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武惕予

鎖定
武惕予(1893~1989),字三科,黎川縣徇口鄉下寨香爐山人。抗日戰爭時,赴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任民主人士譚平山私人秘書。1948年,參加籌建民革江西分會,任籌委會常務委員、武裝部長。 [1] 
中文名
武惕予
別    名
三科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3年
逝世日期
1989年
出生地
黎川縣徇口鄉下寨香爐山
武惕予(1893~1989),字三科,黎川縣徇口鄉下寨香爐山人。1913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商科預備班和本科學習,1920年畢業,獲學士學位。回國後,受聘任教於北京豫章商業學校。一年後回南昌,在省商業學校、豫章法政專科學校任教。後在國民革命軍14軍1師政治部,浙江省圖書館、民政廳,湖北省襄陽專署、襄陽中學,福建省龍巖專署等部門任職。
抗日戰爭時,赴武漢參加抗日救亡活動,任民主人士譚平山私人秘書。後隨譚去重慶,做譚與駐重慶八路軍辦事處的董必武、徐冰等人接觸的聯絡員,並與朱藴山交往甚密,在思想上更傾向進步,對抗日統一戰線有新的認識。在重慶參加了譚平山等人發起的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簡稱民聯)籌備會。抗戰勝利前夕返回家鄉,任黎川縣臨時參議會參議長、縣初級中學校長、省參議會參議員。1946年在南昌籌建民聯江西分會。1948年,參加籌建民革江西分會,任籌委會常務委員、武裝部長。1949年1月,受民革江西籌委會委派赴香港,同在港各民主黨派與中共聯繫開展武裝活動的總負責人楊子恆接洽。經民革中央主席李濟深的同意在楊子恆陪同下與中共華南局駐港負責人譚天度會面,就組建革命武裝、策動國民黨地方武裝起義事宜進行商談。同年3月回到江西,遵照中共湘贛工作委員會南昌城工部的指示,偕同聶轟(中共地下黨員、民革江西籌委會負責人之一)到黎川縣東華山,將武紀彬領導的地方武裝改編為贛閩邊區人民遊擊總隊,並策動黎川、資溪和福建光澤等縣的地方團隊起義,組成中國人民革命軍贛閩粵邊區縱隊,配合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贛閩邊界部分地區。同年8月,回南昌繼續從事民革江西省委的籌建工作。
新中國建立後,任民革江西分會籌委會常委、組織部長,民革江西省委一至五屆副主任委員六屆主任委員、七屆名譽主任委員;民革中央候補委員、委員、常務顧問;江西省首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協商委員會副秘書長;歷屆省政協副秘書長,一至六屆省政協常委,五屆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三至六屆委員;省監察廳、交通廳副廳長,省司法廳廳長,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副主任;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常委等職。 [1] 
參考資料
  • 1.    楊忠民,段紹鎰主編;中共撫州市委黨史工作辦公室,撫州市地方誌辦公室,撫州人物,方誌出版社,2002.08,第151-1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