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行德

鎖定
武行德(908年-979年),幷州榆次人。五代北宋初年將領。
武行德自幼家貧,以樵採為生。後來受到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後晉高祖)的賞識,被召入帳內。後晉建立後,歷授奉國都頭、控鶴指揮使、寧國都虞候等。契丹南侵,武行德假意歸降。後於北行途中舉義,驅逐契丹所命的河陽節度使崔廷勳,並遣使歸順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後漢高祖)。在後漢、後周兩朝,他相繼為河陽節度使、成德節度使忠武節度使西京留守武寧節度使、保大節度使等職,並於後周世宗時期參與淮南之戰。進入北宋後,累授安遠節度使,封魏國公。晚年被解除兵權,以太子太傅致仕。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武行德去世,年七十二。獲贈太師
本    名
武行德
別    名
武一谷 [1] 
所處時代
五代北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幷州榆次
出生日期
908年
逝世日期
979年
主要成就
據守河陽,驅逐契丹
官    職
太子太傅
封    爵
魏國公
追    贈
太師
典    故
武行德辯鹽

武行德人物生平

武行德魁岸樵郎

武行德身長九尺,相貌奇偉,家中貧窮,以賣柴為生,他力大過人,被鄉人稱為“一谷柴”。 [2-3]  [1] 
後唐時期,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即後來的後晉高祖)曾在閒暇時到郊外遊玩,見到武行德做路旁賣柴,驚異其相貌;又見他擔的柴特別重,讓身邊的大力士試背,都不能成功,大為訝異,於是將武行德留在帳下供職。 [3] 

武行德河陽舉義

後晉天福(936年-944年)初年,武行德被授奉國軍都頭,升任指揮使,又改控鶴指揮使、寧國軍都虞候 [4] 
開運(944年-946年)年間,契丹南侵,攻克開封,武行德也被俘獲,只得詐降契丹,換取其信任,以求脱身之機。同年,遼太宗耶律德光因感中原人民反抗激烈,準備北還,派武行德準備數十艘船,載着開封的武庫兵仗,率領一千餘名將校、軍卒及其家屬護送鎧甲北上。船抵河陰,武行德對諸將説:“我等受國家厚恩,而受制於契丹,與其背井離鄉、投身邊塞,做異域的鬼,不如和諸位驅逐兇黨,共同守衞河陽,暫待契丹撤兵,觀察天命的歸屬,建立功業,勘定禍亂,以求取富貴,這可行嗎?”眾人素來欽佩其威名,都答道:“聽您調遣,不敢珍惜此命。”武行德當即殺死契丹留在船中監視的使者,將軍械鎧甲分授眾人,自汜水加緊抵達河陽(一稱是軍隊譁變,眾人推舉武行德為帥,反抗契丹 [5]  )。契丹任命的河陽節度使崔廷勳出兵抗拒,武行德率軍迎擊,自清晨激戰至午時,大破契丹軍,崔廷勳棄城逃走。武行德於是進據河陽,打開府庫,分賞將士,眾人推舉他權知州事。此時契丹在中原尚有大量兵力,武行德勤練士卒,修繕軍備,佔據上游有利地形,使河陽士氣振奮,人心歸附。 [6] 
天福十二年(947年)四月,武行德聽説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太原起兵,稱帝建漢,於是自稱河陽都部署(一作河陽留後 [7]  ),派其弟武行友自小路抵達太原,奉表勸進。劉知遠覽奏後大喜,當即拜武行德為河陽三城節度使檢校太尉,兼一行馬步軍都部署 [8]  [9]  。五月,崔廷勳與耿崇美、奚王拽剌等率契丹軍反攻河陽,武行德出兵迎敵,被擊敗,只得閉城自保 [10]  。其後,崔廷勳見大勢已去,遂解圍北還 [11] 
同年五月,劉知遠南下,直抵洛陽 [12]  ,武行德在河陽境上迎候,率所部護衞他至京師,才返回河陽鎮 [13]  。閏七月,劉知遠大行封賞,其中武行德被加授階爵 [14] 

