地貌砂岩地貌的一種獨特類型,它是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的地貌景觀。它是“在中國華南板塊大地構造背景和亞熱帶濕潤區內,由產狀近水平的中、上泥盆統石英砂岩為成景母巖,以流水侵蝕、重力崩塌、風化等營力形成的,以稜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為主,以及深切嶂谷、石牆、天生橋、方山、平台等造型地貌為代表的地貌景觀”。
  • 石英砂岩
在區域新構造運動的間歇抬升、傾斜,流水侵蝕切割、重力作用、物理風化作用、生物化學及根劈等多種外營力的作用下,山體則按複雜的自然演化過程形成峯林,顯示出高峻、頂平、壁陡等特點。
  • 構造溶蝕地貌
武陵源構造溶蝕地貌,主要出露於二疊系、三疊系碳酸鹽分佈地區,面積達30.6平方千米,可劃分為五亞類,堪稱為“湘西型”岩溶景觀的典型代表。主要形態有溶紋、溶痕溶鬥溶溝石芽石林穿洞窪地落水洞豎井天窗伏流地下河岩溶泉、溶窩、溶槽、石膜、埋藏石芽、漏斗等。溶洞主要集中於索溪峪河谷北側及天子山東南緣,總數達數十個。以黃龍洞最為典型,被稱為“洞穴學研究的寶庫”,在洞穴學上具有遊覽和探險方面特殊的價值。 [14] 
  • 剝蝕構造地貌
剝蝕構造地貌分佈於志留系碎屑地區,見及三亞類:碎屑岩中山單面山地貌,分佈於石英砂岩峯林景觀外圍的馬頸界至白虎堂和朝天觀至大尖一帶;鯉魚脊Ⅴ谷中山地貌,分佈於湖坪、石家峪、黃家坪等地;碎屑岩低山地貌,分佈於中山外緣,山坡較緩,河谷呈開闊的Ⅴ型。
  • 河谷地貌
河谷地貌類型可分為山前衝洪扇、階地和高漫灘。前者分佈於沙坪村,發育於插旗峪—施家峪峪口一帶;索溪兩岸發育兩級階地,二級為基座階地,高出河面3~10米;軍地坪—喻家嘴一線高漫灘發育,面積達4~5平方千米。
  • 地質遺蹟景觀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迴音壁上泥盆系地層中砂紋和跳魚潭邊巖畫上的波痕,是不可多得的地質遺蹟,不僅可供參觀,而且是研究古環境和海陸變遷的證據。分佈在天子山二疊系地層中的珊瑚化石,形如龜背花紋,故稱“龜紋石”。 [12]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氣候景觀

雲霧是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最多見的氣象奇觀,有雲霧雲海雲濤雲瀑雲彩五種形態。 [15]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氣候特徵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屬中亞熱帶山原型季風性濕潤氣候。境內年均降水量1380.0~1450.0毫米。各月降水分佈不均,集中在4~7月,降水日達49天,約佔全年降水日32%。強降水集中期為5~7月,降水量達650毫米,佔全年總量的46%。12~1月降水少,約56毫米,僅佔全年總量的4%。一年之中,4~7月為相對濕季,8~9月為相對乾季。年平均日照為1297.2小時。以8月為最多,平均日照為202.5小時;2月份為最少,平均為55.7小時。年平均風力1.1米/秒,以2~4月較大,為1.3~1.5米/秒,其他月份在1.0~1.2米/秒之間。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降雪主要集中在12月至次年2月。境內30年平均有霜期91天,其中實有霜凍日為24.5天,年平均無霜期274天。霜凍最早年份從11月開始,最晚年份至次年3月終止。以1月最多,平均9.8天;12月和2月次之,分別有7.2天和5.3天。年平均雨凇日為1.3天,最長連續時間為8天,最大結冰直徑9毫米(1964年2月16日),以12月為多。 [15]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自然資源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水資源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約為2.0億立方米,2008平年約為1.6億立方米。索溪河年平均流量為2.88m³/s。 [16]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資源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森林覆蓋率85%。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植物分佈呈現多樣性、過渡性、垂直性和古老性以及石峯上植被繁茂、種類繁多等特點。樹種以喬木為主,喬木、灌木和草木相混生;以常綠為主,常綠、半常綠和落葉並存;以天然林為主,天然林與人工林相間;以闊葉林為主,闊葉林與針葉林相混生。 [3] 
根據1988年頒佈的《國家重點野生植物名錄》,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內有國家一類、二類保護樹種21種,其中一類有珙桐伯樂樹鍾萼木)、香果樹南方紅豆杉紅豆杉5種;二類有白豆杉篦子三尖杉巴東木蓮鵝掌楸馬褂木)、榧樹閩楠花櫚木、紫莖、刺楸傘花木擬單性木蘭毛紅椿厚朴凹葉厚朴杜仲櫸木16種。
據1988年初步調查,景區內有古樹17科、25種、55株。其中:楓香7株,黃連木6株,楓楊4珠,缺萼楓香樟樹桂花柏木武陵松各3珠,銀杏、南酸棗、刺楸、黃心夜合各2株,其他12種樹各1株。 [2]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植物資源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自然植被中,有維管束植物達193科、730屬、1630種。其中木本植物107科、250屬、700種,草本植物879種。木本植物中裸子植物7科、11屬、17種;被子植物96科、286屬、734種。 [3]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中生代白堊紀第三紀形成的被子植物科數佔世界被子植物科數的29.8%,其中最原始離心皮類的被子植物有5屬11種。中生代白堊紀植物有金縷梅科、樟科等;新生代第三紀植物有八角楓科七葉樹科山茶科旌節花科、蘭果樹科等。其中古老植物有八角科五味子科毛茛科金粟蘭科楊柳科樺木科榛科殼鬥科桑科榆科杜仲科鍾萼木科領春木科珙桐科大血藤科、核桃科等16科。著名的第三紀孑遺植物鵝掌楸(馬褂木)散生於原始次生林中。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動物資源

