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當山古建築羣

鎖定
武當山古建築羣,位於湖北省丹江口市境內,武當山古建築羣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明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大建武當山,歷時12年,建成9宮、8觀、36庵堂、72巖廟、39橋、12亭等33座建築羣,嘉靖年間又增修擴建。整個建築羣嚴格按照真武修仙的故事統一佈局,並採用皇家建築規制,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翠瓦望玲瓏,樓台隱映金銀氣,林岫迴環畫鏡中”的“仙山瓊閣”的意境,綿延140裏,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成就的博物館”和“掛在懸崖峭壁上的故宮”。
武當山遺存古建築53處,建築面積2.7萬平方米,建築遺址9處,各類文物5035件。1982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1994年,武當山古建築羣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武當山古建築羣
外文名
Ancient Building Complex in the Wudang Mountains
地理位置
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永樂路33號
氣候條件
北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AAAAA級
佔地面積
312 km²

武當山古建築羣建設沿革

武當山 武當山
武當山位居四大道教名山之首,是著名的道教聖地,道教文化源遠流長。春秋至漢末,武當山已是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
秦漢時,就有許多隱士、道眾到此結茅為庵。
魏晉南北朝時期,武當道教得到發展。
武當山古建築羣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歷代皇帝都把武當山作為皇室家廟來修建。 [2]  史載,唐貞觀年間(627-649),太宗敕建五龍祠;大曆年間(766-779)建“太乙”、“延昌”等廟宇;乾寧三年(896年)又建“神威武公新廟”。
宋真宗時升五龍祠為五龍觀,宋宣和年間(1119-1125),創建紫霄宮。元代時建成9宮8觀。
永樂年間,永樂皇帝遣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侍郎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率軍民工匠三十多萬人,用十二年時間,在武當山長達160裏的建築線上建成9宮9觀等33處建築羣。成化嘉靖年間,又有所擴建和增建,使武當山成為當時全國最大的道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有各種建築五百多處,大小為楹二萬多間。
清代至民國,或毀於兵火,或遭破壞、或坍塌,武當山建築規模逐漸縮小。
解放後,湖北省政府把全山古建築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至1968年建設丹江口水庫時,淨樂宮等古建築及遺址被淹沒,其大部分石質建築構件現保存在丹江口市內。省、市文物部門已對部分珍貴建築進行了復原。 [3]  國家也撥專款修復和重建二百多間三萬多平方米,修復三條登山古神道以及古橋十幾座。有較完好的建築129處,廟房1182間,建築面積43332平方米,仍不失當年的宏偉氣勢。 [2] 

武當山古建築羣地理環境

武當山古建築羣地理位置

武當山古建築羣位於中國湖北省十堰市境內,地理座標為東經110°56′15″-111°15′23″,北緯32°22′30″-32°35′06″,遺產保護區面積15000公頃,緩衝區800公頃。 [4] 

武當山古建築羣氣候特徵

武當山古建築羣處於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南北過渡屬性,從丹江水庫沿巖至天柱峯頂,氣候的垂直層帶明顯,兼有豐富多彩的局部小氣候,大體可分三層氣候區。高層:即朝天宮至金頂,海拔1200-1612米,年平均氣温7.7-10.0°C之間,無霜期163-194天;中層:即紫霄宮至朝天宮一帶,海拔750-1200米,年平均濕度10.0-12.0°C,無霜期194-222天,降水量995-1106毫米;在海拔750米以下的太子坡、武當山集鎮一帶,年平均氣温12.8-16.0°C,無霜期222-254天,降雨量843-995毫米。景區温和氣温的成因,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作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了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故水域附近冬暖夏涼。 [5] 
武當山 武當山

武當山古建築羣規模佈局

武當山古建築羣總體規劃嚴密,主次有序。選擇建築位置,注重周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聚氣藏風,與自然和諧統一。其規模之大、規制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在中國道教建築中實屬罕見。

