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三監之亂

鎖定
三監之亂,又稱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是西周初期分封於商王地區(今河南省安陽市附近)周圍的三位統治者叛亂的事件 [1] 
武王滅商後,聽取周公旦意見採取“以殷治殷”的政策,分封紂王之子武庚於殷,利用他統治殷民。同時武王派遣其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殷都附近建立三國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三監地域,一般認為,商都以北地區為邶;商都以南地區為鄘;商都以東地區為衞。
武王滅商後不久即病逝,周公旦攝政,引起管叔、蔡叔及其羣弟的疑忌,武庚見機拉攏發動叛亂。周王朝面臨嚴峻的形勢,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而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平定了三監之亂 [2] 
名    稱
三監之亂
發生時間
西周初期
地    點
黃河流域
參戰方
三監、武庚、東方和薄姑等國;周朝
結    果
叛亂平定
主要指揮官
周公武庚管叔蔡叔
別    名
管蔡之亂或武庚之亂

三監之亂起因

史記·周本紀》曰:“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羣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叛周。”
《史記·魯周公世家》亦曰:“其後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聞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踐阼代成王攝行政當國。管叔及其羣弟流言於國曰:‘周公將不利於成王。’”
尚書·金縢》亦云:“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羣第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
中國史書《尚書》《史記》的三則記述把“三監之亂”的原因説得再明白不過了,那就是:“管叔、蔡叔羣弟疑周公”“將不利於成王,”故“流言於國”而“與武庚作亂叛周。” [3] 

三監之亂經過

三監的具體君主及領土,説法不一。根據最新史料,三監之亂的實際發動者與三監結局也存在不同的記載。一説為紂王子武庚和武王弟管叔蔡叔。另説為武王之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商都朝歌附近武裝,共同監護武庚的領土。前説出現較早,後説較為通行。三監地域,一般認為,朝歌以北地區為邶,由霍叔監管;朝歌以南地區為鄘,由蔡叔監管;朝歌以東地區為衞,由管叔監管。 [3]  三監的具體人物:周公兄管叔、弟蔡叔、霍叔。所謂“監”,即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武庚在三監之列明顯説不過去,所以管、蔡、霍為三監是正確的。 [4] 
三監之亂示意圖 三監之亂示意圖
周人取得了政權後,根據當時人們“滅國不絕祀”的原則,保留殷人的祭祀。為了收買民心,安撫殷商遺民,展示自己的寬柔仁義,鞏固自己的政權, [5]  周武王把紂的兒子武庚封在殷商故地。周武王終究對武庚不放心,害怕他起事作亂,於是又把朝歌周圍的原京畿之地分為、衞三個小國, [5]  安排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駐守在殷都周圍的三國,監督殷商遺民以防其造反。朝歌以北為邶國,在如今的湯陰東南16公里的邶城,清乾隆《湯陰縣誌》載:“邶城在縣東三十里,此武王滅殷、分封諸侯,封紂子武庚於此。”武王的弟弟、文王的第八個兒子霍叔(姬處)被封為邶國國君;朝歌以南的地方為鄘國,在如今的衞輝倪灣,國君是文王的五子蔡叔(姬度);朝歌以東的地方為衞國,在如今的浚縣衞賢,國君是文王的第三子管叔(姬鮮) [5]  。邶、、衞對朝歌形成合圍之勢史稱“三監”。 [6] 
周人立國未穩,強敵環視,武王為國事憂慮,常常夜不能寐。他説:“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以至於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 [7] 
公元前1043年,武王有疾,死去。成王即位,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武王的弟弟中管叔最長,按照兄終弟及的慣例, [8]  他最有資格攝政,因此武王的遺命被他認為是遭到了周公的篡改,加之周公制定的禮制嚴格限制諸侯勢力,引起了武王羣弟的不滿和猜忌。《尚書·金縢》載:“管叔及其羣弟乃流言於國曰:“公將不利於孺子。”在這種情況下,管、蔡與武庚聯合作亂。 [9-10] 
武庚早有復國的野心,這時不僅聯合三監,而且又和殷商舊地東夷的徐、奄、薄姑等方國串通,叛亂反周,局勢十分嚴重。
管叔 管叔
管、蔡以及武庚東夷地區的叛亂,嚴重地威脅了周王朝的安全。周公團結召公奭,採取果斷措施,親率大軍東征。東征對鞏固西周王朝、擴大周的轄地起了重要作用。 《尚書·金縢》記載:“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周公首先鎮壓“三監”,制止了流言,殺了管叔放逐了蔡叔;還誅殺了武庚,以紂王庶兄微子繼承殷祀,在宋(今河南商丘)建國,史稱宋國 [11] 

