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氏太極拳

鎖定
武氏太極拳是一種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的傳統拳術,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創。大約有130年的歷史。武氏太極拳是在楊氏太極拳小架的基礎上發展創編的,武氏家乃官紳之家,不以拳術為業,極少授徒,而重自娛自研。雖然,繼承發展了太極拳。自成一家,卻因此而流傳不廣。
中文名
武氏太極拳
分    類
拳術
源    流
太極拳
地    區
河北省
創始人
武禹襄

武氏太極拳簡介

武氏太極拳是傳統太極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豐富完整又邃 密細膩,“以求太極(內形)為主,走內勁,以意行氣,練精、氣、神三者合一”。其技藝特點是“因敵變化、借力打人”,用意氣的變換來支配外形的運動,強調走內勁而不露外形,達到人為我制,而我不為人制的神奇境界。
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武派(武氏)太極拳是武禹襄先生在楊氏太極拳、趙堡太極拳的基礎上,根據練功方面的感悟而創編的差式小巧緊湊,集強身、防身、修身為一體,適合文人修煉的太極拳,後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武禹襄先生在對這套拳法身體力行的實踐中,形成了簡煉精要、無一浮詞的經典之作——武氏太極拳論。武氏太極拳,人稱乾枝老梅、樸實無華。手高不過眉,遠不出足,雙手各管半個身子,互不逾越,講究內外三合,進退須有摺疊,內潛之氣支配外形,行雲走架,雙足如在大地上寫書法,一筆一劃嚴守格律,與人交手,不重招數,注重接勁打勁。陳固安吳文翰即出自邢台國術研究社的優秀武氏太極拳代表人。

武氏太極拳歷史起源

武氏太極拳起源於清朝咸豐年間,由河北省邯鄲市永年人武禹襄所創。 [1]  大約有130年的歷史。武禹襄,名河清,自幼酷愛武術,曾習楊氏老架太極拳,後又從陳清萍學趙堡太極拳,備悉理法,並於同期得王宗嶽所著《太極拳譜》。他通過對拳譜的研究和本身練拳體驗,創編而成武氏太極拳。之後他更精研拳理,勤於實踐,寫出多篇具有代表性的太極拳理論著作,其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禹襄之甥李亦畲,從1853年開始跟武先生學拳,秉承武先生文武雙修、理法並重的治學方法,進一步完善了武先生所創的太極拳理論,其後,又將其拳藝授予郝為真 (當時李先生與郝家是鄰居)。從此,武、李一派太極拳便由郝家承襲相傳。由於郝家繼承、發展和傳授這一派拳藝的時間相當長,因此數十年來此拳又稱為“郝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武禹襄生平

武禹襄(1812–1880)為武氏太極拳創始人,姓武,名河清,字禹襄,號廉泉,河北省永年縣人。祖輩世代傳文習武,兄弟三人,兩兄皆進士後任職,禹襄自幼習文好武,性孝友,俠尚義,鄉秀才,廩貢生,侯選訓導。
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約1850年同鄉楊露禪(1799—1872)自温縣陳家溝學藝返鄉,禹襄兄弟愛其術而從學陳氏老架太極拳,得其大概。1852年禹襄親赴河南,從温縣趙堡鎮陳青萍學習陳氏新架太極拳二路月餘,得其精妙,並從長兄武澄清處得王宗嶽太極拳譜》,讀後大悟。在鑽研太極拳陳氏新老架式的基礎上,結合《太極拳譜》之精華,通過自身練拳體會,融會貫通,創出姿勢緊湊,動作舒緩,身法端正,步法輕靈並要求內氣潛轉,以氣成式的太極練法。此氏既不同於陳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於楊氏大架和小架,自成一派,後人稱之為“武氏太極拳 ”。
武氏研究太極拳,創試驗之法,每招致鄉勇以自驗其技,並反覆筆錄修訂,故拳式中式勢可用,無一空架。
武氏一身雖然研究太極拳術最為精深,但終以教讀自任,故此拳傳人甚少,只傳其甥李經綸(字亦畲)技藝最精
武氏論著較多,先著後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極拳解》,《太極拳論要解》,《十三式説略》,《四字秘訣》,《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武氏著作皆根據其本身體驗而寫成,所以已故著名武術家顧留馨先生稱武氏著作為“簡練精要,無一浮詞”。
武禹襄 武禹襄
武禹襄(1812--1880)河北邯鄲永年人,出身官紳人家.當楊露禪陳家溝返鄉,武氏兄弟愛其術,從楊學習陳氏太極拳大架,得其梗概.後武禹襄兄長於1852年中進士,任河南舞陽知縣.武禹襄赴兄長任所,順道過温縣陳家溝,擬求益於陳長興(1771--1853).經長興老介紹,遂從陳青萍學陳氏太極拳小架,學拳月餘,備悉理法要義.又於舞陽鹽店得王宗嶽(乾隆年間人)《太極拳論》更有啓悟,以練拳心得著有《打手要言》;又衍為《十三勢行工心解》.並歸納鍛鍊要領為《身法八要》.其著作皆心得所著,簡單精要,無一虛浮.成為一家.武禹襄傳其甥李亦畲(1832--1892).李亦畲傳郝為真(1840--1920).