武當山古建築羣佈局

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世界文化遺產證書
武當山古建築羣是根據《真武經》中真武修真的神話來設計佈局,突出了真武信仰的主題。在《真武經》中,真武的出生地為淨樂國,因此,在均州城外建有淨樂宮;五龍、紫霄、南巖為真武修煉之地;玉虛宮,因真武被封為“玉虛師相”而得名;真武曾領元和遷校府事而建元和觀;回龍觀、迴心庵、磨針井、太子坡、龍泉觀、上下十八盤、天津橋、九渡澗等無不與真武修真的神話有關。
武當山古建築羣的整體佈局是以天柱峯金殿為中心,以官道和古神道為軸線向四周輻射。北至響水河旁石牌坊為80公里,南至鹽池河佑聖觀25公里,西至白浪黑龍廟50公里,東至界山寺35公里。在這些建築線上,採取皇家建築法式統一設計佈局,整個建築規模宏大,氣勢雄偉,主題突出,井然有序。
武當山古建築羣還體現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保持了武當山的自然原始風貌。工匠們按照明成祖朱棣“相其廣狹”、“定其規則”、“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的原則來設計佈局。營建武當山的材料不是主地取材,而是從陝西、四川等地採買運來。《太和山志》記:“建武當宮觀材木,採買十萬有奇,悉自漢口江岸,直抵均陽,置堡協運。”明代詩人王世貞詩云:“少府如流下自撰,蜀江截流排豫章。”可見當時建築木材不是就地砍伐,這樣就很好地保護了武當山的植被。在營建時,充分利用峯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澗的奇峭幽邃,使每個建築單元都建造在峯、巒、巖、澗的合適位置上,其間距的疏密、規模的大小都佈置得恰到好處,使建築與周圍環境有機地融為一體。 [2] 

武當山古建築羣設計

太子坡九曲黃河牆 太子坡九曲黃河牆
武當山古建築在設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點。宮觀都建築在峯、巒、坡、巖、澗之間,整個建築羣體疏密相宜,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中國建築藝術的優秀傳統, [6]  設計上力求建築與環境融為一體。為解決建築與環境的和諧,“欽差提調”陰陽典術王敏、陰陽師陳羽鵬帶着弟子們跑遍大山的每個角落,尋龍查砂點穴,利用風水術獨特的曲線完美效應,不僅解決了武當山古建築羣有關節奏、韻律、整體統一的美學問題,而且調動人的審美情緒朝着文化定勢去發展。 [7]  山水川穀遠取其勢近取其質,宮觀廟祠適形而止,不僅具有良好的尺度感和嫺熟的空間技巧,而且具有一種神奇寧靜的美,神仙世界“雖為人造,宛若天成”。武當山古建築羣對天柱峯的處理最為精彩。天柱峯海拔1612米,是眾山之“祖山”,無屏山案山砂山可言。為了“藏風聚氣”,沿山腰建紫禁城環繞,東南西北四天門只有南天門可以開啓,以確保“氣不外泄”。由此抵禦了四周的寒風,使城內温度適合於植物的生長,充滿生機;同時高大石頭城烘托了“天國”神聖威嚴的氣氛,在形式上使金殿更加雄偉。 [7]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13)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13)
武當山古建築羣是根據中國傳統的風水理論所建。在朝向、間距、體量、色彩上非常注重與環境保持協調,形成了“五里一庵十里宮,丹牆碧瓦望玲瓏”的人間仙境。
武當山古建築羣具有強烈的象徵性。這種象徵意藴並不是以抽象的哲學概念,而是融解在形象內容之中的意味和旨趣。皇家廟觀的佈局是靠不同的形體、比例組合成的藝術空間,是靠斜線弧線的運動、色彩的冷暖去形成。可是大山的雄奇險峻給建築帶來的是非線性、混沌性和不測性等困難。
皇帝敕修武當山還帶有強烈的帝王封禪的色彩。武當山古建築羣要求高大堅固,是當時的國家標準建築。 [8] 