武行德遍歷節鎮

乾祐元年(948年)三月,武行德被加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成為使相 [15]  。六月,移授真定尹、成德軍節度使 [16]  [17] 
乾祐二年(949年)九月,武行德與鳳翔節度使趙暉一併被加授為檢校太師 [18]  。次年三月,武行德與諸鎮節度使一同入朝,慶賀嘉慶節(後漢隱帝的生辰),並被加封食邑 [19] 
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後周建立,武行德加兼侍中 [20]  。三月,改任忠武軍節度使 [21]  。五月,武行德入朝覲見,進獻粟米兩萬石 [22]  。八月,調任河南尹西京留守 [23]  [24] 
廣順三年(953年),武行德因父親去世,遂離職服喪,旋即被朝廷起復 [25] 
顯德元年(954年)正月,後周太祖進封武行德為譙國公,加拜開府儀同三司 [26]  。同年初,後周世宗即位。八月,武行德加兼中書令 [27]  ,旋即奉命率所部一萬餘人修葺洛陽城池,獲封邢國公。十月,接替王晏武寧軍節度使 [28]  [29] 

武行德淮南勝負

主詞條:淮南之戰
顯德二年(955年),世宗準備出征南唐,派武行德率丁壯在古堤疏導汴水 [30] 
顯德三年(956年)四月,世宗親征,先命武行德為濠州行營都部署 [31]  。七月,他在濠州擊破南唐軍兩千餘人 [32] 
顯德四年(957年),武行德又奉命進圍定遠,但被南唐將領郭廷謂襲敗 [33]  。此役,後周軍陣亡數百人,武行德也僅以身免。七月,世宗降授其為右衞上將軍,以示懲戒 [34]  [35] 

武行德晚年及逝世

顯德五年(958年),淮南之戰結束。五月,武行德重新升任保大軍節度使兼中書令,出鎮鄜州 [36]  。次年八月,新嗣位的後周恭帝進封他為宋國公 [37]  [38] 
北宋建立後,宋太祖加拜武行德為中書令,進封他為韓國公。其後再授忠武軍節度使,改封魏國公 [39] 
乾德二年(964年)冬,移鎮安州,為安遠軍節度使,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40] 
開寶二年(969年),太祖召武行德與鳳翔節度使王彥超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等藩鎮將領同時入朝,收回眾人兵權,其中武行德被改授為太子太傅 [41]  [42] 
開寶三年(970年)二月,太祖在廣政殿設宴,武行德受邀赴宴。其間,他與太子太師王溥、左金吾衞上將軍王彥超等都因“醉酒失儀”遭到御史彈劾,被太祖下詔赦免。 [43]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帶本官致仕 [44]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十月,武行德去世,享年七十二歲。宋太宗聞訊,為其輟朝一日,追贈太師 [45-46] 

武行德主要成就

武行德南北征戰

後晉末年,契丹南侵,佔領都城開封。武行德先是詐降,其後在河陰起兵,反對契丹統治,並大破契丹河陽節度使崔廷勳,收復河陽鎮,歸順後漢高祖劉知遠 [6]  [8] 
後周顯德三年(956年),武行德參與淮南之戰,在濠州擊破南唐軍兩千餘人 [32] 

武行德修葺洛陽

唐末五代時期,洛陽屢遭戰火塗炭,城池傾頹。顯德元年(954年),後周世宗征伐北漢回師,時任西京留守的武行德於河陽鎮朝見。世宗認為洛陽外城“頹缺有日”,當面令武行德修葺。同年七月,武行德徵召數千丁夫,聯同軍民共萬人合築外城,加固了洛陽城防。 [47] 

武行德疏浚汴水

唐末軍閥楊行密割據淮南時,自甬橋(今安徽宿縣城南古汴水上)東南開決汴水,匯成污澤,阻塞航運。顯德二年(955年),世宗準備發動淮南之役,先派武行德率丁壯在古堤疏浚汴水,使其東抵泗水北岸 [30]  。至顯德五年(958年),又疏浚汴口,最終使汴水直達淮南。 [48]  [49] 
自此之後,江淮漕運得以恢復,“舟楫果達於京師”。《冊府元龜》稱讚此舉道:“萬世之利,其斯之謂乎!” [48]  [49] 