武氏太極拳身法

太極拳是一整體運動,要求“一動無有不動,二靜無有不靜”。意欲通過整體運動,達到能夠整體發力之目的。基於這一根本要求,武派太極拳的創始人武禹襄先生就特別重視 習拳的質量,基礎砸得磁實,才能有好的拳術質量。俗語云:“樹從根腳起,水自源處流。”武禹襄借鑑了李呈芬《射經》中有關身法要點,提出了《身法八要》:提頂、吊襠、涵胸、拔背、松肩、沉肘、裹襠、護肫;到了第四世郝月如先生又增加了騰挪、閃戰、尾閭正中、氣沉丹田、分清虛實,成為十三條。

武氏太極拳提頂

頭有提攜全身之勢,頭頂百會穴與檔部會陰穴應上下一線貫串,走架打手時,將頭頸骨豎起,頭頂百會處若有一線上提,則可領起整個身體如懸空中,神態自然,脊骨拉長,伸縮自如,周身骨節得以節節貫串,圓活靈通。能提頂,頭不求直而自直,目不求正而自正。頭直目正,頂懸身拔,左右旋轉,輕靈如意。

武氏太極拳吊襠

吊襠系與提頂相對而言,頭頂百會穴與襠部會陰穴如有一線串,提頂可攜起全身,襠部首先給予配合,猶如井中打水,上面提起繩子,下面水桶即被吊起。

武氏太極拳涵胸

胸區(胸口和兩肩窩)要松空含蓄,既不前挺,也不後縮兩肩微向前合,鎖骨胸骨和胸肋肌肉鬆沉下降,有助於氣沉丹田。郝月如先生説:“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氣。”如不能涵胸,氣易上湧,影響呼吸通暢,精神緊張,故要涵胸。但涵胸不是凹胸,習者應肖弄清二者之不同。

武氏太極拳拔背

簡言之,拔背就是將脊骨自然豎起?(肩背肌向下松沉不可緊張),在於改造人體脊柱形成之彎曲,以求人體缺乏運動部位有所動作。前能涵胸,後能拔背,周身動作才能協調一致,發放時脊柱才能如弓一樣產生彈力,才能“力由脊發”。

武氏太極拳松肩

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肩關節要放鬆舒展,既不要“聳肩”,端起肩頭,也不可肩關節向裏過於收緊,使肩頭僵滯。肩松則臂活,力才能達於梢節。與人相觸,接觸點要沉,肩肘關節要松,才能控制對方,才能含蓄有力,如棉裹鐵。

武氏太極拳沉肘

肘關節常有下沉墜落之意,不可上揚高抬。肘沉則臂縮,肩才能松;肘舒則臂長,力始達於指尖;肘裹則氣聚,身勢趨於縝密,保持身架端正;肘回要撐,撐則勁整,多用於以肘擊人。

