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鎖定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是武漢大學下屬的二級學院,前身為成立於2003年8月的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1] 
武漢大學作為全國綜合類大學中最早開辦戲劇學研究的高校之一,至今有多年的辦學歷史。武漢大學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始於1929年袁昌英任武漢大學教授並主講《希臘悲劇》《近代戲劇》《莎士比亞》《法國戲劇》《歐洲戲劇沿革》等課程。1998年設立“戲劇戲曲學”碩士點,2007年開始招收博士生,2003年成立武漢大學藝術學系 (學校獨立建制的直屬系),2016年更名為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13] 
學院設置戲劇影視系、表演系和戲劇影視研究所、古琴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現擁有一個藝術學博士點;兩個碩士點: 戲劇與影視學碩士點、MFA專業學位碩士點,兩個本科專業: 戲劇影視文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表演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形成了本碩博貫通的人才培養體系。 [17] 
學院將搶抓發展機遇,整合資源,激發潛能,彰顯優勢,建設規模適度、特色鮮明的國內綜合性大學一流藝術學院,成為集科學研究、教學、文化交流、創作實踐於一體的戲劇影視人才培養重鎮,在國家文化藝術創新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7] 
中文名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外文名
The School of Arts,Wuhan University
簡    稱
武大藝術學院
創辦時間
2003年
辦學性質
公立大學
學校類別
藝術
學校特色
211、985
主管部門
教育部
現任領導
孟君 [12] 
本科專業
戲劇影視文學專業、表演專業
碩士點
藝術學 [18] 
戲劇與影視 [18] 
博士點
藝術學博士點 [17] 
院系設置
戲劇影視系、表演系和戲劇影視研究所、古琴文化研究所
地    址
中國武漢珞珈山 [17] 
主要獎項
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7] 
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 [17] 
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 [17] 
湖北省“楚天文華獎” [17]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辦學歷史

武漢大學的“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始於1929年袁昌英任武漢大學教授並主講《希臘悲劇》《近代戲劇》《莎士比亞》《法國戲劇》《歐洲戲劇沿革》等課程。 [17] 
1998年設立“戲劇戲曲學”碩士點。 [17]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的前身為成立於2003年8月的武漢大學藝術學系(學校獨立建制的直屬系之一)。 [1] 
2007年開始招收博士生。 [13] 
2016年更名為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13] 
2023年,學校黨委經研究決定由孟君同志擔任藝術學院院長、藝術教育中心主任。 [19]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後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 [13]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建設成果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 [2]
學院已形成戲曲文化學、戲劇影視理論、戲劇影視編劇、電影理論與批評、東方電影、表演詩學、影視傳播、音樂教育學、現代藝術美學等特色鮮明的研究方向。學院獲批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課題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文化部文化藝術研究項目等多項科研課題:在藝術學科權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幾百篇:出版大批專著和教材教師多人次獲得教育部“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湖北省“五個一工程獎”、湖北省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湖北省“楚天文華獎”等獎勵:創作的話劇《西望樂山》等原創作品多次獲國家及省部級大獎。 [17]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科研平台

學院與湖北省藝術研究院、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長江人民藝術劇院、湖北長江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共建多個專業實踐和實習基地。 [1]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創作天地

2018年中國民族歌劇傳承發展工程重點扶持和滾動扶持劇目遴選工作結束,《有愛才有家》入圍滾動扶持劇目。原創民族歌劇《有愛才有家》由公安縣人民政府、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湖北省交響樂團聯袂推出,是一部以麻豪口鎮福利院已故院長劉德芬的事蹟為藍本創作的民族歌劇。 [3] 
藝術學院先後創作了一系列戲劇:如大型校園話劇《西望樂山》 [4]  、《地質師》 [5]  等;一批DV作品獲獎,如《大山裏的夢》 [6]  、《今年夏天》 [7]  等。
2023年7月,電影《朱英國》在武漢大學人文館舉行全球首映禮。該劇由武漢大學自主策劃、編劇、攝製,所有演職人員均為武漢大學師生校友,將在10月正式上映。武大自主拍攝電影《朱英國》並推動影片在全國公映,就是為了更好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武漢大學鄂州水稻試驗基地的重要指示精神,講好以朱英國院士為代表的優秀科學家愛國奮鬥故事,使更多的人特別是青年一代能夠讀懂典型的精神,感受榜樣的力量,傳承科學家精神,以昂揚之姿奮進偉大的事業。 [21] 
武漢大學130週年校慶晚會 武漢大學130週年校慶晚會
2023年11月29日,以“自強擔使命,創新拓未來”為主題的武漢大學130週年校慶晚會在信息學部大學生活動中心隆重舉行。晚會由藝術學院和校團委聯合舉辦,以綜合藝術形式展示學校光輝歷程,展現學校美育成效和校園文化,弘揚“自強、弘毅、求實、拓新”的校訓精神,體現學校為謀求人類福祉,推動社會進步,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卓越追求。本次晚會由藝術學院負責策劃,發揮藝術學院戲劇影視辦學優勢,以學校時空發展為主線,將多種藝術元素穿插組合,運用聲光電、新媒體數字技術塑造沉浸式舞台空間,用一部完整的劇貫穿始終,原創性打造一台情景交融的晚會,講好武大故事,展示武大形象,彰顯武大精神。 [22]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學術資源