武當山古建築羣規制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5)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5)
武當有着中國規模最大的道教宮觀建築羣。建築是根據真武帝修仙神話來安排布點的,並且按照政權和神權相結合的意圖營建,體現皇權和道教所需要的“莊嚴”“威武”“玄妙”“神奇”的氛圍。 [9] 
武當山建築從淨樂宮到天柱峯,皇家共建有33組大建築羣,這些建築羣根據其賦予的等級,嚴格按典章制度安排,天柱峯主殿金殿相傳是真武坐鎮指揮天下的地方,因此採用了建築等級中最高等級——重檐廡殿、九踩斗拱、黃色等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規格。
大型道宮也採取皇家特有的建築規格,主殿為單檐歇山或重檐歇山,上檐七踩斗拱,下檐五踩斗拱,彩繪樑棟、天花藻井;遇真宮大殿和太和大殿皆為單檐歇山。在建築組合上強調主軸線,特別是開闊的台地和平地上的大型宮殿,“皇權中軸”的指導思想十分明確,如玉虛宮幾乎完全按皇家宮殿建築“三朝五門”的模式,建有外羅城、紫禁城、內羅城三道城牆,如同故宮的三朝,並按天子禮儀建有五道門。

武當山古建築羣文物遺存

武當山一共有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遇真宮四座宮殿和玉虛宮、玉龍宮遺址以及大量庵堂、祠堂、巖廟等古建築200餘棟,古建築129處,建築面積5萬平方米,佔地面積100多萬平方米。著名的建築有金殿、太和宮、南巖宮、紫霄宮、復真觀玄嶽門等,其中,金殿、南巖宮、紫霄宮、玄嶽門、玉虛宮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古建築羣太和宮

武當金殿 武當金殿
太和宮,又叫金殿,俗稱金頂,位於天柱峯南側,佔地面積8萬平方米,有古建築20餘棟,建築面積l1600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
金殿:明代銅鑄仿木結構宮殿式建築,位於天柱峯頂端的石築平台正中,面積約160 平方米,朝向為東偏南8°。殿面寬與進深均為三間,闊4.4米,深3.15米,高5.54米。四周立柱12根,柱上疊架、額、枋及重翹重昂與單翹重昂斗拱,分別承託上、下檐部,構成重檐底殿式屋頂。正脊兩端鑄龍對峙。四壁於立柱之間裝四抹頭格扇門。殿內頂部作平棋天花,鑄淺雕流雲紋樣,線條柔和流暢。地面以紫色石紋墁地,洗磨光潔。屋頂採用“推山”做法為特點。殿內於後壁屏風前設神壇,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冊,右侍玉女端寶,水火二將,執旗捧劍拱衞兩廂。壇下玄武一尊,為金婉合體。壇前設香案,置供器。神壇上方高懸餾金匠額,上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手跡“金光妙相”四字。殿外檐際,懸盤龍鬥邊餾金牌額,上豎鑄“金殿”二字。殿體各部分件採用失蠟法鑄造,遍體餾金,無論瓦作、木作構件,結構嚴謹,合縫精密,顯示中國鑄造工業發展的高度水平。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2) 武當山古建築羣(圖2)
古銅殿:位於天柱峯前小蓮峯上。元代大地十一年(1307年)鑄,高3米,闊2.8米,深2.4米,懸山式屋頂,全部構件為分件鑄造,卯榫拼裝,各鑄件均有文字標明安裝部位,格扇裙板上鑄有“此殿於元大德十一年鑄於武昌梅亭萬氏作坊”,是中國最早的銅鑄木結構建築。
紫禁城:建於永樂十七年(1419年),延天柱峯環繞,周長345米,牆基厚2.4米,牆厚1.8米,城牆最高處達10米,用條石依巖砌築,每塊條石重達500多千克,按中國天堂的模式建有東、南、西、北四座石雕仿木結構的城樓象徵天門。該石雕建築在懸崖徒壁之上,設計巧妙,施工難度大。 [10] 