武行德人物評價

脱脱王景輩微時,或至為盜、負薪,遭五代之亂,奮身戎功,重據邊要。宋興,稽顙北響,太祖待以誠信,宜無不自安者……武行德守洛邑,辯究欺罔,民用畏服,顧不優於諸人耶? [50] 宋史

武行德軼事典故

武行德不解上意

宋太祖趙匡胤為維持趙氏政權,避免重蹈五代滅亡之覆轍,接受了樞密使趙普的建議,採取勸諭和脅逼併用手段,迫使武將們主動交出兵權。
開寶二年(969年),趙匡胤召時任安遠軍節度使的武行德與鳳翔節度使王彥超護國軍節度使郭從義、定國軍節度使白重贊、保大軍節度使楊廷璋等同時入朝,在皇宮後苑設宴。席間,趙匡胤舉杯對赴宴的武行德等人説:“卿等均國家舊臣,隨朕鞍前馬後,南征北戰,戎馬倥傯,至今尚無休養安樂的時候,這實非膚禮待賢臣的本意。”其中的王彥超馬上領會了趙匡胤的意圖,當即離席跪請辭官告老,受到趙匡胤的稱讚。然而武行德等人卻不明白其用意,歷陳平昔的戰功及履歷艱辛,趙匡胤聽後説:“這是前朝的事,不值得再提了。”次日,武行德等人被收回兵權,改授閒散官銜。 [41] 

武行德武行德辯鹽

主詞條:武行德辯鹽
據宋代法學家鄭克編著《折獄龜鑑》所載:武行德任西京留守時,後周朝廷正在實施鹽法,規定能查得私鹽一斤以上的,定加重賞。當時一些為非作歹的人,常常誣陷他人販賣私鹽。曾有一個村童,背菜進城,路上遇到一位從河陽來的尼姑,與他同行 [51]  。快到城時,尼姑卻先走了進去,一會兒,守門的吏卒前來搜查,在村童的菜籃中查獲了數斤私鹽,便把村童捉了起來,送到府中。武行德取過鹽查看,見外面裹着白紗手帕,而且有一股襲人的龍麝香氣,驚異地説:“我看村童破衣爛衫,甚為窮困,怎麼會有薰香手帕呢?一定是奸人所做的勾當。”於是問村童説:“你離家以後,曾與何人同路而行?”村童如實回答。武行德聽了,高興地説:“我知道是怎麼回事了。這一定是天女寺的尼姑與守門吏卒企圖僥倖謀求賞金啊。”便問明尼姑的形貌,命令親信去逮捕,即日捕獲。經過審問,此事果然牽涉到守門的吏卒,而村童則被釋放。從此官吏們對武行德深感畏服,不敢再行欺矇,整個洛京為之肅然。 [52]  [53] 
武行德本是樵夫出身,因勇力過人而得到賞識,才位至富貴。辨獄聽訟,本不是他的長處。通過此事,眾人才發現,他竟如此明辨事理,時人都深感驚異。 [52] 

武行德親屬成員

弟弟:武行友,在武行德據守河陽時,受命前往太原,向後漢高祖劉知遠示忠。 [50] 

