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昌戰役

鎖定
武昌戰役北伐戰爭時期兩湖戰場上的一次重要戰役。國民革命軍在賀勝橋戰役中獲勝後,於1926年8月31日進佔洪山,開始圍攻武昌。9月6日,漢口被攻克,吳佩孚退到孝感,留下劉玉春陳嘉謨率3萬人死守武昌。10月10日,國民革命軍全力攻克了武昌城,城內豫軍開城投降,守軍將領劉玉春、陳嘉漠等被俘。至此,吳佩孚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了。 [1] 
名    稱
武昌戰役
發生時間
1926年9月
地    點
湖北武昌
參戰方
國民革命軍、直係軍閥吳佩孚部
結    果
國民革命軍獲勝
主要指揮官
葉挺、唐生智、吳佩孚

武昌戰役戰役初期

汀泗橋、賀勝橋失敗後,吳佩孚退守武昌城。武昌在長江南岸,是湖北的政治中心、地理要衝和華中交通樞紐。武昌城牆堅固,周圍長達60華里,城牆高達2丈餘。城外護城河,水深2米多。護城河以外,地勢平坦,易守難攻。
8月31日黃昏,第四軍、第七軍主力抵達武昌城下,時武昌城軍隊不足12000人,吳佩孚在司令部召開緊急軍事會議,部署武漢防務。會議決定放棄保定,調田維勤、王為蔚、魏益三各部南下;起用靳雲鵬為“討賊”聯軍副總司令兼武漢警備司令,負責武漢防務;提升鄂軍將領劉佐龍為湖北省省長;任命湖北督理兼第二十五師師長陳嘉漠為武漢防禦司令;陸軍第八師師長劉玉春為武昌守備軍總司令:新部師長高汝桐為漢陽、漢口守備軍總司令。南下各師駐防廣水、花園一線,蛇山、龜山、漢江水面重點防守。
9月2日中午,唐生智、李宗仁、陳可鈺以及各部隊的高級軍官在餘家灣車站召開高級將領會議,分析了當時敵我軍事形勢,認為攻取武漢“貴在速決”,不宜拖延。會議決定:以第一軍第二師攻擊忠孝門至東北城角:第四軍第十師攻擊通湘門至賓陽門;第七軍第二路攻擊中和門至望山門;第四軍第十二師為預備隊,駐洪山附近;炮兵駐紮洪山陣地。是日黃昏開始行動。
9月3日凌晨3時許,進攻武昌的戰役打響,第一、四、七軍各一部分三路攻城。第一軍第二師炮兵自小龜山向武昌城轟擊,步兵向攻擊目標前進。第四軍第十師各團攻抵通湘門至賓陽門城腳時,天色已明。第七軍第二路動作遲緩,黎明時才到達攻擊準備位置,還未接近城垣。吳佩孚軍在城垣及蛇山、鳳凰山以重炮、機槍猛烈射擊,停泊在江面上的軍艦也發炮猛轟。各部隊因傷亡較大,至早晨6時許,全線停止攻擊。攻城部隊只得退回原來陣地,第一次攻城失利。
9月5日凌晨3時許,第四軍第十、十二師、獨立團,第一軍第二師和第七軍組織奮勇隊(敢死隊)再次攻城,李宗仁為攻城司令。攻城部隊編為左右兩翼:左翼炮兵於武建營附近陣地向武昌城南部炮擊;右翼炮兵於洪山陣地也向武昌東面城牆吳軍炮擊。並以奮勇隊為前鋒,環城發動進攻。各師的奮勇隊配備雲梯、手槍、斧頭、炸彈、繩索和爆破器材,在敵人密集的炮火下,衝過護城燎溝,直迫城腳,將竹梯架起,官兵攀援而上,遭到敵軍炮火射擊,傷亡極重。當日午後,蔣介石偕李宗仁、陳可鈺等,到南湖、洪山一帶視察,見到武昌“城垛堅固,居高臨下”,攻城部隊,“犧牲過大”,感到硬攻無效,才下令暫停攻城。第四、七軍除一部分留下警戒外,大部分退到鄧家灣附近整頓。自9月3日以來,北伐軍“兩次強迫登城,均未湊功,傷亡兩千餘人”。 [2] 