武當山古建築羣紫霄宮

紫霄殿 紫霄殿
紫霄宮於宋宣和年間(1119-1125)始建;元代重建,名“紫霄元聖宮”;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賜額“太玄紫霄宮”;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擴建到806間;解放後,曾幾度修葺,保持了原貌。
紫霄宮佔地面積7.4萬平方米,先有廟宇182間,建築面積8553平方米。該宮高18米,寬30米,進深12米,面積為350多平方米。眾多的建築中,用才廣泛,有木構、銅鑄、石雕等,都達到了極高的技藝水平。整體建築憑藉山勢,至取欲揚先抑、先疏後密、首尾相顧、遙相呼應的手法建成,數百級寬闊的是階依山疊砌。層層崇台氣象森嚴,殿堂樓閣鱗次櫛比,紅牆翠瓦宏大壯觀,由下而上依次建龍虎殿、碑亭、十方堂、紫霄大殿、父母殿,兩側為配殿、東西宮和東西道院,主次分明,莊嚴肅穆,極具皇家道場氣派。
紫霄大殿為紫霄宮的正殿,是武當山保存下的唯一的一座重檐歇山式木結構殿堂。這座在中國古建築中屈指可數的抬梁式大木結構的道教建築,其結構、佈局科學合理,藝術風格協調統一,同自然環境融為一體,在武當山古建築羣中獨具風貌,集中體現了中國明清建築的輝煌成就。 [11] 

武當山古建築羣南巖宮

南巖宮 南巖宮
南巖宮始建於元至元二十二年至元至大三年(1285-1310年),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位於獨陽巖下,山勢飛翥,狀如垂天之翼,以峯巒秀美而著名。存建築2l棟,建築面積3505平方米,佔地9萬平方米。有議案天乙真慶宮石殿、兩儀殿、皇經堂、八封亭、龍虎殿、大碑亭和南天門建築物。主體建築天乙真慶宮石殿,建於元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以前,面闊11米,進深6.6米,通高6.8米,梁、柱、門、窗等均以青石雕鑿而成。頂部前坡為單檐歇山式,後坡依巖,作成懸山式,檐下斗栱均作兩跳,為遼金建築斗栱的做法。龍頭香,長3米,寬僅0.33米,橫空挑出,下臨深谷,龍頭上置一小香爐,狀極峻險。 [10] 

武當山古建築羣瓊台中觀

三清殿 三清殿
中觀(瓊台),元朝始建,稱為“瓊台宮”,明清時修葺擴建。建有上觀、中觀、下觀,有24座道院,廟房一百多間,大部分已廢。現存有元朝建的中觀石殿和上下觀遺址。
瓊台中觀,有古廟房14間,建築面積479平方米,建築及遺址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這裏曾經是明代的道家研製“八寶紫金錠”的製藥廠,已修葺如初。 [12] 

武當山古建築羣五龍宮

五龍宮,位於靈應峯下,前列金鎖峯,環繞磨針、飛雲諸間。唐貞觀年間,敕建“五龍祠”;宋真宗賜額“五龍靈應之觀”。據史料記載,這是武當山歷史上敕建的第一座道觀。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詔改觀為“五龍靈應宮”;元仁宗賜額“大五龍靈應萬壽宮”。明洪武五年(1372年)復修;明永樂十年(1412年)擴建到215間,賜額“光聖五龍宮”;嘉靖年間擴建到850間。明代詩人王世貞贊曰:“層層歷落怪松,擁殿千朵芙蓉”。1930年又毀於火,遺存建築及遺址佔地25萬平方米。 [13] 