武行德史料記載

宋史·卷二百五十二·列傳第十一》 [50] 
參考資料
  • 1.    《珍珠船》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9-10-22]
  • 2.    《宋朝事實類苑·卷五十五》:武行德,太原榆次人,身長八尺餘,絕有膂力,以負薪自給,里人號為一谷柴。
  • 3.    《宋史·武行德傳》:武行德,幷州榆次人,身長九尺餘,材貌奇偉,家甚貧,常採樵鬻之自給。晉祖鎮並門,暇日,從禽郊外,值行德負薪趨拱於道左,晉祖見其魁岸,又所負薪異常,令力士更舉之,俱不能舉,頗奇之,因留帳下。
  • 4.    《宋史·武行德傳》:晉天福初,授奉國都頭,遷指揮使,改控鶴指揮使、寧國軍都虞候。
  • 5.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初,契丹主將發東京,船載武庫兵仗,自汴浮河,欲置之於北地,遣奉國都虞候武行德部送,與軍士千餘人並家屬俱行。至河陰,軍亂,奪兵仗,殺契丹監吏,眾推行德為帥,與河陰屯駐軍士合,乃自汜水抵河陽。河陽偽命節度使崔廷勳率兵拒之,兵敗,行德等追躡之,廷勳棄城而遁,行德因據其城。
  • 6.    《宋史·武行德傳》:開運中,契丹至汴,行德被獲,乃偽請於契丹以自效。契丹信之,方具舟數十艘載鎧甲,令行德率將校軍卒送歸其國。激汴至河陰,行德謂諸將曰:“我輩受國厚恩,而受制於契丹,與其離鄉井、投邊塞,為異域之鬼,曷若與諸君驅逐兇黨,共守河陽,姑俟契丹兵退,視天命所屬歸之,建功業,定禍亂,以圖富貴可乎?”眾素服行威名,皆曰:“所向惟命,不敢愛死。”行德即殺契丹監使,分授器甲,由汜水倍道抵河陽。契丹節度使崔廷勳出兵來拒,行德麾眾逆擊,自旦及午殊死戰,廷勳大敗,棄城走。行德遂據河陽,盡以府庫分給將士,因推行德知州事。時契丹兵尚充斥,行德厲士卒,繕甲兵,據上游,士氣益奮,人望歸之。
  • 7.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天福十二年……夏四月……戊辰,權河陽留後武行德以城來歸。
  • 8.    《宋史·武行德傳》:聞漢祖起太原,即自稱河陽都部署,遣其弟行友間道奉表勸進,漢祖覽奏喜甚,即授行德河陽三城節度。
  • 9.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天福十二年……夏四月……辛未,以河陽都部署武行德為河陽節度使、檢校太尉,充一行馬步軍都部署。
  • 10.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上》:天福十二年……夏四月……崔廷勳以契丹眾攻武行德於河陽,行德出戰,為廷勳所敗。
  • 11.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八十七·後漢紀二》:天福十二年……五月……崔廷勳、耿崇美、奚王拽剌合兵逼河陽,張遇帥眾數千救之,戰於南阪,敗死。武行德出戰,亦敗,閉城自守。拽剌欲攻之,廷勳曰:“今北軍已去,得此何用!且殺一夫猶可惜,況一城乎!”聞弘肇已得澤州,乃釋河陽,還保懷州。弘肇將至,廷勳等擁眾北遁,過衞州,大掠而去。契丹在河南者相繼北去,弘肇引兵與武行德合。
  • 12.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夏五月……辛卯,詔取五月十三日車駕南幸。甲午,以判太原府事劉崇為北京留守,命皇子承訓。武德使李暉大內巡檢。丙申,帝發河東,取陰地關路幸東京。
  • 13.    《宋史·武行德傳》:漢祖由晉、絳至洛,行德迎候境上,以所部兵翼至京師,還河陽。
  • 14.    《舊五代史·(漢書)高祖紀下》:天福十二年……閏月……己卯,陝州節度使趙暉加階爵,晉州節度使王晏加檢校太尉,河陽節度使武行德加階爵,延州節度使高允權加檢校太尉。
  • 15.    《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上》:乾祐元年……三月……戊辰,靈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同平章事馮暉加兼侍中;河陽節度使武行德、滄州節度使王景、華州節度使侯章、晉州節度使王晏,並依前檢校太尉,加同平章事。
  • 16.    《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上》:乾祐元年……六月……以河陽節度使武行德為鎮州節度使,以宣徽南院使李暉為河陽節度使,以相州節度使王繼宏為貝州節度使。
