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練

鎖定
武練,是傳統武術的基本練法,是基礎。它是以技法為主的訓練,屬應戰技法。
中文名
武練
定    義
傳統武術的基本練法
性    質
以技法為主的訓練

目錄

武練簡介

如果説武術的文練是以內功來推動技法,那麼武術的武練就是以技法來表現內功。拳無技不榮,技無功不用。無技法的練功,不是拳術。有人説大成拳不用技法,其實不然。以為單憑內功就可以搭手放人於丈外,讓應者立僕,如果不是內行故意省略技法描述,就是外行沒看出技法。有關太極拳的神奇描寫莫過於此。實際上沒有穩定的應戰心理和較為嫺熟的化打技法,同樣也是動急不能應,動緩不能隨,上不去,接不住,化不掉,發不出。

武練基礎

太極拳的武練法強調功架的工整,細節的變化,方向的正確,角度的巧妙,勁意的深透。吳式太極拳傳統練法中的低架子就屬於武練。它與中高架文練相比,架子低、步幅小、細節嚴、出功快,深受習練者喜愛,同時也令許多人望而卻步,因為難度大。例如,起勢中的馬步分掌,要求大腿蹲平仍保持上身中正,重心右移至一條腿時要平穩,不可有起伏。同時腰胯要徹底放鬆,渾身無一處僵硬。其行功走架時,閃展騰挪,步如靈蛇,身似游龍,翩若驚鴻。其摺疊轉關處,勁意似斷非斷,層次分明,靈活多姿。這種練法不易為中老年人接受,不易推廣,無法象文練法那樣普及。可以説,如果太極前輩當初公開的是武練法、武功架,哪怕動作練得再慢,恐怕也難能有現在那麼多中老年朋友參與了,更不會出現當代"翰林學士"競相出書論太極的熱鬧景觀。因為事實會讓"翰林"們明白:光靠一般性健身練法或單純文練,要產生"四兩撥千斤"、"耄耋御眾"的功夫,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出現。

武練套路

武練法除了套路訓練,還有單式、發勁、發聲,以及對接、喂拳訓練,也要練習排打等。但所有武練的內容都是科學的,不違背生理特點的。如適當地練習打沙袋,主要是感受技擊中的應力,決不是硬打蠻幹,以打出一手老繭為"功"。
山高路人稀。要真正學以致用練好太極拳,提高太極拳藝,就要文練、武練並重,遵循兩者對立、互根、消長、轉化的規律。文武之道,一張一弛;拳術之道,一文一武;技法之道,一陰一陽。其中包含一柔一剛、一內一外、一功一技、一靜一動等變化。技法上不變是相對的,暫時的,變化是絕對的,不斷的。陽不離陰,陰不離陽,陽盡陰生,陰盡陽生。陽中有陰,陰中寓陽,陰陽互生,復又互長。理為互根,轉化消長。文練為陰,武練為陽。陽為陰生,陰為陽長。文武兼重,體用俱強。

武練內功

太極拳的文練和武練説到底是要練好內功,提高拳技,達到功與技的高度統一,這一點和其它拳術是一樣的。有功無技難成藝,有技無功渾身空。功技合一,不可偏廢,這才是練好太極拳和其它拳術的正確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