武當山古建築羣復真觀

復真觀又名太子坡,據記載,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建玄帝殿宇、山門、廊廡等29間。明嘉靖三十二年擴建殿宇至200餘間。清代康熙年間,曾先後三次修葺。清代乾隆二十年至二十六年又重修大殿、山門等殿宇。後因年久失修,損壞嚴重。公元1982年經國家投資,對復真觀開展全面修繕,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復真觀大殿,又名“祖師殿”,是復真觀神靈區的主體建築,也是整個建築羣的高潮部位。通過九曲黃河牆、照壁、龍虎殿等建築物的鋪墊渲染,在第二重院落突起一高台,高台上就是復真觀大殿,富麗堂皇的大殿使人感到威武、莊嚴、肅穆,頓生虔誠之感。包括回龍觀、磨針井(純陽宮)、老君堂、八仙觀等景點。
大殿內供奉真武神像和侍從金童玉女,塑像為武當山全山最大的彩繪木雕像,歷600年。 [14] 
該建築羣基本上是按照真武修煉的故事來精心設計的,利用獅子峯的特殊地形,古代建築大師們順依山勢的迴轉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牆,被稱九曲黃河牆。進二道山門豁然顯出一寬闊院落,漫步走進,只見小院重疊、幽靜雅適,前有依巖而建的“五雲樓”,中有“皇經堂”、“藏經閣”,後有高台之上的“太子殿”。整體佈局左右參差,高低錯落,諧調而完美,充分體現道教“清靜無為”的思想內涵。
復真觀的五雲樓,也叫五層樓,高15.8米,是武當山最高的木構建築。五雲樓採用了中國傳統的營造工藝,牆體、隔間、門窗均為木構,各層內部廳堂房間因地制宜,各有變化。五雲樓最有名之處就是它最頂層的“一柱十二梁”,也就是説,在一根主體立柱上,有十二根梁枋穿鑿在上,交叉疊擱,計算周密。

武當山古建築羣兩儀殿

兩儀殿 兩儀殿
在南巖,古代建築設計者巧妙結構,側築山門,建了這座父母殿,體現出建設者的高超構思。在這裏,“兩儀”的主要意思是指“父母”,也可延伸為“天地”、“陰陽”等。武當道教一個鮮明的特徵是要求出家人忠孝信誠。在武當各宮觀主殿的後面都建有父母殿,雖説裏面供奉的是真武的生身父母,但也是在教誡每位信徒香客,孝敬父母是修行人生的一大要義,也是武當道教最基本的信仰和行為準則之一。
兩儀殿內供奉有聖父、聖母像、聖父、聖母是道教對真武神父母的尊稱。武當道教崇奉聖父、聖母,體現着中國的忠孝倫理觀,已融合於武當道教的教義之中。此外,殿內還供奉眾多的道教神仙像。 [15] 

武當山古建築羣治世玄嶽牌坊

治世玄嶽牌坊 治世玄嶽牌坊
“治世玄嶽”牌坊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位於武當山鎮東4000米處,為進入武當山的第一道門户,又名玄嶽門,系石鑿仿大木建築結構,三間四柱五樓牌坊,高11.9米,闊14.5米。明間與次間之比為5:3。坊柱高6.4米,柱周設夾杆石以鐵箍加固。柱頂架龍門枋,枋下明間為浮雕大小額枋上部出卷草花牙子雀替,承託浮雕上訪和下枋,枋間嵌夾堂花板,構成明間高敞、兩側稍低的三個門道。正樓架於龍門枋上,明間左右立枋柱,中嵌矩形橫式牌匾。次間各分兩層架設邊樓、雲板與次樓,構成寬闊高聳的正樓、邊樓,由上而下,逐層外展的三滴水歇山式的坊樓,中嵌橫式牌匠刻嘉靖皇帝賜額“治世玄嶽”。此坊結構簡練,構件富於變化,全用卯榫拼合,裝配均衡嚴謹,坊身裝飾華麗,雕刻精工,運用線刻、圓雕、浮雕等方法,雕刻了人物、動物和花齊圖案等,是南方石作牌樓之佳作,也是明代石雕藝術珍品。 [16] 
整座牌坊非常壯觀,牌坊的坊額、檐椽、欄柱上,刻有仙鶴遊雲、八仙祝壽等圖案,坊下鰲魚相對,卷尾支撐,坊頂有鴟吻吞脊的裝飾,檐下坊間綴以各種花鳥圖案,做工精細。1988年,國務院公佈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當山古建築羣文化價值