武氏太極拳論釋疑

武氏太極拳 武氏太極拳
一、“身備五功”解二、釋“四兩拔千斤”
三、釋“立如秤準”“活似車輪”
四、釋“人不知我,我獨知人”
五、釋“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
六、釋“人剛我柔謂走,我順入背謂之粘”
七、釋“捨己從人”
八、釋“每一動,唯手先着力,隨即鬆開”
九、釋“着熟”
十、釋“懂勁
十一、釋“神明”
十二、釋五字訣中的“一身之勁,練成一家”
十三、釋“雙重”
十四、釋“太極”和“太極拳”
十五、釋五字訣中的“呼吸”
十六、釋“騰挪閃戰”
十七、釋“粘黏連隨”
十八、釋“起承轉合”
十九、釋“引進落空合即出”的“合”

武氏太極拳基本要領

一、手型:武氏太極拳的基本手型分為掌、拳、勾三種。
1.掌:武氏太極拳掌的要求是,五指自然伸展,互不靠攏,但也不要太開,以手掌寬為度,大拇指自然鬆弛,虎口自然圓開,掌心不要太凹或太張,以自然舒適為度。食指領勁,用意不用力。掌形成瓦稜狀。
2.拳:武氏太極拳的握法是四指併攏,一起向內卷屈,手指肚貼於掌心,大拇指扣住中指,腕部不可外仰或內勾。拳握的不宜緊或太鬆,應以自然握實為度。
3.勾:武氏太極拳的勾手的做法是指尖朝下,輕輕捏合在一起,手心圓空,手向內勾,腕部自然凸起,但不要用力。
二、步型:武氏太極拳的基本步型分為開立步、弓步、虛實步、側弓步、僕步、獨立步、跟步、實轉步、扣步九種。
1.開立步:武氏太極拳開立步的基本要求是:兩腳平行站立,距離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兩個肩井穴與兩個湧泉穴成兩條直線;百會穴與會陰穴成一條直線,兩腿微屈,不要用力。
2.弓步武氏太極拳的弓步具體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邁出,先以腳跟着地,隨着重心向前移使全腳踏實,弓腿之膝不可超過腳尖,蹬腿的腳掌和腳跟要全部着地,腿也不可蹬的太直。凡弓步,都要以弓腿為實,蹬腿為虛。
3.虛實步武氏太極拳虛實步的基本要求是:虛實分清,實步為全腳掌着地,全身坐實,承擔體重的70%。虛步為腳尖或腳跟着地,承擔體重的30%。拳論雲:“實非全然站煞,實中有虛。虛非全然無力,虛中有實。”
4.側弓步武氏太極拳側弓步的基本要求是:先坐實一腿,另一腿向前外側邁出,先以腳跟着地,腳尖向外撇,隨着重心前移使全腳踏實,兩腳成丁八字,前腿弓,後腿蹬,成側弓步
5.僕步武氏太極拳僕步的基本要求是:以左僕為例:右腳外撇,重心後移,周身骨節均需鬆開,使身體重心向下坐,兩腳掌着力,左腿不要伸的太直,左腳尖不可翹起。
6.獨立步武氏太極拳獨立步的基本要求是:一腿站立,不可挺的太直,另一腿屈膝提起,小腿下垂,腳尖向前。
7.跟步武氏太極拳跟步也稱隨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不管是進步還是要撤步,另一條腿或是向前跟或是向回撤,使兩腿統一如一條腿,轉換靈活。論雲:“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和“進退須換得靈”。
8.實轉步武氏太極拳的實轉子步是武氏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之一,它的基本要求是,身體旋轉時,必須以實腳跟為軸,虛腳掌輔助轉動。
9.扣步武氏太極拳的扣步也稱摜步,它的基本要求是,以歷扣步為例:左腳站穩,歷腳橫扣手左腳尖前,距離一腳遠,扣步是武氏太極拳在技擊中的主要步形,可左右練習。
三、軀幹軀幹的形態也稱為身形,武氏太極拳的身法在拳中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身法的“身”在這裏是指人的頭、肩、胸、臀、腰五個部位。
1.頭頭部包括眼、耳、嘴和頭部的形態。
2.肩對肩臂的要求是:沉肩墜肘。它是指練拳的時候,肩關節要松沉靈活,不可聳起,也不可前扣或後張。肘要下墜,自然彎曲,不可僵直,結合沉肩做到肘不貼肋,肘不離肋,使手臂仍有圓轉松活之意。
3.胸對胸部的要求是:含胸拔背。練拳時胸不可前挺,要明顯內收,而且松舒自然,拔背是脊椎有放鬆拔長之意。胸背部肌肉有自然松落之感,能含胸則能拔背,達到體態中正自然。
4.臀武氏太極拳對臀部的基本要求是:臀部要收斂。不可突出或者左右搖擺,,腰脊意向下,脊尾骨向上翻,小腹松舒自然,使尾閭保持正中。
5.腰太極拳對腰部的要求是:松、沉、直。“松”是為了氣沉丹田和轉動靈活;“沉”是為了氣不上浮,下肢穩定有力;“直”能使q節節松舒,有上下拔長之感,使轉動時能夠保持中正安舒,同時腰脊椎骨有後撐之意。拳論雲:“命意源頭在腰隙。”“有不得機勢處,其病必於腰腿求之。”故松腰是練拳的關鍵要領所在。

