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百祥

鎖定
武百祥又名作善。他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資本家,企業家,開明人士。他經營的同字號工商業在20世紀上半葉聞名於南北各地。
中文名
武百祥
外文名
Wu Baixiang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66年
出生地
樂亭縣何新莊

武百祥人物簡介

武百祥幼年家貧無法讀書,1892年7月隨舅父何善榮到長春當學徒。3年後升為管帳。1901年獨自到哈爾濱做小本生意,兩年後與同鄉趙憚唐合資創辦仝濟雜貨店,後改為同記。1921年武百祥開設了“大羅新百貨店”。1927年他又蓋起了同記商場百貨大樓,並開設了“同記工廠”。1929年又盤進了益豐源商店,更名為“大同百貨商店”。至此,武百祥的同記商場、大羅新、大同百貨店三足鼎立,控制了百貨行業。
1927年開業的同記商場百貨大樓是由武百祥、趙憚唐和董全忱三個人共同出資創建的(這三人是親戚為表兄弟),並不是完全由武百祥一人建立。另外,大羅新百貨店也是由董全忱和武百祥共同創建的。
他制定了“利公司、利勞資、利顧客、利同業”的經營方針。當時,舊的商號都是“三節”結算付貨款,武則貨到付款或預付貨款。這既“利公司”、又“利同業”,深受廠家歡迎。為了解決勞資問題,更有效地調動店員的積極性,他大膽革新,將舊的份子制改為薪金分紅制使商店利益店員利益緊緊連在一起。1937年將同記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把139名職員變為股東。
在管理上,武百祥以良規善法為準繩,多次修訂鋪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武百祥的這一套管理經營之道,為哈爾濱多數商店所效仿,時至今日,仍有借鑑之處。解放後,他積極擁護黨的工商政策,帶頭走公私合營的道路。1955年以來,他先後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執行委員,黑龍江省政協副主席,黑龍江省工商聯副主任委員,民進哈爾濱市副主任委員。
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文革”發生後,遭到“四人幫”一夥的迫害,於1966年9月6日去世。1979年3月9日中共哈爾濱市委為武百祥平反昭雪,並舉行了隆重的追掉會。

