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話劇院

鎖定
前身為“中南文工團”。成立於1950年4月;1953年6月與中南文藝學院合併,成立中南人民藝術劇院;1954年8月,改為武漢人民藝術劇院;1957年2月改為現名。
中文名
武漢話劇院
前    身
中南文工團
成立時間
1950年4月
地    區
武漢

武漢話劇院發展歷史

前身為“中南文工團”,成立於1950年4月,1953年6月與中南文藝學院合併,成立中南人民藝術劇院,1954年8月,改為武漢人民藝術劇院,1957年2月改為現名。1980—2000年,該院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以創作精品劇(節)目為指導思想,共創作上演古今中外劇(節)目137個,其中創作劇(節)目115個,共演出2,632場,觀眾達319萬餘人次,二度赴新加坡演出,共獲各類獎項238項,其中國家級獎68項,省級獎48項,市級獎122項。獲獎劇(節)目40個,有近60人獲各級各類獎,其中獲國家級獎27人。其中《同船過渡》1995年獲文化部第五屆“文華大獎”、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2個文華表演獎,打破武漢市文華大獎“零”的紀錄;同年,還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劇協“曹禺戲劇文學”獎;兩位主角獲第六屆上海“白玉蘭”表演獎,在第四屆(成都)戲劇節上獲優秀演出獎及5個單項獎。(圖69-22)從1995—2000年,先後獲得各級各類獎30項,其中國家級獎12項。《人生一台戲》獲市“五個一工程”獎、“黃鶴文藝”獎、省優秀作品獎、1997年在“第四屆武漢市藝術院團新劇(節)目交流演出”中獲優秀劇目獎及單項獎共10項。《春夏秋冬》在1999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省第六屆新作展優秀劇目獎和7個單項獎,兩年間共獲獎11項。小品《真假難辨》自1994年演出以來,久演不衰,演出近200場,1995年獲文化部首次頒發的“文華新節目獎”,周錦堂獲“文華表演獎”。1995—2000年共獲獎14項,其中國家級獎8項等

武漢話劇院主要成果

1980—2000年,該院以“五個一工程”為龍頭,以創作精品劇(節)目為指導思想,共創作上演古今中外劇(節)目137個,其中創作劇(節)目115個,共演出2,632場,觀眾達319萬餘人次,二度赴新加坡演出,共獲各類獎項238項,其中國家級獎68項,省級獎48項,市級獎122項。獲獎劇(節)目40個,有近60人獲各級各類獎,其中獲國家級獎27人。其中《同船過渡》1995年獲文化部第五屆“文華大獎”、文華劇作獎、文華導演獎、2個文華表演獎,打破武漢市文華大獎“零”的紀錄;同年,還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劇協“曹禺戲劇文學”獎;兩位主角獲第六屆上海“白玉蘭”表演獎,在第四屆(成都)戲劇節上獲優秀演出獎及5個單項獎。(圖69-22)從1995—2000年,先後獲得各級各類獎30項,其中國家級獎12項。《人生一台戲》獲市“五個一工程”獎、“黃鶴文藝”獎、省優秀作品獎、1997年在“第四屆武漢市藝術院團新劇(節)目交流演出”中獲優秀劇目獎及單項獎共10項。《春夏秋冬》在1999年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省第六屆新作展優秀劇目獎和7個單項獎,兩年間共獲獎11項。小品《真假難辨》自1994年演出以來,久演不衰,演出近200場,1995年獲文化部首次頒發的“文華新節目獎”,周錦堂獲“文華表演獎”。1995—2000年共獲獎14項,其中國家級獎8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