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江新區

(湖北省級新區)

鎖定
長江新區是湖北省人民政府規劃的一個新區,是武漢的“未來之星”。 [1] 
長江新區位於武漢漢口東北部的長江之濱,範圍東至倒水河,西至灄水河府澴河張公堤,南至長江北岸,北至318國道,涉及新洲區黃陂區江岸區三個行政區有關區域,規劃總面積約61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52萬人。 [4] 
2017年7月30日,武漢長江新城工作委員會、長江新城管理委員會宣佈成立。 [1]  2022年2月27日,武漢長江新區由湖北省人民政府批覆設立,同年2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武漢長江新區成立大會。 [3] 
武漢長江新區管理委員會湖北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委託武漢市人民政府管理,負責武漢長江新區的規劃、建設、管理和服務等工作。 [5]  長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由中央編辦、省編委批覆設立,分別作為省委派出機關、省政府派出機構,規格為正廳級 [4] 
中文名
武漢長江新區
外文名
Wuhan Changjiang New Area
別    名
長江新區
行政區劃代碼
420130
行政區類別
省級新區
所屬地區
湖北武漢
地理位置
武漢東北部長江之濱 [7] 
面    積
約 610 km² [7] 
下轄地區
6個街道,1個辦事處,2個產業園
政府駐地
湖北省武漢市漢口北大道208號 [8] 
電話區號
027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約 52萬 人
著名景點
濱江國際創意文旅區
灄水東岸高鐵文旅區
倒水西岸古鎮文旅區 [9] 
機    場
武漢天河國際機場
火車站
長江新區站漢口站
車牌代碼
鄂A、鄂W [10] 
管委會主任
趙利洪

長江新區建制沿革

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2017年1月22日上午開幕。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作大會報告,“聚力改革創新 奮力拼搏趕超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全面開啓復興大武漢新徵程”,提出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化、生態化大武漢。
2017年2月15日,武漢市第十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在武漢劇院開幕,市長萬勇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武漢將圍繞“一城一軸一心”,即長江新城長江主軸東湖綠心,規劃建設世界亮點區塊,提升城市功能品質。
2017年9月30日上午,武漢長江新城工作委員會、長江新城管理委員會宣佈成立。 [2] 
2022年2月28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開武漢長江新區成立大會。 [3] 
長江新區成立大會

長江新區行政區劃

包含諶家磯街道、三里橋街道、六指街道、武湖街道、大潭辦事處、倉埠街道、陽邏街道以及智能製造產業園、臨港產業園(武漢新港空港綜合保税區)。 [7] 
長江新區
根據武漢長江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長江新區將構築“153”城鎮空間格局。 [6] 
長江新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
1個江灣中心片區
主要佈局國際交往、創新策源和高端商務等現代都會服務功能。
5個城市片區
諶家磯片區,主要佈局創新創業、總部平台和未來社區等功能。
武湖—三里橋片區,主要佈局綜合服務、生命健康和科教創新等功能。
陽邏港片區,主要佈局港口運輸、臨港物流和綜合保税等功能。
朱家湖片區,主要佈局智能製造、大健康和低碳經濟等功能。
柴泊湖片區,主要佈局綜合服務、航運服務和生態居住等功能。
3個新市鎮片區
六指片區、倉埠片區和魯台片區,重點發展文旅休閒、都市農業等功能。

長江新區地理環境

武漢長江新區位於武漢東北部的長江之濱,東至倒水,西至灄水、府澴河、張公堤,南至長江北岸,北至318國道,涉及江岸、黃陂、新洲三個行政區域,規劃總面積約610平方千米。 [7] 
長江新區

長江新區自然資源

山水形勝、擁江攬湖,擁有長江岸線26.6公里,主要河流14條,其中長江、府澴河、灄水、倒水等河流環繞新區,武湖柴泊湖等10個湖泊遍佈新區,生態環境優美,環境資源承載能力強。

長江新區政治

長江新區黨工委、管委會由中央編辦、省編委批覆設立,分別作為省委派出機關、省政府派出機構,規格為正廳級 [4] 

長江新區經濟

擁有國家級綜合保税區、省級經濟開發區、服務業示範園區等多個產業園區,裝備製造、機電建材、港口物流、循環經濟、食品加工、都市農業等產業初具規模。地質條件穩定,地勢平坦開闊,具備快速啓動、高標準建設的基礎條件。 [4] 

長江新區交通運輸

長江新區處在長江經濟帶和“一帶一路”的戰略交匯點,有機連接武漢中心城區武漢都市圈鄂東北地區,擁有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核心港—陽邏港,緊鄰武漢天河國際機場長江新區站,中歐班列(武漢)在此與長江黃金水道“無縫銜接”,鐵、水、公、空、管多元立體交通匯集,交通方便快捷。 [7] 

長江新區歷史文化

位於長江新區中心的武湖,在2000年前便是東漢江夏太守黃祖昌操練水軍之所。處於西北的魯台片區,擁有雙鳳亭等為數眾多的“二程故里”遺蹟遺址。東部的倉埠街則是省級歷史文化名鎮。
長江新區將加快打造武漢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努力建設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新標杆、中部地區綠色崛起的新引擎、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連接的新樞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的新支撐,着力打造承載全球創新成果轉化應用的未來之城、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先行示範的大美之城、現代城市建設治理的典範之城。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