武百祥人生經歷

武百祥,又名武作善,1879年(清光緒五年)生,直隸(今河北)樂亭人。其父武士信,業農,自耕為生。
武百祥9歲入本莊私塾讀書。1892年7月,隨其舅父何善榮到長春經商,在雜貨鋪當學徒、管賬;做過搭板出牀子、提筐叫賣等小生意。1901年到哈爾濱。1903年,同陳彥、苗仲選合資創辦了“同記商場”,後因內部不和關閉。1907年,又拼湊資本,重新開業,仍稱“同記”。1908年初,同趙憚唐、王熙瑞合資4000元,共同經營“同記”。此後,兼營工商,辦起商辦工廠,使“同記”得到迅速發展。
1911年10月,武百祥赴天津辦貨,親自到外國租界地學習外商經營方式。1920年,又到天津、南京、上海和日本的大阪、橫濱、東京、橫須賀等地參觀工商業發展情況,還派員隨莫德惠組織的歐洲參觀團到蘇俄、波蘭、法國、英國、德國、瑞士去參觀學習,制定了“四利”(即利公司、利勞資、利顧客、利同業)的經營方針,並據此進行了一系列的革新,並於1921年10月,先後開辦了“大羅新”、“大同”百貨店,成為哈爾濱商界的一件空前新鮮事。
1925年,仿照資本主義國家的公司制辦法,百貨店將舊的“份子制”改為“薪金分紅制”,即盈餘按“東六西四”的比例進行分紅,凡月薪15元以上的職員都有分紅的資格,使職員、店員熱心經營。
1927年10月,在道外正陽四道街開辦了“同記百貨商場”。至此,武百祥的經商活動進入了“黃金時期”,且形成了一套在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國“與眾不同”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管理方法和營業手段。
“同記百貨商場”、“大羅新百貨店”門面修飾成“洋門臉”、大玻璃窗、立金字牌匾,內室佈置有哈哈鏡和電動“模特兒”,商品陳列和點綴均仿效外商。售貨採用了資本主義國家商店明碼標價、使用包裝紙等方法。還利用美國花旗、英國匯豐、日本正隆和蘇聯遠東銀行的資金,擴大經營。為日商、俄商代理批發和零售,並向日本派駐人員採購貨物。1927年這一年,“同記百貨商場”、“大羅新”、“大同”百貨店,從日本和歐洲進貨量佔全部進貨量的54%以上,年顧客達600萬人次,經營品種23類、3000餘種,年獲利“上海規銀”326500兩,合現大洋42萬元左右。在管理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對職員不但使用有方,而且管理尤為嚴格。規定店員要有高小文化程度、年紀輕、容貌端莊,錄用時要考試,還需經過一個時期的訓練,熟悉業務和規章制度後才能正式上崗售貨。為此,曾在哈爾濱和河北省樂亭縣設立專門培養新店員的學校,從進貨、銷售、商品知識、商品佈置、售貨方法到接待顧客,進行全面訓練。給店員比較優厚的福利待遇,專門開設醫院,實行免費醫療。備有俱樂部、浴池、理髮室、圖書室、遊藝室、運動場以及可容納千人的工人和店員宿舍等。他還重視信譽。為謀求“同記”的生存和發展,藉助各種社會勢力,特別是同掌握哈爾濱經濟命脈的俄、日、美等帝國主義資本集團,和中國的官僚資本保持着聯繫。還結交了當時哈爾濱的一批文人,如詩人陳凝秋,畫家白濤、顧肖虎,作家袁聚、於浣非等,使其營業宣傳有聲有色。對進貨價款的償付,打破了舊商號通行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三節清賬的常規,首創了隨時支付的辦法,既“利公司”又“利同行”。他的營業宣傳形式新穎、靈活多樣,不拘一格。除利用報紙、廣播進行廣告宣傳,還派人到各地張貼標語、圖畫,甚至僱用百餘輛人力車,敲鑼打鼓,賤賣樣品。
1929年,第二次世界經濟危機衝擊哈爾濱。“同記”因有70餘萬元的“金票”債務而陷入困境。武百祥束手無策,擬將“同記”關閉。哈爾濱市政當局為避免其給哈爾濱經濟發展造成重大影響,召開了“同記債權大會”,決定將其債務一律展期3年償還,從而渡過了難關。
偽滿洲國期間,日本帝國主義實行殖民統治,對東北進行瘋狂的經濟掠奪。陸續實施棉花、皮毛、皮革、糧谷等物資的統制法和生活必需品的配給制,發行名目繁多的公債,制定“七二五”停價令等,殘酷扼殺中國民族工商業。武百祥及其經營的“同記”等也難逃厄運,每況愈下。1942年,同記工廠倒閉;1944年,同記商場歇業;大羅新百貨店處於銷售殘存商品的不死不活、奄奄一息的狀態。
1946年4月28日,東北民主聯軍進入哈爾濱,哈爾濱解放。武百祥相繼開辦了制毛、皮革、制染、針織等工廠和“百善牧場”。“同記商場”死而復生,並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1950年盈利近40億元(東北流通券)。1955年末,武百祥出席全國工商聯執委擴大會議,表示擁護中國共產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採取的贖買政策。他積極申請公私合營,在哈爾濱工商界中起了帶頭作用。1955年12月2日,正式宣佈同記商場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公私合營,武百祥被安排為哈爾濱市百貨公司經理。 [1] 
1957年,因在大鳴大放中提出定息18年的主張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9年摘掉其右派分子帽子。“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受迫害,於1966年9月去世,終年87歲。1979年3月9日,中共哈爾濱市委為其平反,恢復名譽。
武百祥生前曾歷任哈爾濱市工商聯合會副主席、社會事業協會理事長、政協副主席、民主建國會副主任、人民政府委員和黑龍江省(包括原松江省)工商聯合會副主任、民主建國會副主任及全國工商聯合會執行委員、全國政協第二屆委員等職。武百祥著有《五十年自述》、《大羅新政策》、《同記工廠及附屬事業》等。他信奉基督教。曾任哈爾濱“基督教信義會”司庫執事、“中華基督教會”執事長和牧師,並在聖經院任教。
武百祥 武百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