  • 17.    《宋史·武行德傳》:乾祐中,加同平章事,移真定尹、成德軍節度。
  • 18.    《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中》:乾祐二年……九月……癸亥,鎮州武行德、鳳翔趙暉並加檢校太師。
  • 19.    《舊五代史·(漢書)隱帝紀中》:乾祐三年……三月……是月,鄴都留守高行周、兗州符彥卿、鄆州慕容彥超、西京留守白文珂、鎮州武行德、安州楊信、潞州常思、府州折從阮皆自鎮來朝,嘉慶節故也……甲子,西京留守白文珂、潞州常思、鎮州武行德並進邑封,鄆州慕容彥超移鎮兗州。
  • 20.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一》:廣順元年春正月……辛巳,鎮州武行德、晉州王晏、相州張彥成、潞州常思、邠州候章並加兼侍中……。
  • 21.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二》:廣順元年……三月……甲申,鎮州武行德移鎮許州,何福進移鎮鎮州。
  • 22.    《冊府元龜·卷一百六十九 帝王部》“納貢獻”:周太祖廣順元年……五月甲子,鎮州武行德來朝,獻粟二萬石。
  • 23.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二》:廣順元年……八月……以許州節度使武行德為西京留守,滑州折從阮移鎮陝州,河中扈彥珂移鎮滑州,陝州李洪信移鎮永興,華州王饒移鎮貝州,徐州王彥超移鎮晉州。
  • 24.    《宋史·武行德傳》:廣順初,加兼侍中,俄改忠武軍節度,遷河南尹、西京留守。
  • 25.    《宋史·武行德傳》:三年,丁外艱,起復。
  • 26.    《舊五代史·(周書)太祖紀四》:顯德元年春正月……甲申,宋州趙暉進封韓國公,青州常思進封萊國公,徐州王晏進封滕國公,鄧州侯章進封申國公,西京武行德進封譙國公,許州郭從義加檢校太師,鳳翔王景進封褒國公,華州孫方諫進封蕭國公。自趙暉已下並加開府儀同三司。
  • 27.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一》:顯德元年……秋七月……辛巳,荊南節度使、南平王高保融加守中書令,夏州節度使、西平王李彝興加守太保,西京留守武行德、徐州王晏、鄧州侯章並加兼中書令。
  • 28.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一》:顯德元年……冬十月……丙午,以安州節度使李洪義為青州節度使,以貝州節度使王饒為相州節度使,以徐州節度使王晏為西京留守,以西京留守武行德為徐州節度使。
  • 29.    《宋史·武行德傳》:顯德初,加開府階,進封譙國公。世宗即位,兼中書令。初,世宗處河東還,次河,以洛陽城頭缺,令葺之。行德率部民萬餘完其城,封邢國公。是秋,代王晏為武寧軍節度,與晏兩換其任。
  • 30.    《宋史·武行德傳》:先是,唐末楊氏據淮甸,自甬橋東南決汴,匯為污澤。二年,將議南征,遣行德率所部丁壯於古堤疏導之,東達於泗上。
  • 31.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三》:顯德三年……夏四月甲子,以徐州節度使武行德為濠州城下行營都部署,以前鄧州節度使候章為壽州城下水寨都部署。
  • 32.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三》:顯德三年……秋七月……丁未,濠州行營都部署武行德奏,敗淮賊二千人於州界。
  • 33.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九十三·後周紀四》:顯德五年……五月……唐郭遷謂將水軍斷渦口浮樑,又襲敗武寧節度使武行德於定遠,行德僅以身免。
  • 34.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四》:顯德四年……秋七月丁亥,以前徐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武行德為左衞上將軍。先是,詔行德分兵屯定遠縣,既為淮寇所襲,王師死者數百人,帝懲其僨軍之咎,故以環衞處之。
  • 35.    《宋史·武行德傳》:及親征,以行德為濠州行營都部署,破淮軍二千餘人於郡境。俄遣率師屯定遠以逼其城,為吳所敗,死者數百人,行德以身免,左授右衞上將軍。