三監之亂結果

武庚覆滅後,周公繼續東征,經過三年艱苦鬥爭這場動亂才告平定。 [12]  東征範圍似較廣闊,窮追猛打,聲勢達於江南。 [13] 呂氏春秋·古樂》記載:“成王立,殷民反,王命周公踐伐之。商人服象,為虐於東夷,周公遂以師逐之江南。”周公東征至江南,可以在銅器銘文中找到旁證。丹徒出土的《俎侯夨簋》銘曰:“唯四月,辰在丁未武王、成王伐商圖,遂省東或圖。王於俎,饗。王令虞侯夨曰:‘侯於俎。……錫土,厥川三百,厥百又邑卅又五,百又卌,錫在宜。王人又七姓;錫鄭七伯,厥五十夫;錫俎庶人六百又六夫。俎侯夨揚王休,作虞公丁尊彝。

三監之亂後續

周王朝在滅以後,將其兵力分為三部分:殷八師、成周八師和西六師,以保衞全國。殷八師駐在殷之故地朝歌,主要是對付殷人和東夷。《小臣言速簋》銘載:“揸!(今)東夷大反,伯懋父以殷八師徵東夷。”可見東夷作亂是殷八師鎮壓的。
西六師駐守西土,拱衞豐、鎬宗周之地。營建東都雒邑後,成周八師駐守在雒邑,以保衞成周。《錄卣》銘曰:“王令曰:!(今)淮夷敢伐內國,汝其以成周師氏,戌於葉師。”“成周師氏”即周八師的師氏;《競卣》銘載:“惟白屖父以成師即東,命戌南。”成師即成周八師的省稱,南淮夷的作亂則用成周八師前往征討。  [4] 
為了控制東方,威服南土,周公決定“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周公定鼎於郟鄏 ( 今洛陽市內郟鄏陌 ) ,在今河南
周公東征圖 周公東征圖
境內建造雒邑。這裏地處天下之中,是伊、洛、瀍、澗四水流經之地,土地寬平,千里沃野,是天然的糧倉。在東邊,又有伊闕之險隘,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要地。這樣,西起周原,東至雒邑,即、河、洛一帶皆為周的王畿之地。西邊以鎬京為中心,是周人發祥之地,稱為“宗周”;東邊以雒邑為中心,是周王朝統治東方的重心,稱為“成周”。周王朝把殷“頑民”遷到這裏,嚴密監視。瀍水西岸修建王城,是朝會諸侯的東都。 駐在雒邑的成周八師,東可以控制東方各諸侯國家,西可以拱衞宗周,南可威服淮夷,北可扼幽燕。雒邑成為周王朝的東都,對鞏固周王朝的統治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監之亂主要影響

三監之亂嚴重威脅到了周朝的統治秩序,周公花費三年的時間進行東征 [8]  ,徹底消滅了殷商王朝的殘餘勢力,擴大東方境土。為了鞏固周王朝在東方的統治,周公進一步營建東都雒邑和封建諸侯。周公、成王、康王時期是西周王朝穩定發展時期,“刑錯四十年不用”,史稱“成康之治”。
參考資料
  • 1.    西周初期的三監之亂,周公旦是怎麼解決此事的?  .翻歷史[引用日期2020-03-06]
  • 2.    營建東都的周成王——姬誦(千年帝都洛陽 百代帝王故事10)  .洛陽網[引用日期2020-03-07]
  • 3.    三監之亂故事簡介  .趣歷史.2019-10-18[引用日期2020-03-08]
  • 4.    三監之亂指的是哪三監?三監之亂事件後續如何?  .趣歷史.2019-05-04[引用日期2020-03-19]
  • 5.    趙戈,武庚與“三監之亂”,[N],鶴壁日報,2017.10.14, 第RB04版
  • 6.    史記  .國學[引用日期2016-03-26]
  • 7.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武王至於周,自夜不寐。周公旦即王所,曰:“曷為不寐?”王曰:“告女:維天不饗殷,自發未生於今六十年,麋鹿在牧,蜚鴻滿野。天不享殷,乃今有成。維天建殷,其登名民三百六十夫,不顯亦不賓滅,今。我未定天保,何暇寐!”
  • 8.    沈智主編.一本書讀懂中國史 特惠超值版:萬卷出版公司,2010.
  • 9.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成王少,周初定天下,周公恐諸侯畔周,公乃攝行政當國。管叔、蔡叔羣弟疑周公,與武庚作亂,畔周。
  • 10.    《尚書·周書·大誥》武王崩,三監及淮夷叛。
  • 11.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以微子開代殷後,國於宋。
  • 12.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初,管、蔡畔周,周公討之,三年而畢定,故初作大誥。
  • 13.    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第四》成王既遷殷遺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無佚。召公為保,周公為師,東伐淮夷,殘奄,遷其君薄姑。
展開全部 收起