武昌戰役圍困武昌

兩次攻城失敗後,蔣介石於6日下午在洪山召開軍事會議,決定對武昌暫取包圍封鎖,由第四軍、第八軍一部擔任圍攻任務,令第七軍主力開赴鄂東作戰。為了斷絕武昌與漢陽、漢口的聯繫,孤立圍困武昌之敵,北伐軍發動了攻取陽(漢陽)、夏(漢口)的作戰。守陽、夏的敵軍有吳佩乎嫡系高汝桐、鄂軍劉佐龍師以及杜錫鈞的水上游兵,共計4萬餘人。擔任攻取陽、夏的北伐軍是唐生智的第八軍的三個師和鄂軍夏鬥寅師。
陽、夏不久光復後,革命勢如破竹,旬日之內,連克橫店、孝感、廣水、東篁店、九里關、武勝關、平清關,敵軍退守信陽。北伐軍奪得武勝關之後,鎖住了敵軍南援的通道。至此,武昌守敵徹底陷入孤立。9月10日,北伐軍前敵總指揮唐生智令第八軍第三師師長李品仙率第三、第四兩師及鄂軍第一師向孝感追擊潰退的吳軍,於16日進佔武勝關,切斷了吳軍退路。北伐軍在兩湖戰場取得決定性勝利後,軍閥孫傳芳於八九月間將其5省軍隊組成5個方面軍,陸續調入江西。根據這一形勢,北伐軍總司令部決定於9月上旬,乘孫軍尚未集結完畢之時,對江西孫軍發起攻擊,對武昌城則採取“圍而不攻”的策略。武昌城內守軍經封鎖後,糧、彈奇缺,軍心渙散。
圍攻武昌的任務主要由第四軍承擔。鄧演達任攻城司令,陳可鈺為副司令。為解救武昌幾十萬民眾於倒懸,9月17日,陳可鈺在南湖軍部召開團以上幹部軍事會議,決定趁敵糧盡、彈缺和兵疲之機,攻城武昌。18日,北伐軍總部向守敵發出最後通牒:限24小時內投降。陳嘉謨、劉玉春並無投降誠意,併發炮轟擊北伐軍紫金山陣地。 [2] 

武昌戰役攻克武昌

9月21日北伐軍第四軍再次攻城,拂曉進攻開始。城內敵軍居高臨下,以守待攻,北伐軍三次攻城未克。9月底,鄧、陳召開軍事會議,認為兩次爬城損失較重,決定改用挖地道的辦法。於是,粵漢鐵路工人開來一輛鐵甲列車,並送來100餘名礦工,配合作戰。攻城司令部決定由葉挺獨立團派兵一連,機槍一挺,在鐵甲車上裝備大炮六門,開往通湘門車站附近,掩護部隊,協同礦工,日夜輪流挖地道。與此同時,第十二師第三十六團和第十師在賓陽門與武勝門附近亦展開挖地道工程。三條地道將接近城腳時,因從地道挖出來的新土堆積較多,被城上敵人發覺,極為驚恐,於10月1日,出動2000餘人,借炮火掩護,由通湘門、中和門、保安門衝出,企圖破壞地道。其中一部分被葉挺獨立團的第一營立即擊退;另一部分約千餘人,衝至通湘門車站一帶,搶走了鐵甲列車。葉挺聞訊,急令部隊追至車站,奪回鐵甲車,殺退了敵人。
10月6、7日兩天,城內守軍第三師師長李俊卿,多次派參謀長帶信出城,接洽向北伐軍投誠。為了不讓古城毀於戰火,同時給敵人一條活命自新的生路,北伐軍同意談判。雙方約定10月10日由該師防守的保安門、中和門、通湘門接應北伐軍入城。但因劉玉春拒絕交出武器,談判再度破裂。守城豫軍第三師師長李俊卿、團長賀對庭,知其頑固困守,無異於自尋絕路,遂單獨與北伐軍議降。約定10月9日晚開城迎北伐軍入城。10日拂曉以後,李俊卿打開通湘門、中和門和保安門,葉挺獨立團首先由中和門進入城內,第十師由通湘門入城,第十二師由保安門入城,圍殲頑敵。在督軍署、學兵營、省長公署等地展開了激烈巷戰。陳嘉謨、孫建業、宋大霈、餘蔭森等部敵軍,因飢餓疲憊,無力抵抗,未經激戰,即行投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參謀長鄧龍光,在文華學校主辦美國人孟良佐家裏搜捕到敵守城司令劉玉春。陳嘉漠割須易服,落荒而逃,被第八軍巡邏兵捕獲,10月10日中午,獨立團佔領蛇山。圍攻40天之久的武昌城宣告攻克。至此,湖北戰事結束,基本上實現了消滅吳佩孚,佔領湖南、湖北的戰略目標。 [2] 
是役,第四軍共俘敵軍軍官一千多人,土兵二萬餘人,武昌守敵傷亡、被俘、投城共約三萬人,無一漏網。繳獲山炮十餘門、機槍一百多挺、步槍二萬多支及其他軍用物資一大批。
在圍攻武昌城的四十天中,第四軍傷亡官兵約二千多人。在通湘門外,有北伐軍在圍攻武昌戰役後設立的兩個千人墳,一個以第四軍獨立團和第十二師所犧牲的官兵為名,一個在白骨塔附近以第十師所犧牲的官兵為名。 [3] 

武昌戰役影響

長期以來,吳佩孚一直視武漢為其稱雄中原、爭奪北京政權、策劃進攻廣東和兼併西南的戰略基地。北伐軍光復武漢搗毀了直係軍閥在華中的巢穴,打擊了英、美帝國主義在中國長江流域的侵略勢力,鞏固了國民革命的基礎,推動了兩湖地區工農運動的發展,鼓舞了北方人民的革命鬥爭。至此,吳佩孚敗走河南,一蹶不振。 [2] 
參考資料
  • 1.    尚海.民國史大辭典.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87
  • 2.    孫建軍等.1921-2011中國共產黨九十年曆程 合作北伐.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624-628
  • 3.    廣東清遠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清遠文史資料 第5輯 北伐名將陳可鈺:清遠,19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