1988年,武陵源風景名勝區的野生動物屬東洋界華中區西部山地高原亞區(鄭作新教授區系),東北部接鄂西北神農架,西南臨黔東北梵淨山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位於中國西部山地高原與東部丘陵平原亞區交界線左側邊緣。 [14] 
據1980年中國科學院華南考察隊考察,武陵源地區境內有陸生脊椎野生動物22目、58科、149種。以鳥類居多,佔種數的46.9%;其次為獸類,佔28.9%;爬行類佔16.1%;兩棲類佔8.1%。屬國家一類保護的3種:雲豹黃腹角雉;國家二類保護的25種:獼猴、短尾猴蘇門羚、穿山甲、黑熊大靈貓水獺林麝水鹿、豺、鴛鴦、雀鷹松雀鷹紅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紅腹錦雞褐翅鴉鵑草鴞斑頭鵂鶹短耳鴞長耳鴞虎紋蛙大鯢。其中18種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屬湖南省級保護的有獐、毛冠鹿紅嘴相思鳥等54種。還有脆蛇蜥麗紋蛇、魚遊蛇以及索溪峪景區野人井內通體透明的盲眼魚等動物。 [3]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境內有獸類8目、21科、43種,屬國家一、二類保護的13種。有10目、24科、70種。以留鳥為主,兼有候鳥。屬國家保護種類的13種,佔境內鳥類總數的18.6%。兩棲類動物2目6科12種。 [3]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遊景點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主要景區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
張家界,又名青巖山,面積一百三十平方公里,是中國第一個國家森林公園,它地處武陵山中。張家界地貌奇特,有石峯2000多座,形態各異,樹木茂盛,森林覆蓋率達88%,以黃獅寨砂刀溝金鞭巖金鞭溪等最為著名。有黃獅寨、金鞭溪、腰子寨琵琶溪、砂刀溝、朝天觀、後花園七條主要旅遊線。
天子山風景區
天子山風景區位於武陵源北,與張家界、索溪峪山水相依。
楊家界風景區
1992年在張家界西北角發現新的景區楊家界。這一新景區總面積3400公頃。
索溪峪風景區
索溪峪自然風景區內有2000多座山峯,還有19道溝壑和6條溪流。主要景點有十里畫廊鴛鴦瀑、南天門、黃龍洞等。 [17]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其他景點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
南天一柱,高300米,一頭托住雲天,一頭穩紮大地,挺拔堅實,如擎天柱石。南天一柱位於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內,黃石寨遊覽線一帶。穿過南天門,一石峯從深不可測的溝谷中沖天而立,上下一般粗細,有如鎮山之衞士。精悍瀟灑,超凡脱俗。武陵源怪石繁多,此為一典型代表,當風化作用使岩石化解,碎裂,以及水蝕作用使其沿裂面崩塌,故而形成拔地而起的孤立石柱。 [18] 
琵琶溪
琵琶溪一帶林木繁茂,巖峯嶙峋,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又一道精彩的風景線。主要景點有九重仙閣、望郎峯、夫妻巖、朝天觀等。
定海神針
定海神針,位於黃石寨遊覽線一帶。五座山峯,座座如針插地。神話相傳是美猴王兄弟獼猴王為了寶山不倒,從東海龍王處借來五根繡花針變成五座山峯,入地三千丈。
天橋遺墩
天橋遺墩是六座高200多米的圓形石柱,位於黃石寨西面的溝谷溪澗,相互間距300米,一字排開,從第一石柱開始依次升高,從第四石柱又逐次降低,聯成一道拱形弧線,極像一組橋墩。
霧海神龜
在這座石峯頂端的平台上,一塊長約5米、寬1米、高2米的橢圓形岩石微微隆起,很像烏龜。 [17]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遊信息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旅遊路線

