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毅軍

鎖定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直隸提督聶士成於直隸駐防淮軍內選練馬步三十營,仿德國營制操法,裝備新式武器,編成武毅軍,駐防蘆台。二十四年“百日維新”期間,奉調駐天津,系榮祿等人密謀政變的措施之一。戊戌政變後,榮祿將北洋四大軍(武毅軍、毅軍甘軍新建陸軍)合編為武衞軍,分路駐防。以武毅軍駐蘆台為前軍。二十六年奉調在京津鐵路沿線鎮壓義和團,旋調防天津,抗擊八國聯軍,惡戰十數次。聶士成戰死後,歸馬玉昆指揮。 [1] 
中文名
武毅軍
隸    屬
淮軍系統
創立者
李昭慶
統    稱
蘆台淮練諸軍

武毅軍歷史沿革

武毅軍前身為李鴻章的六弟李昭慶在剿捻時新募的淮勇。 [2] 
1866年(同治五年)11月,李鴻章代替曾國藩督師剿捻時,李昭慶所部已擴充至19營,稱武毅軍。1867 年李昭慶因故請卸兵權,11月,郭松林部松軍奇軍一併編入武毅軍,計有30餘營,由郭松林總統。1870年,李鴻章命郭松林赴安徽、河南招募武毅軍馬隊5 營、步隊10 營,合原有5 營共20營。11月,毅軍步隊10營奉調赴陝,歸銘軍唐定奎指揮。後武毅軍幾經裁撤,只剩5營時值1880年(光緒六年)中俄伊犁問題交涉,兩國關係緊張,直隸沿海戒嚴郭松林由湖北提督改任直隸提督,李鴻章遂調武毅軍馬步4 營由湖北赴直東山海關一帶駐防,1884 年移駐台。郭松林不久病故,武毅軍改由新任直隸提督李長樂統領。1886年4月裁兵節餉,這4營武毅軍又裁去馬步隊各1營,只剩2營。這2營後改由直隸籌餉,與同時駐防蘆台的古北口提標練軍前、右、後3營,統稱蘆台淮練諸軍。1889 年,李長樂去世,葉志超出任直隸提督,接統蘆台武毅軍防軍。 [2] 
甲午戰爭後期,旨令直隸提督聶士成率摩天嶺前線8營回防津沽。中日馬關議和後,朝廷督辦軍務處令聶士成整編直隸地區北洋剩餘的淮軍各部,統編為新的武毅軍,內有聶士成18 營、吳宏洛6營、陳鳳樓3 營等。同年11月,聶士成受命在挑選所部淮繫馬步軍30營,配備新式武器,仿效德國兵制操法,編練武毅軍,又稱武毅新軍。1898 年12 月,聶士成再度奉命總統直隸淮軍直隸練軍連同直隸綠營在內,此時聶士成統領之部隊已逾6.3萬人。聶士成的武毅軍與袁世凱新建陸軍董福祥甘軍宋慶毅軍,一同隸屬於直隸總督榮祿之下並稱為“北洋四軍”。 [2] 
1899年2月,清廷命榮祿將北洋各軍正式編成武衞軍,為拱衞京師之第一線部隊。聶士成部武毅軍為前軍,仍駐蘆台(天津寧河);董福祥部甘軍為後軍,駐薊州(天津薊縣) 一帶:宋慶部毅軍為左軍,駐山海關內外;袁世凱部新建陸軍為右軍,駐天津小站。另招募勇丁、抽調八旗兵組成中軍,由榮祿親統,駐南苑 (今北京大興)。 [2] 

武毅軍主要戰鬥

1894年6月,葉志超聶士成率所部蘆台防軍作為第一批入朝清軍赴朝鮮駐於成歡驛,與大島義昌所部日軍第九混成旅團打響了甲午戰爭的第一槍。戰後撤回平壤,與平壤四大營各部共同組織了平壤防禦戰。平壤潰敗後退守遼東,在鴨綠江江防戰役中由聶士成統領主要堅守虎山陣地阻擊日軍。之後隨聶士成退守鳳凰城北,時收編了淮系盛軍等部,與鳳凰城留守日軍斷斷續續戰於摩天嶺賽馬集等地。各場戰役均表現出較強的戰鬥力。 [2] 
參考資料
  • 1.    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編纂委員會編..中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下).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428
  • 2.    徐平主編;胡珺,李強副主編.甲午戰爭·中日軍隊通覽 1894-1895.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1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