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文化

鎖定
《武漢文化》1947年5月1日創刊於漢口,月刊,由湖北省漢口市文化運動委員會刊印發行,華中圖書公司總經售。屬於地方文化事業刊物,停刊時間及停刊原因不詳,現館藏1947年出版的第1卷第1 期和第2期。
中文名
武漢文化
語    種
中文
創刊時間
1947年
出版週期
月刊

武漢文化人員編制

《武漢文化》的發行人為張鐵君,主編為胡紹軒,主要撰稿人有胡紹軒、夏舒雁、王季思、王祖光等。

武漢文化辦刊宗旨

該刊以報導武漢及華中區文化為旨趣,內容以文化各部門之論著、批評、介紹、史料、通訊、特寫及作家自白等作品為主。

武漢文化辦刊成果

該刊在創刊時表示,其所認為的文化,是包括一切有形的實物與無形的種種事項,其研究的目標和對象是在較為狹隘的範圍內的,包括學術、教育、戲劇、音樂、雕刻、書畫、報刊、文學等。
《武漢文化》所刊載的內容類型豐富,就戲劇戲曲來説,有介紹平劇與地方戲的關係以及南北方平劇差異的文章《平劇與地方戲》,以及對於中國戲劇運動的發展評述,如田禽的《中國戲劇運動的厄運》一文。此外,也報道了當時的一些文化活動的開展情況,如《第七屆美術節美展在漢口》、《評黃君壁先生畫展》等。同時,《武漢文化》還開闢有國內外文化、中華文化、武漢文化等欄目,介紹不同地方的文化發展情況。該刊重點關注的是武漢地區的文化發展動態,詳細介紹了武漢地區各類文化情況。值得注意的是該刊發佈啓事,徵求武漢文化界各部門的各種史料,這對於系統的瞭解武漢歷史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武漢文化》作為一份地方文化事業刊物,它的創刊對於我們研究武漢地區的文化發展具有較為重要的參考價值。其中所刊載的對於文化發展的評述文章以及所報道的文化活動的消息,都為研究當時中國文化的發展進程提供了佐證。

武漢文化文化傳統

《開展武漢文化的幾點要求——代發刊詞》 張鐵君
武漢文化之急待開展,這是誰也不會否認的事。但究竟如何開展?假使我們履踐篤實不唱高調,針對客觀的現實,配合當前的條件,我們的希望便不是很高的。
在這裏我們不願在為“文化”一詞下什麼定義,去陷入那名學上不可究詰的深淵,也不願去爭論東西文化有什麼不同之點;因而加強了地域性文化觀的相互輕視。我們也絕不幻想憑着這本小刊物,就可以將一個大都市的文化建設起來。我們以為即使“文化”是:包括一切有形的實物與無形的種種事項(孫本文的社會的文化基礎)就假定“文化”是無所不包吧!然而我們也只想在極狹義的範圍內,確定學術,教育,戲劇,音樂,雕刻,書畫,報刊,文學,這幾項為我們活動的目標與研究的對象。這些對象雖僅佔文化萬分之一的部分,難道不也是使全般“文化”發展變動的有利因素嗎?即使文化只有歷史進化階段的差異,並沒有東西地域的區分,然而我們以為天地萬物,有同即有異,同一人種的面孔,但人之不同,正各如其面。何況東西的文化,那裏會絕對相同。所以武漢文化處於同一的中國,又那能盡興他地無異?本刊固屬渺小,縱使要懷疑到它發行後的效率,我們也認為拳石投入大海,總要起些波紋,能起一些波紋,那便是盡了我們的一點力量了。
就武漢來談武漢的文化,以物質而言,政治的遲鈍,經濟的衰落,屋宇的圮傾,道路的殘毀,工廠的停頓,交通的阻塞,真所謂百廢待興。以精神而言:學校的寥落,出版的絕跡,熙熙攘攘,無非文盲,失教兒童,舉目皆是,處在這樣的一個都市,一個華中,各省視為神經中樞的都市,文化!文化!我們究竟怎樣的開步走呢?
的確,我們不敢有過高的希望了,我們只願以本刊來對於文化整個領域中幾個有力的發展因素——學術,教育,文學,美術,音樂,戲劇等等,加以研究發展,並以之為動力進而向全文化領域邁步前進!
行遠自邇,登高自卑,我們且舉出幾點最低限度的要求。
第一、我們要發展武漢民眾愛國家愛民族的意識。武漢是兩湖以及華中各省的心臟,歷代已有不少愛祖國的志士仁人與許多文藝戰士。他們的偉大精神及崇高作品,我們應該將它發揚出來,以作為建國最高原則的歷史淵源。
第二、我們要協助武漢民眾教育的負責這,推動掃除文盲的工作,努力促起各界智識份子負擔起教育的責任。識字補習學校的數目,最好要與現在大中小學與黨政機關的數目相等。
第三、我們要向武漢報紙副刊及雜誌讀物的文藝作家請求他們的作品,倘要寫社會的黑暗,同時也要寫些光明,倘若有批評與諷刺,同時也要有些獎勵與讚揚,不僅消極有抨擊政治的弱點,尤要積極指出較好的辦法來。我們自然要通俗,但俗而不陷於怪力亂神,我們也自然要高雅,但雅而不致於脱離社會大眾。我們反對黃色刊物,但我們也反對西洋八股。
第四、我們要請武漢的戲劇界,趕快的組織起來。從萬分艱困中去建立一個簡樸的文化館以供戲劇活動之用。今後武漢的話劇,要適合武漢民眾的智識水準與需要。武漢的地方劇如漢劇楚劇等雖應保持本來的面目,但尤應注入現代思想的血液,務使成為教育平民大眾的有力工具。
第五、武漢美術界不論中畫西畫我們要求他們密切的團結起來。要使中西的美術相互交流相互融化,創造一些更精絕的作品;尤應反映時代精神。至於武漢兒童歡迎的連環圖畫,希望武漢當前的美術家們予以改進與糾正。
第六、武漢的音樂活動極為消沉,我們要請現在音樂界的聖手,迅速將全武漢的中西音樂家及各校的教師組織起來。寫新詞,創新譜。我們固然要陽春白雪歌者的質,同時也需要下里巴人聽者的量,尤其不應忘記民間所最歡迎的一種“楚音”。
第七、武漢學術空氣亦頗稀薄,我們要求學者教授們走出高等學府之門,普遍設立學術的通俗講座,深入淺出,對於社會大眾,灌輸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正確知識。我們要求街頭巷尾設立小型的閲書室或較小的區圖書館。
第八、武漢電影戲院,設立最多,我們要求教育當局,對於各影戲院商人及片商頒佈來漢影片審查的標準嚴厲實行檢查。同時給予有教育意義之影片以鼓勵激勵及種種便利。
以上是武漢文化當前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這要求或許仍是較高的。不論如何,本刊對於以上要求當努力研究進行的方策,建議有關之文化團體。也希望以上各文化界人士,以他們自身的意見及其作品共同耕耘,庶幾,本刊成為武漢全文化界公共的一塊園地。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