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黃石寨→金鞭溪→百龍天梯→袁家界→烏龍寨→天波府→老屋場→天子山→賀龍公園→十里畫廊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交通路線

飛機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最近的飛機場為張家界荷花機場,機場有發往市區的大巴,約5公里。
火車
坐火車可到達張家界火車站,在火車南站,有前往景區的大巴,約40分鐘。
汽車
乘汽車可前往長沙,然後在長沙汽車西站和汽車東站均可轉車到達張家界。也可以直接到達張家界中心汽車站,出戰後,坐前往景區的大巴。
自駕
自駕車不可以進入景區,需轉乘景區環保車入內。一般停在張家界森林公園門票站外面,或武陵源門票站外面。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優惠政策

1、實行淡旺季價格收費,每年3月至11月為旺季,12月至次年2月為淡季,其中旺季普通門票降為每人次225元(原旺季普通門票為245元),淡季普通門票降為每人次115元(原淡季普通門票為136元),門票連續四日有效。
2、武陵源核心景區年票(包含環保車車票)價格為每人次298元,遊客購票後一年內可不限次數進入景區。
3、景區對旅行社團購、網絡提前購票的遊客實行價格優惠:旺季普通門票為每人次182元,淡季普通門票為每人次91元。
4、景區對6週歲(不含6週歲)以下或身高1.3米(含1.3米)以下的兒童、70週歲(含70週歲)以上老年人、殘疾人憑有效證件實行免票;對6週歲(含6週歲)至18週歲(不含18週歲)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下學歷在校學生、60週歲(含60週歲)至70週歲(不含70週歲)的老年人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優惠。香港、澳門、台灣等入境遊青少年,憑《港澳居民來往內地通行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或學生證件等有效身份證明,實行同等門票價格優惠。現役軍人、軍隊離退休幹部憑有效證件實行半票優惠。景區內交通運輸工具價格對上述門票優惠對象實行半價優惠。 [19]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人文歷史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民間風情

習俗
歲時,即正月初一日晨,開門對東方作揖祝聖;歸者跪拜尊長,日拜年。拜年者以未出上九日謂親厚。過上九日謂遲年。婦女於夜間迎紫姑神,謂“請七姑娘”。正月十五夜,取衫樹枝,於宅外燒之,謂“燒”。兒童大聲呼逐,謂“趕毛九”。是夜,張燈結綵,演戲,玩花燈,舞龍燈,獅子燈,蚌殼燈,通宵達旦,城鄉皆然,叫“鬧元宵”。七月七夕,婦女結綵綢對月穿織,陳瓜果於道以祀牛郎織女。中秋節,土家族不興賞月,漢人稱之“守月花”,吃月餅則是土漢共有的習俗。土家人對中秋別有特色,他們披着明媚的月光,去冬瓜園裏偷瓜,給無生育之夫婦“送子”。 [20] 
服飾
民國以來,土家男女一年四季都戴頭巾,男人以青、藍、白或條紋布為主,長二三米,一圈圈地纏繞在頭上,包成人字路;女人則多為青絲帕或自印花頭巾,絲帕薄如蟬翼,最長達七八米,是婦女終生陪伴之物,死後必以帕縫頭入葬;小孩喜戴菩薩帽、虎頭帽
飲食
土家人主食以苞谷、大米、高粱、紅薯、洋芋、雜豆為主。菜餚講究酸、辣、香味,這是土家飲食的又一大特點。 [20]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民間藝術

三棒鼓
三棒鼓 三棒鼓
三棒鼓,唐代稱三仗鼓,約於明代傳入武陵源地區。三棒鼓通常由三至五人組成,一人擊鼓唱詞,一人鑼鼓配樂,一人耍花棒。花棒三根,長一尺,舞者左右各執一根,將另一根拋在空中,左右開弓,擊打空中花棒使之不落地。也有以刀代棒,以五刀代三棒的技藝。 [20] 
土家打鎦子
打鎦子,俗稱“打傢伙”,是土家族一種獨特的民間器樂。全套鎦子由小鑼(又叫勾鑼)、頭鈸二鈸大鑼等四件打擊樂組成。打鎦子關鍵是要配合默契,還要根據曲牌旋律的提示。
梯瑪神歌
梯瑪、土語,俗稱土老司,意為敬神的人。土家族一年一度的“調年擺手”敬神祭祀活動,都由梯瑪一手執掌,祭祀過程中梯瑪演唱的敬神之歌就叫“梯瑪神歌”。梯瑪神歌的音樂旋律源於遠古土家部落的牛角號,而其舞蹈擺手舞源於古代巴人的“巴渝舞”。 [21]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景區榮譽

2021年11月25日,武陵源核心景區被體育總局、文化和旅遊部認定為國家體育旅遊示範基地。 [22] 
2022年12月,入選2022年11月AAAAA級景區品牌影響力100強榜單。 [2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