武當山古建築羣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設計、構造、裝飾、陳設,不論木構宮觀、銅鑄殿堂、石作巖廟,以及銅鑄、木雕、石雕、泥塑等各類神像都達到了高度的技術與藝術成就。武當山道教建築羣始終由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皇室派員管理。建築其規模之大,規劃之高,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神像、供器之多,在中國現存道教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武當山金殿及殿內神像、供桌等全為銅鑄餾金,鑄件體量巨大,採用失蠟法(蠟模)翻鑄,代表了中國明代初年(15世紀)科學技術和鑄造工業的重大發展。武當山古建築中的宮闕廟宇集中體現了中國元、明、清三代世俗和宗教建築的建築學和藝術成就。古建築羣坐落在溝壑縱橫、風景如畫的湖北省武當山麓,在明代期間逐漸形成規模,其中的道教建築可以追溯到公元七世紀,這些建築代表了近千年的中國藝術和建築的最高水平。 [17] 
同時武當山建築羣的興建,是明代皇帝朱棣在擴展外交的同時,對內大力推崇道教,灌輸“皇權神授”思想,以鞏固其內部統治,具有重大的歷史和思想信仰等意義。
武當山的古建築-磨針井 武當山的古建築-磨針井
武當山古建築羣在建築藝術和建築美學上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有着豐富的中國古代文化和科技內涵,是研究明初政治和中國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見證。武當山古建築羣總體規劃嚴密,主次分明,大小有序,佈局合理。建築位置選擇,注重環境,講究山形水脈佈局疏密有致。廟宇宏敞,建築巍峨,古樸壯觀,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藝術創造力。
武當山的古建築對宗教、民間藝術和建築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積極影響。其建築類型多樣,用材廣泛,各項建築的設計、構造、裝飾、陳設,都達到了很高的技術和藝術成就。 [1] 

武當山古建築羣保護情況

太子坡 太子坡
武當山古建築羣由於年代久遠極需保護,自1952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億多元用於古建築保護。特別是2004年6月17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武當山召開現場辦公會,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湖北省省委書記俞正聲強調對武當山古建築實施“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科學規劃、嚴格管理”的十六字方針,直接加強了武當山古建築羣的保護力度,使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得到了空前的保護和發展。
武當山古建築羣遺產地設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管理委員會,行使政府職能,全面負責遺產的保護、管理、開發、利用、規劃和建設。武當山特區管委會下設文物局、文物管理所和博物館,負責武當山古建築羣及其附屬文物保護,有專業從事文物保護人員128人。 [4] 
為加強武當山古建築羣的保護工作,2004年起,當地將每年的9月15日列為“武當山世界文化遺產保護日”。
2017年9月15日起,開始實施《十堰市武當山古建築羣保護條例》。
條例規定,在武當山古建築羣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工程建設或者爆破、鑽探、挖掘等作業。在武當山古建築羣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不得破壞古建築羣的歷史風貌。
條例還規定:在武當山文物保護範圍內禁止以下6種行為:損毀文物保護設施;存儲液化石油氣等易燃易爆物品;野炊、燃放孔明燈、燃放煙花爆竹;在設有禁止煙火標誌區域吸煙、燒紙、焚香;亂倒垃圾、排放污水;其他有損文物安全的行為。
對違反上述有關規定,不構成犯罪的行為,視情節和造成後果的嚴重程度,對違法單位和個人可處以50元以上50萬元以下不等的罰款。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8] 
2021年11月,實施武當山古建築羣整體保護維修工程被列入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 “十四五”規劃。 [20] 
2022年1月,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名錄。 [21] 

武當山古建築羣交通信息

武當山位於湖北省十堰市,陸路交通比較發達,鐵路、航空或公路到達武當山都較為便捷。如果打算乘坐飛機前往,可乘飛機到武當山機場,再坐巴士到達武當山景區。 [19]  武當山位於漢渝鐵路沿線,有多個車次經過,選擇較多。由於武當山地處中國大陸版圖中心方位,與北京、上海、廣州等核心城市距離幾乎相等,高速車程約10小時。景區內的環保觀光大巴憑票在景區內各停靠點可自由上下車。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