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陵寺塔

鎖定
武陵寺塔,又稱永壽塔、永平古塔,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城西北約20千米的永平鎮裕豐村南虎頭山(舊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為舊時永壽縣的標誌性建築,塔為八稜七層磚塔,高21.7米,為北宋八角五層樓閣式磚塔。 [2] 
北魏天興年間(398一404年),開始建設武陵寺塔。明清均有修葺。1982一1984年,全面整修武陵寺塔。1985年,設立武陵寺塔文管所。2014年4月,武陵寺塔向西北嚴重傾斜,已封門禁止入內。 [2]  [4] 
1957年5月,“永壽縣城古塔”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永壽縣城古塔”為“武陵寺塔”。 [2]  2006年5月25日,武陵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武陵寺塔
地理位置
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城西北約20千米的永平鎮裕豐村南虎頭山(舊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
所處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6-777-3-480

武陵寺塔歷史沿革

北魏天興年間(398一404年),開始建設武陵寺塔。清雍正本《陝西通志》引《永壽縣誌》言武陵寺“內有塔,後魏平陽王熙建,明碧峯禪師居此,寺中多名人題詠”。
明嘉靖年,關中大地震使塔身受損傾斜,於明泰昌元年(1620年),修葺一次。(據清嘉慶元年(1796年)縣誌記載)。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清光緒本《永壽縣誌》記雲:“武陵寺(俗名南寺)在縣西南武陵山……遭兵廢。”
1982一1984年,全面整修武陵寺塔,清理出塔門,建成四方塔院,並建古建房三間,供看管人員使用。
1985年,設立武陵寺塔文管所。
2014年4月,實地勘查武陵寺塔,塔身實際向西北嚴重傾斜,封門禁止入內。 [2]  [4]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建築格局

武陵寺塔結構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殘存四層,塔身立於20世紀修築的磚砌護塔平台上,平台呈不規則四邊形,通長39.3米,寬25.8米,周有磚砌扶欄。台上塔身殘高27.5米,底層每邊長2.8米。底層西北向闢券門(現已封堵),門寬0.98米,高1.63米,壁厚2.4米;以上每層闢四券門,隔層位置交錯。二層以上每面作仿木結構三間,砌出角柱、闌額、普柏枋等;每層增設凸顯的平座鈎欄,其高度幾乎佔每層的1/2(多有將現塔誤認作七層),施轉角和補間平座鬥棋;各層當心間闢門或飾帶乳釘的假板門,兩側飾上編穹頂之下直欞窗。層間疊澀檐出雙排椽頭或雙層勾頭滴水,施轉角和當心間補間鋪作鬥棋。層檐和平座鬥棋均為六鋪作出三抄,鈎欄花板磚雕有龍鳳、流雲和菱格等裝飾圖案。塔身第五層殘毀,有關地誌資料記為民國十八年(1929年)陝西大地震所致,但無確切地震資料支持。現塔為四層結頂,平磚收束,保持了殘損後的舊狀。塔內設有木質旋梯和隔層板。 [2]  [3] 

武陵寺塔特點

武陵寺塔為八稜七級模岡式礴塔,每眉以礴作疊澀出檐,角有凰鈴。各眉均闢拱朗,隔眉拱朗相封,外有雕刻各式固案的平座棚杆,可愚橢俯瞰舊面山色。塔身內蔫雨米兄方天井,木梯旋繞直連塔頂。 [4] 

武陵寺塔文物遺存

武陵寺塔在全面整修時,於殘塔頂部發現北宋“大觀元年五月初……”墨書題記和“熙寧重寶”錢幣等文物,可證武陵寺塔實為北宋重建之塔。
武陵寺塔
武陵寺塔(2張)
武陵寺塔沿半山踏跺置雙連亭一座,兩旁分別豎立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武陵寺碑記》和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虎山》碑各1通。另存附屬文物殘石佛2尊(頭佚)和石建築構件若干。 [2] 

武陵寺塔保護措施

1957年5月,“永壽縣城古塔”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二批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2] 
1992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更名“永壽縣城古塔”為“武陵寺塔”,並公佈保護範圍。重點保護區為塔基東西各外延126米,南北各外延67米;一般保護區為重點保護區東西各外延74米,南北各外延180米;建設控制地帶為南至虎頭山石碑,北至永平汽車站,東至原西蘭公路,西至裕豐村。 [2] 
2006年5月25日,武陵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武陵寺塔旅遊信息

武陵寺塔地理位置

武陵寺塔位於陝西省咸陽市永壽縣城西北約20千米的永平鎮裕豐村南虎頭山(舊名武陵山、亦名翠屏山)半坡上。 [2] 

武陵寺塔交通指引

永壽縣人民政府距離武陵寺塔15.6千米,可駕車前往。

武陵寺塔旅遊美食

  • 漿麪條
小吃 小吃
漿麪條(也叫酸麪條,其原因是發酵後的漿酸味十足)最重要的就是打漿了,漿常用的是綠豆漿和麪漿(其他有紅薯漿等,這必須得等到季節才有),而最好吃的綠豆漿,家庭最常用的是麪漿。做漿過程其實就是發酵,放入發酵物,充入適量的水,放入少許曲,然後放置24一48個小時,等發酵物溶解或者漿味很醇厚的時候就可以用了。麪條是普通的麪條,當然有講究的非手工面不吃的。煮麪條的水中必須調和稠稠的麪湯,然後放入適量的漿,多少以個人口味定奪,喜酸的就多放一些了。然後等麪湯滾了後,放入麪條煮,等麪條8成熟時要放入事先炒好的配菜,比如小白菜、青菜等等,不要炒的太熟了,也不要放入鍋中太早,否則等麪條熟了就沒有菜的味道了。煮麪不需要太長時間,大概15分鐘也就好了。起鍋前要放入鹽、拍碎的大蒜、葱花(喜歡吃韭菜的也可放入少量)、花椒粉少許、還有最關鍵的味精。這道飯千萬別放醬油,破壞顏色。還要放入調製好鹹花生豆(可夾雜一些青豆)和芹菜段(用熱水過一次,去掉澀味就可以了)。
  • 胡辣湯
胡辣湯是洛陽小吃系列中的一絕。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花樣不斷翻新。若行走在洛陽大街小巷口,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成為人們早餐時的首選。先將紅薯粉條和切碎的肥豬肉放入鐵鍋裏燉,同時加入花生仁、芋頭、山藥、金針、木耳、乾薑、桂仔、麪筋泡等。待八成熟後勾入適量精粉,注意攪拌。然後兑入配好的調料及花椒、胡椒、茴香、精鹽和醬油,略加食糖少許,一鍋色香味俱佳的胡辣湯就做成了。胡辣湯無冬夏之分,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們的喜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