  • 36.    《舊五代史·(周書)世宗紀五》:顯德五年……五月……癸巳,以左武衞上將軍武行德為鄜州節度使,以右神武統軍宋延渥為滑州節度使,以前同州留後王暉為相州留後。
  • 37.    《舊五代史·(周書)恭帝紀》:顯德六年……八月……鄜州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邢國公武行德進封宋國公……。
  • 38.    《宋史·武行德傳》:五年,下淮南,復授行德保大軍節度兼中書令。恭帝嗣位,進封宋國公。
  • 39.    《宋史·武行德傳》:宋初,加中書令,進封韓國公,再授忠武軍節度,改封魏國公。
  • 40.    《宋史·武行德傳》:乾德二年冬,移鎮安州,加開府儀同三司。
  • 41.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開寶二年):冬十月……己亥,上宴藩臣於後苑,酒酣,從容謂之曰:“卿等皆國家宿舊,久臨劇鎮,王事鞅掌,非朕所以優賢之意也。”前鳳翔節度使、兼中書令王彥超喻上指,即前奏曰:“臣本無勳勞,久冒榮寵,今已衰朽,乞骸骨,歸邱園,臣之願也。”前安遠節度使兼中書令榆次武行德、(行德,初見天福十二年。)前護國節度使郭從義、前定國節度使白重贇、前保大節度使楊廷璋,競自陳攻戰閥閲及履歷艱苦,上曰:“此異代事,何足論也。”庚子,以行德為太子太傅,從義為左金吾衞上將軍,彥超為右金吾衞上將軍,重贇為左千牛衞上將軍,廷璋為右千牛衞上將軍。
  • 42.    《宋史·武行德傳》:開寶二年,入為太子太傅。
  • 43.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一》(開寶三年):二月……丁酉,宴廣政殿,太子太師王溥、太子太傅武行德、左金吾衞上將軍王彥超皆醉酒失儀,為御史劾奏,詔釋之。
  • 44.    《宋史·武行德傳》:太平興國三年,以本官致仕。
  • 45.    《宋史·武行德傳》:四年,卒,年七十二,贈太師。
  • 46.    《宋會要輯稿·禮四一》:太子太傅:韓國公武行德,太平興國四年十月。李迪,慶曆七年十月。梁適,熙寧三年正月。並輟一日。
  • 47.    《冊府元龜·卷十四·帝王部》“都邑第二”:世宗顯德元年七月,西京留守武行德率其部民萬數完雒陽羅城。先是,車駕自太原回,行德覲於河陽,帝以雒表城隍頹缺有日矣,因面諭行德,令葺之。繇是,徵丁夫數千而加板築焉。
  • 48.    《冊府元龜·卷四百九十七·邦記部》“河渠”:五年三月,世宗在淮南會浚汴口,導其流而達於淮。汴河自唐室之季,為淮賊所決自甬橋東南悉匯為污澤。帝於二年冬將議南征,即詔徐州節度使武行德發其部內丁夫,因其古堤疏而導之,東至於泗上。是時,人皆竊議以為無益,惟帝不然之,曰:“二三年之後,當知其利矣。”至是果符聖慮,由是江淮舟楫果達於京師。萬世之利,其斯之謂乎!
  • 49.    《讀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河南一》:周顯德二年,方謀伐唐,命武寧帥武行德發民夫因故堤疏導之,東至泗上。五年,浚汴口,導河流,達於淮,江淮舟楫始通。
  • 50.    《宋史·卷二百五十二·列傳第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12-03]
  • 51.    注:元人所撰《宋史·武行德傳》將此事中的村童改換為民婦,尼姑改為僧人,其餘內容大致相同。今不取其説。
  • 52.    《折獄龜鑑·卷三·辨誣》:武行德之守洛京也,國家方設鹽法,有能捉獲一斤以上者,必加厚賞。時不逞之徒,往往以私鹽中人者。嘗有村童,負菜入城。途中,值一尼自河陽來,與之偕行。去城近,尼輒先入。既而,門司搜閲,於菜籃中獲鹽數斤,遂系之以詣府。行德取其鹽視之,裹以白綃帕子,而龍麝之氣襲人,驚曰:“吾視村童,弊衣百結,藍縷之甚者也。豈有薰香帕子?必是奸人為之耳。”因問曰:“汝離家以來,與何人同途?”村童以實對。行德聞之,喜曰:“吾知之矣。此必天女寺尼與門司冀幸以求賞也,”遂問其狀,命親信捕之,即日而獲。其事果連門司,而村童獲免。自是官吏畏服而不敢欺,京師肅然。
  • 53.    《宋史·武行德傳》:時禁鹽入城,犯者法至死,告者給厚賞。洛陽民家嫗將入城鬻蔬,俄有僧從嫗買蔬,就筥翻視,密置鹽筥中,少答其直,不買而去。嫗持入城,抱關者搜得鹽,擒以詣府。行德見盛鹽補非村嫗所有,疑而詰之,嫗言:“適有僧自城外買蔬,取視久之而去。”即捕僧訊治之,具伏與關吏同誣以希賞。行德釋嫗,斬僧及抱關吏數輩。人畏之若神明,部下凜然。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