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陵春色

鎖定
武陵春色是圓明園四十景之一。
武陵春色位於萬方安和之北,是一處摹寫陶淵明(365-427年)《桃花源記》藝術意境的園中園。建於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前,初名桃花塢。乾隆帝為皇子時,曾在此地居住讀書。盛時此地山桃萬株,東南部疊石成洞,可乘舟沿溪而上,穿越桃花洞,進入“世外桃源”,池北為五楹敞軒壺中日月長,東為天然佳妙,南為洞天日月多佳景。再過山口為桃花塢、桃源深處、綰春軒、品詩堂。
中文名
武陵春色
類    別
文化遺址
年    代
文物原屬
圓明園建築景觀
文物現狀
被英法聯軍焚燬,現僅存遺蹟

武陵春色文物景觀

武陵春色以《桃花源記》為意境。位於萬方安和的北部,一個近70 畝地的島子,四面青山環抱,山外小河環繞。島的東部三面為山,中間有一汪湖泊。從而形成了水繞山,山抱水,河繞島行,島中有湖的景觀。山上蒼松翠柏樹木成林,一派大自然的山水景色。湖的西邊又是一溜青山,整個西部又是一個更小的四周青山環抱,中間為一個狹長而不規則的小平原。從西邊山腳下流出的一條小溪,彎彎曲曲斜穿平原進入東面的湖中。在這個小平原上,小溪的南北有一個與世隔絕的小村落,這就是《桃花源記》中所説的世外桃源。村落的北半部坐落在北邊隱蔽的山坳裏,有“桃源深處”、“品詩堂”、“桃花塢”、“綰春軒”等殿宇。西北山邊松桃掩映之下有一個小亭,南部山腳下也有一個小亭。村子的南部有由遊廊合圍而成的大院落,中有“全碧堂”等較大殿宇建築。
在武陵春色東南部的山中有一條小河“桃花溪”。青石架起的“桃源洞”橫跨於桃花溪上。桃源洞未按《桃花源記》中僅能讓一人通過的小洞來安排,因為這是御園,怎能讓貴為天子的皇帝“舍船從口入”?於是將洞口擴大,小舟可穿洞而過。當年人們划着小舟,沿着落英繽紛的桃花溪向西逆流而上,穿過桃源洞,繼續沿着小溪穿過山谷,便到了世外桃源。棄舟登岸,步入山中的小村子,去體味詩人所描繪的世外桃源的情景。
據説當年這一帶山間、溪畔種有上萬株山桃樹,山上山下不時點綴着高大的青松和湖石。每到陽春三月桃花盛開的時候,這兒的景色美極了。山上山下、溪水兩旁,到處是粉紅色、白色盛開的桃花。無數盛開的桃花倒映在清澈碧綠的溪水中,就像天山落下的彩霞。各色花瓣散落樹下,就像鋪在地面的鮮豔花毯。正如乾隆在“武陵春色”詩序中所説:“落英繽紛,浮出水面。或潮曦夕陽,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
武陵春色建於康熙末年,雍正時名“桃花塢”,乾隆時以武陵人捕魚入世外桃源的故事,改名“武陵春色”並作了增建。當年這裏是御園中賞桃花的好地方。當桃花盛開之時,在這裏可看到:旭日東昇,曉風徐拂,宿露未乾,山間溪畔的桃花還含着晶瑩的露珠,正嬌怯怯地以溪水為鏡,宛如美人初妝;天晴時的桃花,神采煥發,含笑增媚;夕陽西下,在夕陽映照下的桃花像彩霞;而雨中的桃花,鮮潔滋潤,盈盈欲滴。真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在桃花滿林,清爽幽靜,山水之趣的環境里居住讀書,確是一種美的享受。少年的弘曆曾被雍正賜居此處讀書三年,書齋名“樂善堂”。即位後,他曾寫了一篇《樂善堂記》。讀書之餘,可到村中小河旁欣賞岸邊的桃紅柳綠,或看河中游魚,也可登山賞山林野景,聽林中鳥兒歌唱。也可在桃花溪上划着小船,逆流而上,穿越桃源洞,去體會打魚人當年“沿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的意趣。 [1] 

武陵春色文物現狀

桃花洞·遺址 桃花洞·遺址
雖被英法聯軍焚燬但大體倖存,經後世劫掠後現僅存遺蹟。

武陵春色乾隆御詩

來自《圓明園四十景圖詠》的乾隆御詩:
《武陵春色》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武陵春色 《圓明園四十景圖詠》之武陵春色
(乾隆四年,一七四四年)
循溪流而北,復谷環抱。山桃萬株,參錯林麓間。落英繽紛,浮出水面,或朝曦夕陽,光炫綺樹,酣雪烘霞,莫可名狀。
復岫迴環一水通,
春深片片貼波紅。
鈔鑼溪不離繁囿,
只在輕煙澹靄中。
注:武陵春色 以摹寫陶淵明《桃花源記》的藝術意境見稱,少年弘曆曾在此讀書。遺址上,橫跨在桃花溪(已乾涸)上的石洞雖有所損而尚未倒塌。
鈔鑼溪 桃花源附近的溪流名。?

武陵春色相關資料

古詩,古文
武陵春色

武陵春色唐詩

作者:張白
武陵春色好,十二酒家樓。大醉方回首,逢人不舉頭。
是非都不採,名利混然休。戴個星冠子,浮沈逐世流。

武陵春色陶淵明原文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桃花源記》
參考資料
  • 1.    顏家珍著.《中國園林的瑰寶:圓明園》,ISBN 988-97111-3-3:中國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