武氏太極拳基本功

武派太極拳前輩教徒,都要初學者先練習基本功,等基本功練紮實後,再學拳架。常用的有:
1.無極樁:類似拳架中的無極勢。要求兩足平開與肩同寬;兩膝微屈,兩臂彎曲,輕輕向胸前平舉,兩掌高與乳平,掌心相對略偏向下,形如捧球;雙目向前平視,頭宜正直,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尾閭中正,胸寬腹實,氣沉丹田;周身放鬆,自然安舒,聚精會神,摒除雜念,自然呼吸。
2.太極樁:分左右兩式,姿勢類似“懶扎衣”的起勢,兩手一前一後,前高後低;兩腳一前一後,前虛後實;身法要求同無極樁,周身輕靈,務求自然。練習這一樁功,由於屈膝蹲身,腿部承重力較大,蹲得越低,承重力也越大。通過這一鍛鍊,可增加腿部力量。但開始不宜蹲身過低,以免造成突臀彎腰,上身前傾等弊病。應當循序漸進,逐漸放低身勢。
3.前進步:先站好無極樁,兩腿屈膝下蹲,胯根放鬆,湧泉吸地;兩掌分開置於身軀兩側,肘彎微曲,掌心向下,掌根下塌,如扶物狀。然後,重心左移,體重完全置予左腿,膝蓋對正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提膝,足尖自然下垂,移於左踝裏側;接着,身軀微向右旋,右足足掌上翹,足踵向右前方輕輕剷出(勁點在足踵,如向前踢物);足踵着地後,隨即放鬆,足下似有吸力,伴隨重心前移,足掌緩緩落平,右膝前弓,全足踏實,左腿自然舒展,胯根前掩裹襠,成右弓步。
4.後退步:體重完全置於左腿,膝蓋對足尖,尾閭垂直與足踵對正,右腿抽胯屈膝,足尖自然下垂,移於左踝裏側;接着,右腿向右後側移動,先足尖着地,然後足踵里扣,全足落實;落胯屈膝踏穩,重心逐漸移於右腿,尾閭垂直對正足踵,左腿自然舒伸,胯根微內含裹襠,成後坐步。
5.踩步:先站好無極樁,胯根微收,雙膝下蹲,左掌外旋向胸前掩裹,護於胸前右手握拳,邊外旋邊自左臂之上向前打出,拳心向裏,高不過口。同時,左腿踏穩,體重完全置於左腿,右腿提膝,足尖向上略向右斜,以足心或足踵為勁點向前蹬出,隨即前下踩踏,左膝略彎,重心置於左腿;身軀微微左旋,右拳變掌內旋迴採於右脅前,掌心向下,左掌向前閃擊,掌心斜向下。
6.獨立步:初學者站立時,可先以食、中二指扶住桌椅(或其他可扶之物),以一足立地,一足抬起,注意氣沉丹田,足心湧泉貼地。站立平穩,隨着腰腿功夫的加強,可逐漸延長站立時間,支撐腿落胯屈膝逐漸重心降低。可左右腿調換練習。熟練後,只用一指扶持桌椅。久之腰腿有力,站立穩定,可以不用再扶桌椅,仍能站立三五分鐘,懸起之腿可以左右旋轉劃圈,練習彈踢、膝端上頂等動作。