學院將搶抓發展機遇,整合資源,激發潛能,彰顯優勢,建設規模適度、特色鮮明並在中南地區居於領先地位的國內綜合性大學一流藝術學院,成為集科學研究、教學、文化交流、創作實踐於一體的戲劇影視人才培養重鎮,並在湖北乃至國家文化藝術創新發展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1]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學術交流

第五屆國際交叉學科論壇專場演出圓滿成功 第五屆國際交叉學科論壇專場演出圓滿成功 [8]
學院積極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與美國傑克遜威爾州立大學、伊利諾伊大學、康奈爾大學、莫斯科藝術學院、韓國中央大學、嶺南大學等著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並多次互派訪問學者和交換培養學生。 [1] 
學院十分重視學術交流,從2015年至今,保加利亞卡麗娜教授、意大利國際合唱節組委、著名音樂劇導演Don Frantz、世界級電影大師貝拉·塔爾、挪威易卜生研究中心主任Frode Helland教授 [9]  、歐洲科學院院士何成洲教授等先後來我校講學。 [10]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實習基地

學院與湖北省廣播電視台、湖北省 藝術研究院、湖北省歌劇舞劇院、長江人民藝術劇院、長江電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機構單位共建多個專業實踐和實習基地。 [13]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系專業

學院設置戲劇影視系、表演系和戲劇影視研究所、古琴文化研究所等研究機構。 [1] 
一個博士點:藝術學博士點 [17] 
兩個碩士點:藝術學碩士點(包括戲劇與影視、戲曲等特色方向)和戲劇與影視專業碩士學位(戲劇編導、表演、電影編導) [18] 
兩個本科專業: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和表演專業。 [1] 
武漢大學戲劇與影視學學科已形成戲劇戲曲學、電影學、表演學三個特色鮮明、重點發展的學科方向。 [17]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培養目標

本學科的人才培養以國家文化需求為導向,旨在培養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兼具的高水平戲劇影視人才,本、碩、博學生髮表多篇高水平論文,作品多次獲國際國內大獎,畢業生羣體已成長為國內多所高校及本行業的骨幹力量。 [17]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3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7人,3人入選珞珈青年學者,1人入選湖北省青年拔尖人才 [17]  ,並聘請了譚霈生、曾永義、鄭洞天、劉綱紀、馮天瑜、梁伯龍、尚長榮、吳雁澤、王曉鷹、沈虹光、朱世慧、馮遠征、沈鐵梅、胡應明、麼紅等著名學者、藝術家擔任兼職教授 [1]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現任領導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孟君 [11]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學術活動

中國電影學博士論壇 中國電影學博士論壇
2023年10月21日至22日,第31期中國電影學博士論壇在武漢大學召開。中國電影資料館館長、黨委書記、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當代電影》編委會主任孫向輝,《當代電影》主編皇甫宜川,武漢大學黨委副書記屈文謙等出席論壇開幕式。開幕式和閉幕式均由武漢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孟君教授主持。論壇選取“電影的科學運用、傳播與想象”作為主要議題,設置了“電影媒介考古”“電影技術的歷史考察”“電影技術哲學與美學”“電影的科學想象”“技術變革下的多元影像”“電影跨學科研究”“電影的科學傳播與實踐”七個分論壇,邀請了四十餘位青年電影學者以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從多維度進行學術探討與交流。 [14] 
首屆“中國視聽藝術研究論壇” 首屆“中國視聽藝術研究論壇”
2019年4月20日,首屆“中國視聽藝術研究論壇”在武漢大學舉行。這次論壇是在中國進入新時代的背景下,為促進中國視聽藝術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推動中國影視學科的發展而召開的。武漢大學副校長李斐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三十多名專家學者出席會議,專家學者聚焦影視研究領域的前沿與熱點問題,分享學術成果,激盪學術思想。論壇尤其注重加強中國影視研究青年學者之間的學術交流,致力於促進中國影視研究新生學術力量的成長。 [15]  開幕式後,系列分論壇正式舉行。三場分論壇分別聚焦“現實題材電影與中國社會”、“視聽藝術與中國影視現狀”、“新媒體時代與視聽藝術研究”三大主題,與會學者進行了熱烈討論。 [15]  本次論壇由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共同發起組織,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武漢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武漢大學媒體發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武漢大學視聽傳播研究中心承辦,武漢傳媒學院電影與電視學院協辦,《中國文藝評論》《新聞與傳播評論》《長江文藝評論》合辦。 [15] 
“數字時代文藝評論的轉型與創新”的學術研討會 “數字時代文藝評論的轉型與創新”的學術研討會
2017年4月29日,由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和武漢大學主辦,武漢大學中國文藝評論基地和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數字時代文藝評論的轉型與創新”的學術研討會在武漢大學隆重召開。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藝術研究院、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中國戲曲學院、上海戲劇學院、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南京藝術學院、雲南藝術學院、西南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湖北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大學等近二十所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中國文聯、湖北省文聯的領導參加了會議。大家齊聚一堂,圍繞大會主題展開深入的學術交流與探討,為中國文藝評論事業建言獻策。 [16] 

武漢大學藝術學院學術講座品牌

珞珈藝術大講堂第十六講:
時間:2023年9月22日下午15:30 地點:人文館北廳 題目:新學科設置與藝術創作研究的探索 主講人:劉軍 教授 [20] 
主講人簡介: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處長,“未來影響”高精尖創新中心副主任。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電影學派理論體系建構研究”首席專家、科技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影視製作中的虛擬預演關鍵技術與系統集成”項目總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影視教育、影視文化批評、數字媒體藝術與技術、智能影像技術等。 [2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