武氏太極拳練習五階段

練武氏太極拳原本沒有階段劃分,或準確的講,它的階段之間是相互滲透不可以分得清清楚楚的,是一個逐步提高的過程。這裏為了學者便於掌握,讓初學者在心中有一個大概的框架,本人根據個人體會將練習功架的過程分五個階段來闡述。
第一階段:掌握功架的階段
這一階段屬於打基礎、學架子階段,主要在架子的名稱順序和外形規範、姿勢準確上下功夫,每一動勢都要立身中正。立身中正,顧名思義就是在走架子的運動中,身體豎好,中正不偏,不可前仰後合、左歪右斜、挺胸腆肚和彎腰駝背。武氏太極拳的立身中正是指頭頂百會穴與支撐腿的腳跟上下串成一條直線與大地垂直。
第二階段:改架子階段
這是凝固架子錘鍊自己的階段。所謂改架子就是改正自己在練拳過程中不符合拳理要求的姿勢,使之走向正確。這一階段是在第一階段學完架子後的繼續。在第一階段學拳架的過程中如果學得較慢、較細,掌握得較好、身法毛病較少的話,那麼這一階段將會稍省些力;如果在前一階段學得比較粗,只是在學架時大概地順了下來,那麼 此階段必須一點點地校正。
第三階段:走架子的階段
這是在架子逐步改正後凝固成“周身一家”的架子。這時的拳架走起來比較順,每一動勢,身法均符合武氏太極拳“立身中正”的要求和規範,已經守住了太極拳的基本身法。立身中正,舉手投足無過不及,行功走架如長江大河,連綿不斷,前一個動作的完成,既是下一個動作的基礎,也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
第四階段:技擊階段
在拳架走順以後,不再為校正架子費心勞神,也就是説自己的身法已經完全符合武氏太極拳的要求,“立身中正”再不是口頭上的了,而是成為自己的良好習慣,舉手投足皆合拳理,此階段仍要堅持按照武氏太極拳要求習練。此時的練法要逐步將精力轉移到增強敵情上來,每一動勢問自己,對手用大力擊來,我何以對之?以何迎之、勝之?也就是説,對手擊來我怎樣用太極身法拿住敵人,控制住對手。這一階段要在走架子時把無人當有人,勢勢制敵,在與人打手時把有人當無人,勢如破竹。
第五階段:無畏、無敵的精神境界階段
這是功夫上乘的最高階段,這一階段的到來是前四個階段的體現,達此階段後再不須為掌握拳架、走順拳架、如何禦敵等身法和意識上下功夫了。也就是説防身禦敵已經是自己的良好習慣和潛意識的本能動作。此時並不是説不須要練功了,此時練功有心曠神怡的忘我境界。古拳譜説:“練功一日、技精一日。”又説:“功彌久而技彌精亦。”練不是原來的時時勢勢依規矩的練,而是一種更高境界的依規矩、破規矩,破規矩、還要守規矩的練。

武氏太極拳風格與特點

武氏太極拳拳架既不同於陳氏太極拳大架與小架,也不同於楊氏太極拳,姿勢緊湊,動作舒緩,法嚴格分虛實,腹部進退皆旋轉,身體中正,用內動的虛實來支配外形(叫內氣潛轉),左右手各管半邊,不相逾越,出手不過足尖,原來有跳躍動作,到四傳郝月如(1877--1935)改為不縱不跳。
武氏太極拳推手步法為:進三步半,退三步半,很有特點。

武氏太極拳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邯鄲市永年區文化館獲得太極拳(武氏太極拳)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